一种取水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05612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80965.6

    申请日:2023-06-2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取水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取水装置包括支架,其包括支架本体和支座,支架本体设有支撑脚,支座在支撑脚末端滑动;斜撑组件,其包括斜撑梁、第一弹性件、卡扣件和定位浮漂,斜撑梁的一端与支撑脚铰接,斜撑梁通过卡扣件与支撑脚锁定,支座能够与卡扣件接触并将其顶出;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斜撑梁和支撑脚,定位浮漂具有浮力并被夹持于斜撑梁和支撑脚之间;气囊;潜水泵;管路系统,其包括总管、连接至气囊的充气管和连接至潜水泵的取水管。本申请通过触底弹出的斜撑梁增加本取水装置的防倾倒能力,而且在支座触底时会弹出相应的定位浮漂,从而无需传感器或潜水员即可确定各支撑脚的触底情况,简化安装流程,降低安装难度。

    一种专管埋地式废水排放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17086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078885.6

    申请日:2023-0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专管埋地式废水排放系统,包括:埋地管沟,开设于人行道或绿化带区域的地面以下;多个支架,均水平设置,支架与埋地管沟的侧壁悬臂连接,多个支架之间在埋地管沟的宽度方向上留有过道空间,过道空间沿埋地管沟的长度方向延伸;多根废水专管,接头分别与多个用户的排水口对接,废水专管的管体置于支架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专管埋地式废水排放方法,采用一企一管的废水收集方式,每家企业单独一根废水专管压力输送废水,各个废水专管可置于地面下的埋地管沟内的支架上,占地空间小,利于排查园区企业偷排、漏排等问题,并可有效集约利用地下空间,更加方便维护管理和运行监控。

    一种防水型隐蔽式市政活动盖板及其建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85934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111606.8

    申请日:2023-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水型隐蔽式市政活动盖板及其建造方法,涉及市政活动盖板技术领域,包括盖板底框,盖板底框用于固定在地下市政设施侧墙上,盖板底框上能够敷设有若干组活动盖板,盖板底框和活动盖板的上端设有一个盖板面框,盖板面框包括水平面框、横向边框和竖向边框,横向边框和竖向边框均设置于水平面框的外壁,横向边框与竖向边框相垂直,竖向边框能够伸入到盖板底框的外侧,竖向边框与盖板底框之间设有防水密封膏,横向边框能够用于和周围的市政道路衔接。本发明中的盖板面框的横向边框能够与周围的市政道路进行无缝衔接,并且盖板面框中的竖向边框与盖板底框之间设有防水密封膏,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的防水性能。

    一种护笼可无动力升降地护笼爬梯

    公开(公告)号:CN11848150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655158.6

    申请日:2024-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护笼可无动力升降地护笼爬梯,涉及市政检修爬梯技术领域,能够确保无论何种工况下,护笼均不会被污水淹没导致腐蚀,降低安全隐患。一种护笼可无动力升降地护笼爬梯包括爬梯骨架、护笼以及护笼提升机构。护笼提升机构设置在爬梯骨架上且与护笼连接。护笼能够在护笼提升机构的驱动下沿爬梯骨架升降,当无需下井时,护笼能够处在井的最高处,不会受到污水腐蚀,进而降低安全隐患。

    一种低层建筑用沉降缝防水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52657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03648.3

    申请日:2024-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层建筑用沉降缝防水装置,包括:建筑主体,建筑主体具有沉降缝;相对设置的活动板,相对设置的活动板分别活动设置在建筑主体上并位于沉降缝上,活动板之间穿设有驱动杆,活动板中设置有防水机构,防水机构用于存储密封剂,驱动杆用于驱动防水机构释放密封剂;承接平台,承接平台设置在沉降缝中并位于活动板的下方,承接平台与活动板之间限定形成密封腔体,密封腔体用于填充密封剂。当建筑主体发生沉降,其中一侧的建筑主体相对于另一侧建筑主体移动,此时移动槽相对于驱动杆移动,从而使得防水机构通过驱动杆的驱动,从而释放出密封剂到密封空腔中,从而可适应沉降缝宽度的变化,使得沉降缝保持防水功能。

