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548404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310603038.7
申请日:2023-05-25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类群落多样性调查采集装置。该采集装置包括输送机,所述输送机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上设有若干框架,所述框架处设有用于捕捉鱼的捕网,所述框架上设有若干鱼线,鱼线上设有鱼饵,所述框架在向上移动时利用捕网将鱼捕获,所述框架上设有可转动的挡板,所述挡板和捕网分布于框架的两端;本发明通过在水中设置自动捕捞装置对水中不同区域的鱼进行自动捕捞,能够有效且均匀的对鱼类进行抓取,使得调查采集工作真实有效,同时,不需要人工下手捕捉或者采用垂钓的方式,减少人工捕捞的危险性,节省了大量时间,且捕捞过程中对鱼进行有效的保护,不对鱼造成伤害,调查后鱼可重新放回水中,保护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6239234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310053623.4
申请日:2023-02-03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C02F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生态修复装置,包括半潜式气浮以及设置于半潜式气浮上端的光伏组件,还包括用于通过气泵向水体内部增氧的曝气结构、用于驱动半潜式气浮移动的动力结构、用于限制半潜式气浮的运动范围的范围限制结构、用于缓慢添加药剂的药剂添加结构。该修复装置通过设置半潜式气浮、动力结构以及与动力结构相互关联的范围限制结构,使得半潜式气浮可以在一定范围的圆形区域内做循环的圆周运动,并搭载曝气结构和药剂添加结构,在半潜式气浮运行时向水体中不断投放氧气和药剂,相较于固定式的投放点,本装置大大提高了作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895374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08438.4
申请日:2024-07-2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B64U70/92 , G06V20/10 , G06V20/17 , G06V10/762 , B64U80/70 , B64U10/14 , B64U20/87 , G01N21/17 , G01N33/00 , B64U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野外阔叶林资源快速分类与碳储量评估装置及方法,属于森林资源分类评估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中央处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阔叶林遥感数据,中央处理模块用于对阔叶林进行资源分类,并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估算生物量及碳储量,数据采集模块包括无人机和图像采集部件,且无人机底部可拆卸连接有遮雨舱。本发明在遥感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降雨事件时,无人机就地吊放遮雨舱,并进入遮雨舱中躲避雨水,减少无人机在雨中停留的时间,避免无人机及图像采集部件故障,缩短避雨过程中,无人机躲雨及返回原数据采集点位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7430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71606.4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领域的基于监测矩阵的森林生物多样性实时评估装置及方法,包括:矩阵监控设备以及设置在矩阵监控设备上的处理设备;所述矩阵监控设备上设有两个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端部上设有连接件,所述固定带上设有用于控制矩阵监控设备、处理设备在树木处升降且由处理设备控制启闭的行走组件,所述处理设备上设有检测组件;本申请中在矩阵监控设备采集信息的过程中,若检测组件检测到固定在树木上的矩阵监控设备与处理设备发生下降时,则处理设备控制行走组件工作,驱使矩阵监控设备与处理设备上移复位,以保证矩阵监控设备对森林生物信息采集的全面性,保证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估的精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882704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1910093804.3
申请日:2019-01-30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野外拍摄相机的安装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用于野外拍摄相机的安装装置,包括插柱,所述插柱的上端可拆卸安装有密封帽,所述插柱的外表面靠近密封帽的位置固定安装有连接转盘,所述连接转盘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通过连接转盘旋转,所述连接柱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防盗盒;所述插柱的外表面靠近下端的位置设置有出孔,所述插柱的上端开口与出孔相通,所述插柱的下端为密封端;该用于野外拍摄相机的安装装置,具有安装简单、快速,耐腐蚀性强,持久耐用,防盗效果好等特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环境指示生物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科研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593229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599444.0
申请日:2023-05-25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1N1/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多样性研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水体沉积物评估微生物多样性指标的装置,包括采样筒和与采样筒连通的支管、以及设于支管下端的定位盘、以及设于定位盘下端且垂直于地面的定位脚和采样端,定位盘内设有采样端连通的采样通道,采样通道与支管、采样筒依次连通构成沉积物通道;采样筒侧壁设有不少于两组采样动力机构,采样动力机构包括安装盒、以及设于安装盒内且与采样筒内部连通的L型气道、以及设于安装盒上端的电机、以及与电机输出端同轴设置的第一螺杆;本发明通过采样动力机构和传动机构的配合,通过启动电机即可实现沉积物通道内形成负压以吸取采样,同时还能驱动定位脚下移实现装置在水底的定位,一举两得。
-
公开(公告)号:CN116442662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385658.8
申请日:2023-04-12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B41J29/39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领域的一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空间确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无人机采集模块采集各个目标区域的信息,并将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输至处理器上;S2:处理器将接收到各个目标区域的信息通过对比模块与数据库中记录的信息进行对比判断,在检验到合格的信息后,处理器控制移动打标机构移动至合格信息对应的目标区域,并使其在目标区域打标;所述移动打标机构包括移动设备以及安装在移动设备上的标记牌存放机构、用于夹住标记牌存放机构排出标记牌的夹具,本申请中在检测到合格的目标区域后,由处理器控制移动打标机构移动至目标区域,并将标记牌插入到目标区域确定保护区域空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较为轻松。
-
公开(公告)号:CN116366930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188708.3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野生动物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反馈系统,包括:监测模块,动力模块,太阳能发电模块,通信模块,监测模块用于野生动物实时监测,其包括盒体、并列设置于盒体前端面的红外相机和热成像摄像头,红外相机包括相机座和红外摄像头;动力模块用于驱动所述红外相机相对盒体前端面进行伸缩,动力模块包括气泵、与气泵连通的传动组件、以及设于气泵与传动组件连通管路上的泄压阀;本发明所提供的监测反馈系统能够实时传输野生动物的热成像信号和红外相机实时追踪拍摄信号,且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设置在红外相机多种工作状态下均能实现对于监测模块的密封,防止户外复杂天气情况对于系统本体的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15077611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672675.5
申请日:2022-06-15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境污染物对珍稀动物的损害监测设备,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包括立柱以及设于立柱顶端的环境监测组件,还包括滑动设于立柱两侧上的两个结构支撑件且两个结构支撑件相对称设置而构成用于支撑立柱的菱形支撑结构;以及套设于立柱中部的缓冲气囊球,所述缓冲气囊球位于菱形支撑结构内且其两侧分别与结构支撑件相连接;所述立柱内部开设有内缓冲腔内,所述内缓冲腔内设有两个单元缓冲件,两个所述单元缓冲件呈对接设置并且对接处形成缓冲豁口。本发明的结构稳定性强,能够达到理想且稳定地监测目的以及能够充分做出环境污染对珍稀动物损害的预判工作,使用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14923734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318522.0
申请日:2022-03-2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1N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湖泊浮游生物样品采集技术领域的一种湖泊浮游生物样品采集装置,包括: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顶部的伸缩设备、设置在伸缩设备输出端的承接架以及与所述承接架底部连接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内设置有双向伸缩装置,且双向伸缩装置的两侧输出端均连接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底部连接有对浮游生物进行采集的采集组件。本发明设置有采集组件,因为折叠筒处于折叠状态,在采集装置进入湖泊时,从而使得在其进入的过程中对水面的影响较小,不会造成水流大幅度移动,两组安装板相互靠近,使得安装板在湖泊内横向移动,从而水流可从进水口横向进入折叠筒,使得进水口处的水流及浮游生物被“吸”入折叠筒,提高采集效率和采集质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