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385526A
公开(公告)日:2013-11-13
申请号:CN201310337794.6
申请日:2013-08-06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L3/3544 , A23L3/3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叶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为:纤维状坡缕石28%~35%、焦亚硫酸钠20%~26%、抗坏血酸钠22%~30%、活性炭6%~10%和铁粉12%~18%;制备为:1、纤维状坡缕石的制备及热处理;2、配料,将制备好的纤维状坡缕石和其它组分按照配比进行混合;3、造粒,配料好后进行初造粒和精细加工造粒;4、焙烧,造粒后的颗粒进行焙烧处理;5、筛分,将焙烧后的颗粒根据直径进行分类;6、将筛分后的颗粒进行控水处理,使颗粒的含水率≤1%;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茶叶保鲜剂吸潮易膨胀、对茶叶的保鲜效果不好使茶叶的保鲜时间变短或容易使茶叶质量变差及现有茶叶保鲜剂都是一次性使用,不能重复利用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900897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286355.5
申请日:2017-04-27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F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F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智能化红茶发酵设备加工首乌红茶的方法,包括发酵箱体、设置在该箱体内腔中的多层回转式传输带,以及用于控制发酵设备工作的控制器,在多层回转式传输带的层间具有间隙腔,在间隙腔内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分层供氧气及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分层雾化加湿及湿度监控装置、分层加热及红外线温度监控装置、分层视觉颜色监测装置、香气气味监测装置;本发明能够实现对茶叶整个发酵过程各层发酵叶温度、发酵环境湿度、发酵环境氧气浓度、发酵叶颜色变化、发酵叶香气气味、传输带传输速度分别实时监测和控制,具有时间短、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真正实现红茶发酵智能化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106819189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91338.6
申请日:2017-02-21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F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F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化红茶发酵设备,包括发酵箱体、设置在该箱体内腔中的多层回转式传输带,以及用于控制发酵设备工作的控制器,在多层回转式传输带的层间具有间隙腔,在间隙腔内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分层供氧气及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分层雾化加湿及湿度监控装置、分层加热及红外线温度监控装置、分层视觉颜色监测装置、香气气味监测装置;本发明能够实现对茶叶整个发酵过程各层发酵叶温度、发酵环境湿度、发酵环境氧气浓度、发酵叶颜色变化、发酵叶香气气味、传输带传输速度分别实时监测和控制,具有时间短、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真正实现红茶发酵智能化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113397015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768091.3
申请日:2021-07-07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F3/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刺梨叶茶的制备方法,将刺梨嫩梢进行日光萎凋后再进行室内自然萎凋,最后烘干即可得到刺梨叶茶。最后烘干得到刺梨叶茶,有明显的、持久的甜香和果香,其总酚、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和三萜等均极显著高于对照,极大的将刺梨嫩梢中的生物活性物质释放保留在茶水中,可作为人们日常饮用的保健茶,提高了刺梨农作物的经济价值。本发明以主成分分析法将6个内含成分指标和2个感官品质指标简化为两个主成分,以此对不同制备方法得到刺梨叶茶的品质进行了量化,更加准确切的评价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刺梨叶茶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03385526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310337794.6
申请日:2013-08-06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L3/3544 , A23L3/3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叶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为:纤维状坡缕石28%~35%、焦亚硫酸钠20%~26%、抗坏血酸钠22%~30%、活性炭6%~10%和铁粉12%~18%;制备为:1、纤维状坡缕石的制备及热处理;2、配料,将制备好的纤维状坡缕石和其它组分按照配比进行混合;3、造粒,配料好后进行初造粒和精细加工造粒;4、焙烧,造粒后的颗粒进行焙烧处理;5、筛分,将焙烧后的颗粒根据直径进行分类;6、将筛分后的颗粒进行控水处理,使颗粒的含水率≤1%;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茶叶保鲜剂吸潮易膨胀、对茶叶的保鲜效果不好使茶叶的保鲜时间变短或容易使茶叶质量变差及现有茶叶保鲜剂都是一次性使用,不能重复利用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53036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593993.7
