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37784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210530774.X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强不锈钢绞线网增强ECC预紧力张拉加固构件及其施工方法,其中加固构件包括原混凝土构件及设于原混凝土构件外部的含高强不锈钢绞线网的ECC加固层,所述高强不锈钢绞线网由多个纵向高强不锈钢绞线与横向高强不锈钢绞线交叉固定构成;该加固构件还包括距离控制装置、预紧力控制装置以及位于原混凝土构件两端的锚固装置。本发明施工简便、易于操作,通过预紧力的施加可使钢绞线提前受力,有效的抑制裂缝的发展,提高加固后的刚度等,有效的避免了在加固时因高强不锈钢绞线松弛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力学性能,并能够较为准确地控制钢绞线和原构件之间的距离,确保加固材料充分发挥其力学性能,达到理想的加固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737784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530774.X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强不锈钢绞线网增强ECC预紧力张拉加固构件及其施工方法,其中加固构件包括原混凝土构件及设于原混凝土构件外部的含高强不锈钢绞线网的ECC加固层,所述高强不锈钢绞线网由多个纵向高强不锈钢绞线与横向高强不锈钢绞线交叉固定构成;该加固构件还包括距离控制装置、预紧力控制装置以及位于原混凝土构件两端的锚固装置。本发明施工简便、易于操作,通过预紧力的施加可使钢绞线提前受力,有效的抑制裂缝的发展,提高加固后的刚度等,有效的避免了在加固时因高强不锈钢绞线松弛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力学性能,并能够较为准确地控制钢绞线和原构件之间的距离,确保加固材料充分发挥其力学性能,达到理想的加固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611236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59844.9
申请日:2023-05-18
Applicant: 郑州大学
IPC: G06F30/20 , G16C60/00 , G16C10/00 , G06F113/26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勾端纤维与基体间拔出荷载‑端部滑移计算分析方法及计算机装置,本发明建立了从基体中拔出的直端纤维拔出荷载P与其端部滑移Δl的直纤维分析模型,可以准确、有效地分析直端纤维与基体间的黏结性能并进行准确的预测,在构建了直纤维与基体间的黏结‑滑移模型的基础上,在还给出了勾端纤维拔出过程的四种关键状态和相应拔出荷载的计算方法,从而建立干燥条件下勾端纤维‑基体界面分析模型,本发明较为全面的考虑了直/勾端纤维拔出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过程,提出的纤维与基体间拔出荷载‑端部滑移计算分析模型能够准确、有效的计算分析纤维拔出行为并提供预测,为优化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黏结性能的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数值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4134883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111525629.4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郑州大学
Inventor: 朱俊涛 , 邹旭岩 , 代天昊 , 周同和 , 张建设 , 尹卫红 , 麻永建 , 王保贵 , 和学庆 , 刘子辉 , 任永昌 , 刘凯 , 和炜 , 张昂昂 , 娄占涛 , 朱仁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混凝土桩领域,具体说是一种低预应力度高延性混合配筋混凝土桩及其制作方法,包括混凝土桩身和其截面形状匹配的钢筋笼组件,所述钢筋笼组件包括纵向预应力钢筋和抗剪箍筋,所述抗剪箍筋环绕固定于预应力钢筋外围且通长布置;所述预应力钢筋包括间隔排列的预应力钢棒和强度钢筋,所述预应力钢棒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为抗拉强度标准值fptk的0.5~0.6倍,所述强度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为其屈服强度标准值fyk的0.5~0.6倍;本发明解决了传统PHC混凝土管桩承载力低,延性差的问题,同时相较PRC混合配筋管桩,能够充分利用高强热扎带肋钢筋屈服后的变形能力,从而提高构件的延性及其安全储备,使其能够在抗震设防烈度区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609745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173634.8
申请日:2022-09-26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配筋混凝土管桩非同步张拉装置及张拉方法,包括驱动装置、固定端组件、张拉端组件和连接板,固定端组件包括导轨、第一内、外端板、挡止件,张拉端组件包括第二内、外端板,通过将各类配筋两端墩头后以蛋形孔的大孔端穿过对应端板,并滑入小孔端,实现两端的挡止配合,然后在固定端对第一内端板挡止,另一端带动第二内、外端板移动,使得与内端板挡止配合的预应力钢棒首先被张拉,当第一外端板与第一内端板接触后,带动热轧螺纹钢筋张拉,实现两种预应力需求的配筋的同时但不同步的张拉,一次性实现两种预应力需求的多根配筋的张拉。