    一种消能换气检查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46173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466472.X

    申请日:2024-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能换气检查井,涉及市政排水技术领域,包括井道;旋转消能装置,旋转消能装置可转动地设于井道的底壁上;转接管和进水管,转接管和进水管均设于井道的井壁上,转接管与进水管连通,进水管倾斜设置,进水管的出水端设于井道内,进水管的出水端朝向斜下方并对准旋转消能装置,转接管用于供上游的水流进入进水管内,以使从进水管内喷出的水流能够冲击旋转消能装置,并使旋转消能装置转动;排水管,排水管设于井道的井壁上,排水管用于供井道内的水排出井道;通气井盖,通气井盖设于井道的上端;换气桨叶,换气桨叶与旋转消能装置传动连接。换气桨叶能够使井道的内腔保持负压,有利于维护人员进入井道中进行检修维护。

    一种钢板桩支护系统及其支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7646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77284.1

    申请日:2023-07-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钢板桩支护系统及其支护方法,属于管道工程钢板桩支护技术领域,包括常规钢板桩、条形钢板桩以及支护钢板,新建管道在现状管道的上方或下方交叉通过,所述常规钢板桩沿所述新建管道的敷设方向设置,所述常规钢板桩在所述现状管道处具有避让所述现状管道的开口,所述开口两侧的所述常规钢板桩分别安装有竖向设置的所述条形钢板桩,所述支护钢板设置在所述现状管道的上方和下方,所述支护钢板的两端连接在所述条形钢板桩上。本发明通过在常规钢板桩的开口处设置支护钢板,能够在现状管道处形成封闭合围,降低土方裸漏所造成的易塌方和淤泥外涌的施工风险。

    大型双管输水管道组合阀门井

    公开(公告)号:CN218597223U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222667103.6

    申请日:2022-10-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型双管输水管道组合阀门井,该阀门井包括方形井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一左阀门组件、第一右阀门组件、第二左阀门组件、第二右阀门组件、第三阀门组件和第三阶梯组件,方形井体内设有井内空间;第一管道位于井内空间的前端区域;第二管道位于井内空间的后端区域;第三管道的一端连接第一管道的中部,另一端连接第二管道的中部;阀门组件安装在管道中,用于控制管道的通断;第三阶梯组件包括第三左阶梯和第三右阶梯,第三阶梯搭设在第三管道两侧。本实用新型的大型双管输水管道组合阀门井,方便工作人员通过阶梯越过输水管道进行调度、切换、检查、维修、保养等工作。

    一种可移动的渠道阻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2456333U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21206420.0

    申请日:2024-05-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的渠道阻水装置,包括导轨组和两块闸板,导轨组包括结构相同的上导轨组件和下导轨组件,上导轨组件和下导轨组件上下对称设置;下导轨组件包括第一纵导轨、第二纵导轨、第一横导轨和第二横导轨;闸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多个上万向导轮和下万向导轮,上万向导轮与上方的第一纵导轨、第二纵导轨、第一横导轨和第二横导轨相配合,下万向导轮与下方的第一纵导轨、第二纵导轨、第一横导轨和第二横导轨相配合,以使两块闸板分别打开和关闭左孔和右孔。两块闸板限位在上导轨组件和下导轨组件上,方便及时地将闸板在关闭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进而实现左孔/右孔的封堵或通水,且速度较高。

    一种全地埋式一体化泵站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586881U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20376870.3

    申请日:2023-03-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埋式一体化泵站,包括:井室,顶部设置有顶板,井室的底部具有底板,井室的顶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池壁,顶板的上方铺设有路面层或人行道层,池壁外侧土体的上表面铺设有绿化草皮,顶板、底板以及池壁共同围合成空腔;泵站主体,包括泵体和盖板,盖板盖设于泵体的上端面,泵体的上端穿过井室的底板设置,盖板位于井室的空腔内。本实用新型采用全地埋式一体化泵站,泵站全埋地下可以正常运行工作,泵站地表以上可以通车、行人、或种植绿化,最大限度节约用地和保持道路交通,且对周边环境无影响,适用于市政道路、工业园区、村居等用地紧张区域,或公园等周边环境要求较高区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