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立木雷电分流特性试验系统以及雷电分流特性试验及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4405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624617.0

    申请日:2024-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森林立木雷电分流特性试验系统以及雷电分流特性试验及分析方法,特性试验系统,包括雷电脉冲电流源,森林立木、装夹机构、雷电流的控制及其电参数测量和分析单元;根据森林立木的自然结构特征,通过雷电流作用下森林立木分区的分流的试验数据,运用数据统计方法,最终获得森林立木的分区特性以及雷电流在不同分区的分流特性与森林立木试品含水率、温湿度等因子之间的关联,形成模拟不同地域特征的森林雷击火特征的森林立木雷电分流特性数据库,为森林可燃物雷击的多物理场建模、雷击火机理和预测算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森林立木雷击附着点试验系统以及雷击附着点分布特性试验及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75086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24579.9

    申请日:2024-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森林立木雷击附着点试验系统以及雷击附着点分布特性试验及分析方法,试验系统包括雷电脉冲源,试样森林立木、雷电脉冲源控制及雷电脉冲测量和分析单元、电弧注入装夹机构及调整单元以及雷击附着过程监测单元;雷击附着点分析方法是运用数据统计方法,通过雷击过程监测单元的观察结果,并综合人工观察对附着点分布特性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获得立木雷击附着随立木试样含水率、电弧注入间隙距离等因子之间的关联,形成模拟不同地域特征的森林雷击火特征的雷击附着点数据库,为森林可燃物雷击的多物理场建模、雷击火机理和预测算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种陡化电容用电介质薄膜材料纳秒沿面闪络放电特性的评价方法和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64770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041679.4

    申请日:2023-08-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陡化电容用电介质薄膜材料纳秒沿面闪络放电特性的评价方法和试验装置,放电特性试验装置包括可调高压直流充电单元、纳秒脉冲放电单元、电介质薄膜材料和计算机测控管理系统;可调高压直流充电单元为纳秒脉冲电流放电单元的储能电容元件CI和纳秒脉冲电压放电单元的储能电容CV1进行充电;纳秒脉冲放电单元产生纳秒脉冲电流和纳秒脉冲电压施加在被试电介质薄膜材料上,所述计算机测控管理系统用于试验的测控管理,获得电介质薄膜材料的沿面闪络放电损伤形态随纳秒脉冲电流峰值、压力气体环境、重复冲击次数的变化规律,为高功率脉冲功率技术中陡化电容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数据支撑。

    一种抱杆通信系统雷电流特性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51952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010182479.0

    申请日:2020-0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抱杆通信系统雷电流特性的计算方法,首先在软件输入目标雷电流波形参数及抱杆通信系统结构参数,然后利用Maxwell仿真得到抱杆系统各部分电感、互感和电阻的数学表达式;在MATLAB环境下建立通信抱杆系统多支路耦合的仿真电路模型,得到雷电流发生器参数;其次将并联支路的互感解耦,用各自电感和电流控制电压源串联的形式等效替代,建立解耦后的通信抱杆系统电路仿真模型,输入与解耦前相同的参数,得到各支路分流特性;最后进行通信抱杆系统的雷电流分流特性的实验验证,得到准确的分流特性,为移动通信基站电源和设备防雷提供理论依据。

    一种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与氧化锌避雷器组成的表面触发型可控避雷器

    公开(公告)号:CN113782286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110828651.X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一种带有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与氧化锌避雷器组成的表面触发型可控避雷器,包括氧化锌避雷器,所述的氧化锌避雷器包括串联连接的固定避雷器和可控避雷器;固定避雷器的上电极连接有与氧化锌避雷器并联连接的被保护电力设备的上端,可控避雷器的下电极连接有被保护避雷设备的下端;可控避雷器与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并联;在可控避雷器与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之间连接有自动能量耦合触发电路;本发明中与可控避雷器并联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具有较高的交、直流耐受电压,较低的冲击击穿电压、快速的过电压响应速度,以及与整个避雷器具有良好配合等显著特点,可以显著改善整个避雷器的伏安特性,限制雷电和操作过电压的水平。

    一种基于石墨-金属镀层的具有高可焊性的可控多层间隙过电压保护器

    公开(公告)号:CN113765083B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110829250.6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石墨‑金属镀层的具有高可焊性的可控多层间隙过电压保护器,多层间隙过电压保护器为固定多层间隙部分和可控多层间隙部分串联连接而成,智能可控开关并联连接在可控多层间隙部分两端;智能可控开关的自动耦合过电压的能量而输出触发脉冲,引发智能可控开关导通,致使多层间隙的可控部分短路,从而使得多层结构的过电压间隙具有交、直流耐受电压高、雷电电压保护水平高、响应时间快、抗工频或直流后续电流能力强等显著特点,可以用于通信领域、乃至电力领域等应用场合的直接雷击和雷电感应过电压的防护。

    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

    公开(公告)号:CN113793740B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110828648.8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基于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智能组合式避雷器,由一个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与氧化锌避雷器的串联而成,电晕稳定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包括上、下绝缘壳体、上、下端法兰构成气体腔体,在腔体内设置有上、下圆台电极构成的主放电间隙,在上、下绝缘壳体之间安装有环状第三电极,环状第三电极具有“斜Z”字型端面,环状第三电极具有与上圆台电极侧平面、下圆台电极分别对应的两个端面。本发明省去一般触发型保护间隙的雷电过电压能量耦合复杂触发电路,能够使得带外串触发型过电压保护间隙的组合式避雷器具有比现有间隙避雷器更优良的过电压保护水平,降低外串间隙避雷器的冲击击穿电压,显著提高外串间隙避雷器的电压保护水平。

    一种基于具有防污结构的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的可控避雷器

    公开(公告)号:CN113782285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0828650.5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一种具有防污结构的表面触发过电压控制开关的可控避雷器,由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与氧化锌避雷器组合而成的可控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分为固定避雷器和可控避雷器两部分,表面触发气体过电压控制开关与避雷器的可控部分并联连接。当输配电网中出现的雷电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具有防污结构的表面触发型气体过电压控制开关自动动作,从而将避雷器中的避雷器可控部分短路,从而达到限制整个避雷器两端过电压幅值的目的。当发生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时,具有防污结构的表面触发型过电压控制开关自动动作,将避雷器的可控部分短接,使得操作过电压或冲击残压显著降低到固定部分的冲击残压值。

    方波电流波引发下光纤复合架空地线雷击效应的测试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271846B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1710488400.5

    申请日:2017-06-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波电流波引发下光纤复合架空地线雷击效应的测试装置和方法被试品光纤复合地缆通过作用间隙分别与并联在测控管理系统之间的两重雷电流分量测试回路相连接;第一测试回路向带有作用间隙的被试品输出电压大于100kV、电荷量不小于10C、平均峰值电流不小于2kA、持续时间1~5ms、波形为方波的第一雷电流分量,第二测试回路向带有作用间隙的被试品输出直流电流幅值100~400A、电荷量50~200C、持续时间0.25~0.5s的第二雷电流分量。与现有无法模拟实际雷击对OPGW的冲击力、电磁力和电阻热效应相比,本发明可以真实模拟实际雷击对OPGW的雷击直接效应。

    单一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多因素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65268B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1811488121.X

    申请日:2018-1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单一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多因素评估方法,将雷电流幅值、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以及作用间隙距离作为单一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影响因素,最终获得雷电流分量的各种影响因素与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大样本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多因素评估模型,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多因素的影响因子,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多因素的影响因子及其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探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机理,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配方、工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