申请日:2023-05-24
Applicant: 贵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枝装置及其茶树栽培方法,属于茶树种植技术领域,装置包括用于同轴箍紧在枝条上的钩套,钩套的外壁上安装有倾角检测装置和连接环,倾角检测装置的检测基准线与钩套的轴线平行。方法包括:S1、栽植茶树;S2、满两年打顶,撒施有机肥;S3、第三年采用拉枝装置进行拉枝,钩套位于枝条距离枝条根部的三分之二处,根据倾角检测装置的倾角数值,下拉枝条,完成拉枝后施用有机肥;S4、茶树达到成龄茶时,采摘茶鲜叶,修整茶树树冠,凸出枝条,施有机肥;S5、每年重复步骤S4。通过钩套能够快速、准确固定在枝条上,通过倾角检测装置可时刻得知枝条的倾斜角度,准确的达到预设倾斜角度,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方便、反复使用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039819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427229.8
申请日:2022-04-22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F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厂茶工艺白茶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为复式萎凋方式制备白茶。本发明以贵州黔西南普安境内大厂茶(当地人称“四球茶”)为原料,其芽叶肥厚直立,内质丰富,具有生产白茶的潜力,解决目前该产品开发较为单一,缺乏大厂茶工艺白茶加工的完整技术规程的现状。本发明提供的大厂茶白茶加工工艺充分挖掘普安大厂茶潜能,加工制备得到大厂茶茶产品具有较高含量的氨基酸、咖啡碱和可溶性糖,茶多酚与水浸出物含量适中,具有优异的白茶品质。尤其是以单芽制作的白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俱佳。本发明加工方法制备的白茶丰富普安大厂茶产品类型,同时为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茶叶产品,助推地方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6857912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091417.7
申请日:2017-02-21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F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F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智能化红茶发酵设备加工红茶的方法,包括发酵箱体、设置在该箱体内腔中的多层回转式传输带,以及用于控制发酵设备工作的控制器,在多层回转式传输带的层间具有间隙腔,在间隙腔内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分层供氧气及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分层雾化加湿及湿度监控装置、分层加热及红外线温度监控装置、分层视觉颜色监测装置、香气气味监测装置;本发明能够实现对茶叶整个发酵过程各层发酵叶温度、发酵环境湿度、发酵环境氧气浓度、发酵叶颜色变化、发酵叶香气气味、传输带传输速度分别实时监测和控制,具有时间短、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真正实现红茶发酵智能化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206994291U
公开(公告)日:2018-02-13
申请号:CN201720152226.2
申请日:2017-02-21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F3/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化红茶发酵设备,包括发酵箱体、设置在该箱体内腔中的多层回转式传输带,以及用于控制发酵设备工作的控制器,在多层回转式传输带的层间具有间隙腔,在间隙腔内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分层供氧气及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分层雾化加湿及湿度监控装置、分层加热及红外线温度监控装置、分层视觉颜色监测装置、香气气味监测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对茶叶整个发酵过程各层发酵叶温度、发酵环境湿度、发酵环境氧气浓度、发酵叶颜色变化、发酵叶香气气味、传输带传输速度分别实时监测和控制,具有时间短、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真正实现红茶发酵智能化加工。(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6933194U
公开(公告)日:2018-01-30
申请号:CN201720152167.9
申请日:2017-02-21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23F3/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连续式红茶发酵设备的动态供氧装置,包括发酵箱体、设置在该箱体内腔中的多层回转式传输带,以及用于控制发酵设备工作的控制器,在所述多层回转式传输带的层间具有间隙腔,在所述各间隙腔内侧壁设有用于检测间隙腔内氧气浓度的氧气浓度传感器、和设置于发酵箱体外的用于向间隙腔内提供氧气的供氧装置,氧气浓度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供氧装置导线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层供氧气,这样可以根据茶叶发酵过程需要的氧气量是动态变化情况而提供氧气量,利于茶叶中多酚类的氧化及其氧化聚合物茶黄素(TF)、茶红素(TR)的生成,以及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的增加,提高红茶内含物的含量和品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