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滑轮轴承异常检测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976555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092331.0

    申请日:2025-01-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滑轮轴承异常检测方法及装置,属于电梯技术领域。根据采集的噪音在预设时间段内大于预设的噪音阈值的次数是否达到预设次数、采集的噪音在预设时间段内噪音大于预设的噪音阈值的情况发生的连续性以及上一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存在噪音大于预设的噪音阈值的情况,判定滑轮轴承是否存在异常,能够实时判定滑轮轴承是否存在异常,并向电梯管理人员或维保人员报警,保证电梯的安全性。

    一种对重安全钳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02181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010279013.2

    申请日:2020-04-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重安全钳装置,包括对重架及设置于对重架内的对重,所述对重架两侧的外壁上分别设有一安全钳,两组所述安全钳经一提拉机构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机构包括转轴、连杆及连接机构,所述转轴的两端转动安装于所述对重架内,所述连杆平行设置于所述转轴的侧部,所述连杆的中部经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转轴的中部相连,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经一连接板与两组所述安全钳的提拉杆相连;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套设设有一扭簧,所述扭簧推动所述转轴转动,使得所述连杆向下移动。本发明提高了对重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了安全隐患,减小了空间的占用,适用范围更广。

    一种电梯人脸识别装置及其识别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89116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893857.X

    申请日:2023-07-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身份识别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电梯人脸识别装置及其识别系统,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侧壁固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所述滑块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贯穿于所述滑块的表面;所述螺纹杆的两端固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固接有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端与所述螺纹杆进行固接;所述滑块的侧壁对称设置有两组滑杆;所述滑杆与所述滑块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所述滑杆贯穿于所述滑块的表面;通过设置的滑块结构,通过该设计不仅操作简单方便,当使用者进行使用时,可根据自己的身高调整人脸识别装置进行面目识别,从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有利于使用者进行使用。

    一种上机械阻止安全防护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8149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323671.0

    申请日:2023-03-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机械阻止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轿厢导轨上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安装有安全开关,所述安全开关与电梯控制系统电控连接;所述安装架上设有一竖向安装槽,所述竖向安装槽内转动安装有一阻挡板,所述阻挡板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阻挡端,所述阻挡板经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竖向安装槽转动相连;所述安全开关安装于所述安装架的左侧,所述安全开关的检测端设置于所述竖向安装槽内的下方;所述安装架的顶部螺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的底部能够插设于所述竖向安装槽内;所述阻挡板具有使用状态及阻挡状态。本发明提高了检修的安全性。

    一种智能识别呼梯入户的电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142907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200771.4

    申请日:2023-03-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识别呼梯入户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电梯图像系统模块、小区物业监控模块及客户端,所述控制器与电梯连接,所述电梯图像系统模块、小区物业监控模块及客户端分别经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小区物业监控模块内具有业主信息采集模块及业主信息存储模块,所述电梯图像系统模块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图像提取模块及图像匹配模块;所述控制器将图像匹配模块的匹配结果进行分析,如果匹配合格,则控制电梯运行到业主楼层;如果匹配不合格,则控制电梯门常开,并将数据反馈至客户端内,由客户端进行提醒以及对电梯进行可操作授权。本发明提高了业主的安全性。

    一种对重安全钳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02181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279013.2

    申请日:2020-04-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重安全钳装置,包括对重架及设置于对重架内的对重,所述对重架两侧的外壁上分别设有一安全钳,两组所述安全钳经一提拉机构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机构包括转轴、连杆及连接机构,所述转轴的两端转动安装于所述对重架内,所述连杆平行设置于所述转轴的侧部,所述连杆的中部经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转轴的中部相连,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经一连接板与两组所述安全钳的提拉杆相连;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套设设有一扭簧,所述扭簧推动所述转轴转动,使得所述连杆向下移动。本发明提高了对重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了安全隐患,减小了空间的占用,适用范围更广。

    一种自动调节扶手带的自动扶梯

    公开(公告)号:CN107352377A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710828887.7

    申请日:2017-09-14

    Inventor: 廖宏明 张利荣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B23/04 B66B27/00 B66B2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调节扶手带的自动扶梯,包括桁架、梯级、扶手带及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速装置及张紧调节装置,所述驱动系统设置于所述环状的扶手带内部,所述扶手带内部抵于所述驱动系统的底部外缘面上;张紧调节装置包括左侧张紧装置、右侧张紧装置及中间张紧装置,所述左侧张紧装置、右侧张紧装置及中间张紧装置均设置于所述环形扶手带的正下方,且与所述扶手带的底面相接触;所述左侧张紧装置设置于所述驱动系统的左侧,所述右侧张紧装置设置于所述驱动系统的右侧,所述中间张紧装置设置于所述驱动系统的底部,所述测速装置设置于所述右侧张紧装置的右侧。本发明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实现了扶手带的自动调节。

    一种汽车入库与电梯无接触式呼梯联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022615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310200671.1

    申请日:2023-03-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入库与电梯无接触式呼梯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控连接的车库入库停车系统模块及电梯控制系统无接触呼梯联动模块;所述车库入库停车系统模块包括车辆信息存储单元、车辆入库处理单元及第一交互单元,所述车辆入库处理单元能够将进入车库的车牌信息记录,并且从车辆信息存储单元内的信息提取,经过第一交互单元将数据传输至电梯控制系统无接触呼梯联动模块内;所述电梯控制系统无接触呼梯联动模块内具有控制器及电梯呼梯分配处理单元,所述电梯呼梯分配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一交互单元的信息,将数据反馈至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对应电梯运行到车库。本发明有效了减少了乘客候梯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

    一种无机房轿厢架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636324A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11660405.9

    申请日:2022-12-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机房轿厢架,包括:顶梁,所述顶梁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间隔设置且形成有第一容置槽;返绳轮,所述返绳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本技术方案通过在轿厢架的顶部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之间形成第一容置槽,将返绳轮一部分结构隐藏于第一容置槽内,从而减小轿厢顶部的高度,降低电梯井顶层高度的要求,节省施工工程成本。

    一种电梯称重补偿方法、装置及电梯

    公开(公告)号:CN119503574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89340.4

    申请日:2025-01-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称重补偿方法、装置及电梯,涉及升降设备技术领域,方法包括:从负载称重装置获得当前轿厢负载信息;根据钢丝绳参数和补偿链参数计算称重补偿加权系数,其中钢丝绳参数包括钢丝绳根数和钢丝绳单位重量,补偿链参数包括补偿链根数、补偿链单位重量和电梯曳引比;获取电梯轿厢位置变化量;根据称重补偿加权系数和轿厢位置变化量计算称重补偿量;根据模拟称重量和称重补偿量计算电梯轿厢载荷实际变化量;将实际变化量与额定载重量进行比对,超出时生成超载报警信号。该装置包括负载称重装置、位置检测装置和称重补偿计算单元。本发明通过实时计算补偿钢丝绳和补偿链重量变化的影响,提高了称重精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