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眩涂布层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73073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67593.1

    申请日:2010-11-19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抗眩涂布层,抗眩涂布层包含树脂、复数个第一光学微粒以及复数个第二光学微粒。第一光学微粒分布于树脂底层,第一光学微粒的折射率与树脂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0.01。第二光学微粒分布于树脂表层,第一光学微粒的吸油量小于第二光学微粒的吸油量。本发明的抗眩涂布层,可形成抗眩光学膜,增加清晰度并减低光泽度,具有较佳的抗眩效果。

    阻热硬涂层、其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40912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10567589.5

    申请日:2010-11-19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阻热硬涂层、其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阻热硬涂层的组成物至少包括涂料树脂、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第一溶剂具有第一挥发速率,第二溶剂具有第二挥发速率,且第二挥发速率和第一挥发速率相差至少2。制造时,将组成物涂布于基材上形成涂层,并进行干燥。干燥后,固化基材上的涂层,以形成阻热硬涂层。所形成的阻热硬涂层,其内部均匀分布有复数个孔洞(如纳米级孔洞),该些孔洞内含有空气。本发明的阻热硬涂层不但不影响光学特性,亦具有硬度补强和良好的阻热效果。

    涂料、硬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55698B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010293158.4

    申请日:2010-09-16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涂料、硬涂层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涂料的方法包括:(a)将具环氧基的硅氧烷与硬化剂混匀,进行开环反应;(b)加入水溶液,进行第一次水解缩合反应;(c)加入具双键的硅氧烷及水溶液进行第二次水解缩合反应而形成补强剂;以及(d)将硬涂层涂料与该补强剂混合形成涂料。本发明提出的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可增加涂层硬度,厚度越厚效果越明显,且其光学特性亦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硬度测试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50257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810187871.3

    申请日:2008-12-22

    Abstract: 一种硬度测试装置及其操作方法。硬度测试装置用以测定薄膜的硬度。硬度测试装置包括基座、平台及数组控笔机构。平台可滑动地设置于基座并用以放置薄膜。控笔机构可动地设置于基座且控笔机构是固接在一起的。每一组控笔机构包括置笔元件、套筒及横向齿轮。置笔元件具有贯穿孔。套筒可转动地设置于贯穿孔并用以容置铅笔,而横向齿轮则固接于套筒。其中,当操作控笔机构之一时,其余的控笔机构连动,以使每一铅笔的笔头接触薄膜。而相邻的横向齿轮互相嵌合,当转动横向齿轮其中一者时,所有的铅笔均同步转动。

    阻热硬涂层、其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40912B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1010567589.5

    申请日:2010-11-19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阻热硬涂层、其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阻热硬涂层的组成物至少包括涂料树脂、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第一溶剂具有第一挥发速率,第二溶剂具有第二挥发速率,且第二挥发速率和第一挥发速率相差至少2。制造时,将组成物涂布于基材上形成涂层,并进行干燥。干燥后,固化基材上的涂层,以形成阻热硬涂层。所形成的阻热硬涂层,其内部均匀分布有复数个孔洞(如纳米级孔洞),该些孔洞内含有空气。本发明的阻热硬涂层不但不影响光学特性,亦具有硬度补强和良好的阻热效果。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672935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810215622.0

    申请日:2008-0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眩薄膜,包括透光性树脂层、多个透光性实心粒子与多个透光性中空粒子。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均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且中空粒子部分外露于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的折射率均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两种不同粒子的混合设置,可使得抗眩薄膜同时具有抗眩光、高对比与高清晰度等特性。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备抗眩薄膜的方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