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14238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966226.7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
IPC: E21B43/267 , G06F30/2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石油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实现非常规储层压裂裂缝支撑剂全域支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针对所需改造的非常规储层,收集基础参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2)基于压裂设计参数进行裂缝扩展模拟,获取裂缝形态;3)根据所述裂缝形态将裂缝分为主缝、一级次缝、二级及以上次缝,统计各类裂缝所占体积比;4)根据各类裂缝所占体积比将非常规储层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设计降阻剂、纤维、支撑剂参数,进行压裂施工。本发明提出的方法通过对储层裂缝形态分类并分别制定对应的压裂改造策略,以提高水力裂缝长度和高度方向上支撑剂铺置程度,从而实现非常规储层压裂裂缝支撑剂全域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248996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210674437.8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06F30/28 , E21B43/26 , G06F111/0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页岩气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排采数据的改造效果评价方法,包括:1)收集待评价的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的排采数据;2)计算待评价井地下的产气和产液量之和;3)计算综合膨胀系数;4)推导地下的产气和产液量之和与综合膨胀系数的关系;5)计算各压裂段的裂缝体积之和;6)采用正态分布近似描述各压裂段的裂缝体积分布;7)从正态分布中随机抽取与总压段数数量相同的样本,验证样本值之和与各压裂段的裂缝体积之和是否满足相对误差的要求;8)结合各压裂段的序号,将压裂液量降序排序,同时将样本降序排序,将两组排序一一对应,获得各压裂段的裂缝体积。本发明能较佳地进行差异化改造效果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980146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39494.2
申请日:2025-01-10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E21B4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增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动态规划求解的压裂水平井射孔位置优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定甜点评价参数,对所述甜点评价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甜点指数模型;2)建立单压裂段内射孔位置优选模型,所述射孔位置满足簇间距约束以及最大簇数约束;3)在整个水平井压裂段内,划分多个压裂段后,重复迭代单压裂段射孔位置优选流程,完成整个水平段射孔位置优选。本发明运用动态规划思想构建状态转移方程进行模型求解射孔簇位置优选模型,实现了页岩气水平井射孔位置的快速优选,弥补了人为划分射孔簇存在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944447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04541.8
申请日:2024-10-26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增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先验知识的储层可压裂性综合评价方法,包括:1)利用先验知识优选可压裂性评价指标,对各项可压裂性评价指标定性,构建虚拟的正、负理想点标签;2)基于优选的可压裂性评价指标,构建原始评价矩阵;3)对优选的可压裂性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4)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可压裂性评价指标的权重;5)将熵权法计算得到的权重加权到原始评价矩阵中,构建加权标准化矩阵;6)计算评价点到正理想点与负理想点的欧几里得距离以及欧几里得贴进度,进行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本发明将先验知识的概念引入储层综合评价,使现场的大量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对储层可压裂性进行打分,量化出储层可压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0826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11594.4
申请日:2024-02-27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地质‑工程双甜点的可压性评价及射孔优化方法,可压性评价方法包括步骤:S1、选取目标储层的甜点评价参数,所述甜点评价参数包括地质甜点参数以及工程甜点参数;S2、利用目标储层多个测深的甜点评价参数,构建评价矩阵;S3、对评价矩阵进行加权标准化处理,荻取各个甜点评价参数的权重值,建立对应的比较矩阵;S4、利用欧式距离法计算可压性评价指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压性评价指数评价方法,依据可压性指数,考虑压裂段内射孔簇数以及簇间距等参数构建了压裂射孔位置优选模型,能够精准定位射孔点,为优化页岩气储层压裂设计提供理论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7634166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544779.9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G06N3/006 , G06F18/27 , E21B43/26 , G06F111/06 , G06F119/14 , G06F119/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常规天然气井压裂段压裂参数优化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涉及非常规天然气井压裂技术领域。该方法在优化压裂段的压裂参数时,基于目标压裂段的地质参数,通过含气量、储层压力、人工裂缝总面积、人工裂缝等效导流能力与最终预计可采储量之间建立的最终预计可采储量预测模型,以及有GOHFER压裂软件建立的裂缝发育扩展模型,确定目标压裂段的最优压裂参数,拟合过程中考虑了非常规天然气井压裂过程中的裂缝发育扩展和生产制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且通过高斯过程回归和裂缝发育扩展模型的两次拟合,提高了压裂参数与压裂效果映射关系的透明度和压裂参数结果可解释性,优化出的压裂参数相较于相关技术更具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48423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301175.5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06F18/23 , G06F18/214 , G06Q10/0639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常规储层压裂水平井非均质性差异化评价方法,包括1)通过聚类筛选样本井,获取样本井的地质参数和工程参数;2)将样本井的地质参数和工程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每口井标准化后的参数线性组合为主成分;3)通过高斯分布隶属函数确定主成分对于评价等级的隶属度,确定主成分权重,得到单井模糊综合得分,建立非常规储层压裂水平井非均质性差异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4)将待压裂井水平段参数代入模型,得到待压裂井水平段的模糊综合评分剖面,实现非均质性差异化评价。本发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产量影响因素线性组合,极大提高了模型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291330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94628.6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岩石破碎块质量分形的可压裂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岩心三轴实验获取岩心的岩石力学参数;其次运用压后岩心破碎块,引入质量分形理论,通过质量分形维数表征储层的可压裂性;最后结合实验获取的岩石力学参数,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拟合出岩石力学参数与质量分形维数的关系,再运用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获取沿井筒的岩石力学参数剖面,通过拟合的关系式计算出沿井筒连续的分形维数进行综合可压裂性评价。本发明提供的可压裂性评价方法综合了实验评价和综合评价的优点,能够为勘探开发工程甜点选区提供理论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519924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11025543.X
申请日:2022-08-25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气井产量预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涉及页岩气井产量预测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目标页岩气井的历史生产数据,历史生产数据包括:N个生产周期及其对应的气量、油嘴尺寸和生产时间,对历史生产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历史生产数据,将预处理后的历史生产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第一样本数据集和第二样本数据集,根据第二样本数据集,通过目标页岩气井产能预测模型,预测目标页岩气井在未来S个生产周期内的产量区间。由于历史生产数据反映了页岩气井生产制度的变化,因此,预测结果更符合页岩气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并且,该方法的预测结果为产量区间,因此,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基础上增强了预测结果的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16299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1013089.6
申请日:2022-08-23
Applicant: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井下脉冲作业送丝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送丝装置、自动送丝方法及油气井下脉冲放电机,自动送丝装置包括主下电极和用于与油气井下脉冲放电机的电容器电性连接的主上电极,还包括用于放卷金属丝的供丝轮,供丝轮放出的金属丝从主下电极穿过并与主上电极相抵;承力件,承力件设于主下电极的侧下方,用于承受金属丝爆炸产生向下的冲击力;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连接承力件和供丝轮,以将冲击力传递到供丝轮,使供丝轮转动从而放出金属丝;第一储能部件,第一储能部件设于承力件的下方,用于使承力件复位。本发明无需外部电器器件提供控制信号,也无需为供丝轮提供动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送丝。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