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346089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545863.7
申请日:2021-05-1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M4/66 , H01M10/04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一体化电池、结构件、电动车辆及飞行器,涉及电池技术领域。一体化电池包括阳极集流体、电池阳极、阴极集流体、电池阴极和电解质;电解质设于电池阳极和电池阴极之间,电池阳极与阳极集流体电性连接,电池阴极与阴极集流体电性连接;阳极集流体由碳纤维‑阳极金属复合材料制成,和/或阴极集流体由碳纤维‑阴极金属复合材料制成。结构件、电动车辆和飞行器都采用了该一体化电池。其将储能器件和结构部件“合二为一”,可以极大地节省设备空间并减小整体重量,这将在整体性能提升方面获得可观的收益,对于提高续航能力、简化整体结构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6159238B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610743724.4
申请日:2016-08-2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其包括提供亚微米颗粒;往所述亚微米颗粒中添加含碳量大于等于50%的预聚物单体溶液以及引发剂以获得高分子包覆亚微米颗粒,其中所述含碳量大于等于50%的预聚物单体溶液以及所述引发剂之一种分次添加;烧结所述高分子包覆亚微米颗粒以制备获得碳包覆纳米颗粒的微纳米材料。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微纳米材料及采用此微纳米材料的电池。采用所述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微纳米材料能够在纳米颗粒表面包覆性质稳定的碳结构,从而解决纳米颗粒不稳定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159238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743724.4
申请日:2016-08-2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其包括提供亚微米颗粒;往所述亚微米颗粒中添加含碳量大于等于50%的预聚物单体溶液以及引发剂以获得高分子包覆亚微米颗粒,其中所述含碳量大于等于50%的预聚物单体溶液以及所述引发剂之一种分次添加;烧结所述高分子包覆亚微米颗粒以制备获得碳包覆纳米颗粒的微纳米材料。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微纳米材料及采用此微纳米材料的电池。采用所述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微纳米材料能够在纳米颗粒表面包覆性质稳定的碳结构,从而解决纳米颗粒不稳定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976250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210743993.6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M10/0567 , H01M10/052 , H01M10/42 , B01J13/0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主响应的分子阻燃智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该自主响应的分子阻燃智能微胶囊包括液气相变阻燃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壳体;其中,所述液气相变阻燃剂设置于所述高分子聚合物壳体内。进一步的,在所述高分子聚合物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壳修饰结构。本发明实施例的自主响应的分子阻燃智能微胶囊可以在少量添加量的情况下实现锂电池的自主阻燃;同时,微胶囊化避免了阻燃剂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微胶囊表面修饰提升了锂离子传导率。从而可以在不影响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其安全性能,解决锂电池在穿刺、热失控等极端工况下容易引发起火、燃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395115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1209572.1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M10/42 , H01M4/38 , H01M4/13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多功能高导电微胶囊及自修复硅负极,用以解决现有硅负极在循环过程中因体积膨胀而产生巨大应力以及膨胀过后产生裂纹导致电极脱落的问题;本发明中多功能高导电微胶囊作为自修复添加剂引入硅负极,形成多功能高导电微胶囊/硅自修复硅负极,在硅颗粒脱嵌锂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化进而诱导微胶囊添加剂破裂,释放出高电导率和流动性的液态金属,伴随着其在极片内部的流动,填补极片中的裂缝并形成高导电网络,最终实现极片导电网络修复与结构完整性修复;并且,基于微胶囊壳层表面丰富的羧基与羟基官能团,赋予微胶囊较好的粘附强度,在降低粘结剂用量的同时提升硅颗粒负载量,构筑高能量密度硅负极。
-
公开(公告)号:CN114695896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246170.2
申请日:2022-03-1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器件封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子器件的自组装高阻隔薄膜封装方法。本发明在电子器件的金属集流体表面形成了有机‑无机的交替层间结构,充分利用了烷基硫醇的硫键与金属离子之间的自组装反应作用,使得封装层内部及器件之间具有较强化学键作用,在器件表面构建一体化封装,提升了封装层对电子器件的保护能力;并且无机层起到提供优异化学稳定性和阻隔性的作用,有机层起到了提供柔韧性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多次弯折后封装层的脱离和开裂,延长了器件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大大提高了封装方案的使用范围和灵活性,为电子器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靠的轻质高强封装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3328129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576053.8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M10/04 , H01M4/76 , H01M10/052 , H01M10/058
Abstract: 一种电池、电池骨架、结构化电池、结构件及生产工艺,涉及电池领域。电池包括第一电极区、电解质层和第二电极区;电池呈长条状,电池的直径小于或等于5mm。电池骨架、结构化电池和结构件基于电池实现。在电池当中,电池呈长条状,结构可塑性好,能够将电池制作呈所需形状的结构件,例如将其制作成三维网状结构,不仅能够发挥结构性元件的力学支撑作用,还能够用于储能,实现了结构功能和储能功能的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13314758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542663.6
申请日:2021-05-18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M10/04 , H01M4/76 , H01M10/052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其具体涉及结构一体化电池单元及电池组,其包括正极、电解质体及负极以及分别与正极、负极电连接的集流体,其中,至少一极的集流体为多孔结构,该集流体为结构一体化电池单元的结构支撑件。在本发明中,具有多孔结构的集流体的设置,可有效增加结构一体化电池单元的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供快速的电子传输通道,以获得更优的储能性能,此外,还可提高作为结构支撑件使用时的韧性和可挠度,以满足不同产品对于结构一体化电池单元的力学性能要求。本发明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内包含结构一体化电池组可存储电能及进行承载充当结构材料利用储能、结构一体集成,可提供一种适用性广的分布式能源支撑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06587124B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申请号:CN201610996999.9
申请日:2016-11-08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C01F11/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酸钙颗粒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碳酸钙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提供需要的含Ca2+供体的溶液和含CO32‑供体的溶液,所述Ca2+供体与CO32‑供体为可溶性盐;将所述含Ca2+供体的溶液和含CO32‑供体的溶液先经过一高速阶段混合并搅拌后继续经过一低速阶段搅拌获得碳酸钙悬浮液,以获得碳酸钙颗粒,所述高速阶段的搅拌速度为300‑1200r/min,搅拌时间为10‑80s;所述低速阶段的搅拌速度为50‑200r/min,搅拌时间为0.5‑30min。本发明的碳酸钙颗粒的制备方法简单,且可获得形貌均一的碳酸钙颗粒。
-
公开(公告)号:CN107311218A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710440091.4
申请日:2017-06-12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C01G1/02 , C01G23/047 , B82Y30/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G1/02 , B82Y30/00 , C01G23/08 , C01P2004/03 , C01P2004/6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在化工、食品领域的应用,具体涉及一种水相中稳定分散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方法。本发明通过CNF的加入使得纳米材料之间形成相互排斥的双电层和明显的位阻效应,从而使得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能稳定的分散于水中。最终通过球磨和离心的方式将混合液分散均匀。本发明具有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绿色无污染,其制备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分散液分散性好、稳定性高,利于分散液的后续使用及长时间存放,提高了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使用效率,并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