-
公开(公告)号:CN11413488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525629.4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郑州大学
Inventor: 朱俊涛 , 邹旭岩 , 代天昊 , 周同和 , 张建设 , 尹卫红 , 麻永建 , 王保贵 , 和学庆 , 刘子辉 , 任永昌 , 刘凯 , 和炜 , 张昂昂 , 娄占涛 , 朱仁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混凝土桩领域,具体说是一种低预应力度高延性混合配筋混凝土桩及其制作方法,包括混凝土桩身和其截面形状匹配的钢筋笼组件,所述钢筋笼组件包括纵向预应力钢筋和抗剪箍筋,所述抗剪箍筋环绕固定于预应力钢筋外围且通长布置;所述预应力钢筋包括间隔排列的预应力钢棒和强度钢筋,所述预应力钢棒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为抗拉强度标准值fptk的0.5~0.6倍,所述强度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为其屈服强度标准值fyk的0.5~0.6倍;本发明解决了传统PHC混凝土管桩承载力低,延性差的问题,同时相较PRC混合配筋管桩,能够充分利用高强热扎带肋钢筋屈服后的变形能力,从而提高构件的延性及其安全储备,使其能够在抗震设防烈度区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943132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1199849.2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郑州大学
IPC: C04B28/04 , C04B14/04 , C04B18/08 , C04B18/14 , C04B111/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渣土替代型盾构管片后注浆的环保浆液,所述同步注浆的浆液由以下质量百分比原料组成: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5‑25%、泥土25‑50%、混合料10‑20%,余量为水,其中混合料由矿渣与粉煤灰组成;本发明与传统的盾构同步注浆相比,浆体流动性和抗收缩较好,稳定性和固结性强,可以很好的可以通过盾构支撑环和盾尾内管道系统注入地层内,同时材料环保节能。本发明所用的注浆浆液材料组成均为传统同步注浆浆液所用材料,且无需其他外加剂,即可满足水地层的同步注浆浆液质量要求。材料与其他类型抗水分散浆液相比,本发明具有明显施工成本低廉的优势。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备方法简单,环保性能突出,能够满足施工现场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217974343U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22442625.6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配筋预应力管桩接桩组件,包括管桩桩身、端板、预应力钢筋、连接钢筋、连接楔块、挡杆和锁定螺母。两端板依靠连接钢筋和对应的挂接孔进行连接并承载主要的拉力,依靠连接楔块分别插入相邻端板的拼接定位槽中,以防止两端板之间的旋转,依靠挡杆与扩大槽的配合以防止连接楔块从拼接定位槽中脱出,依靠锁定螺母对挡杆锁定,防止挡杆旋转而导致连接楔块移动。具有接桩方便快捷、连接稳定可靠、整体成本较低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18170851U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22546518.8
申请日:2022-09-26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配筋混凝土管桩非同步张拉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固定端组件、张拉端组件和连接板,固定端组件包括导轨、第一内、外端板、挡止件,张拉端组件包括第二内、外端板,通过将各类配筋两端墩头后以蛋形孔的大孔端穿过对应端板,并滑入小孔端,实现两端的挡止配合,然后在固定端对第一内端板挡止,另一端带动第二内、外端板移动,使得与内端板挡止配合的预应力钢棒首先被张拉,当第一外端板与第一内端板接触后,带动热轧螺纹钢筋张拉,实现两种预应力需求的配筋的同时但不同步的张拉,一次性实现两种预应力需求的多根配筋的张拉。
-
公开(公告)号:CN220202655U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21746391.2
申请日:2023-07-05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桩基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管桩接桩结构及新型管桩,其包括端板、第一抱箍和卡箍;端板预制在管桩的端部,且外径小于管桩的外径;第一抱箍为套筒结构,其预制在管桩端部的混凝土周向,且与端板连接,第一抱箍的外径小于管桩的桩身外径;卡箍包括卡箍腹板和卡箍翼缘,卡箍包括环状的卡箍腹板以及设置于卡箍腹板上下两端并向内凸伸出的卡箍翼缘,卡箍与第一抱箍连接;端板或第一抱箍的外周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环向翼缘,卡箍上下的卡箍翼缘的内沿之间的距离与待连接的两个管桩的环向翼缘上下沿之间的高度相匹配,卡箍腹板的内径与环向翼缘的外径相匹配,卡箍与第一抱箍连接,卡箍腹板的内径小于管桩的桩身外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