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岩质坡地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确定方法及抗震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82338A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810225154.9

    申请日:2018-03-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nventor: 杨佑发 凌玲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岩质坡地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建立坡地地形计算模型与平地场计算模型;选取坡地地形计算模型中的N个网格节点作为观测点,所述观测点分布的位置包括斜坡段;选取平地场计算模型的地表层上任意一点作为目标点;计算各观测点以及目标点的相对加速度反应;计算各观测点以及目标点的绝对加速度时程;将各观测点以及目标点的绝对加速度时程变换为对应的反应谱;分别计算各观测点相对于目标点的谱比值,以对应的谱比值作为对应观测点的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本发明填补了针对非岩质坡地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的空白,为坡地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提供更加合理的参数。

    一种用于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的灌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17309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159771.X

    申请日:2015-04-0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30/9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的灌浆料,通过选择多种添加剂的掺入及科学合理的骨料筛选,大幅的提高了灌浆料的抗拉强度和膨胀性,显著提高了预制构件套筒连接的抗拔能力和抗往复作用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对水泥原料的选择搭配以及恰当的添加剂,有效提高了灌浆料的早期强度,且能保证强度的良性增涨;此外,还通过加入适当配比的减水剂,减少用水量的同时保证了灌浆料的流动性,便于施工的同时使得灌浆料更加密实可靠。总体而言,本发明的灌浆料具有强度高、流动性好、抗往复性能卓越、不惧施工季节环境、膨胀性能十分适合套筒连接等诸多特点,在连接带套筒的预制构件时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优势,对于推广使用预制构件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种掉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27849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810226490.5

    申请日:2018-03-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nventor: 杨佑发 凌玲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掉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位于坡地上的掉层框架结构模型,步骤2:以实现频谱特性的一致性为原则,选取地震波;步骤3:下接地层柱底输入所选取的地震波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上接地层柱底输入λ倍所选取的地震波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其中,λ为上地层的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步骤4:计算抗震性能指标,所述抗震性能指标包括:最大层间位移角、上接地层柱的剪力、杆端延性系数比以及杆端出铰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估掉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技术问题,修正掉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误差,得到更符合实际抗震需求的抗震性能指标。

    一种两阶段式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62785B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410655691.9

    申请日:2014-11-1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nventor: 杨佑发 梁文广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阶段式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采用了两个阶段来完成:阶段一、利用建筑框架结构在损伤前后的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初步确定建筑框架结构中的损伤单元的位置;阶段二、将建筑框架结构中阶段一初步确定的各个损伤单元的损伤系数作为建立建筑框架结构的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中的未知量,通过求解最终确定建筑框架结构中各个损伤单元的损伤程度与位置。该方法充分利用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仅需低阶模态就能有效识别损伤单元位置的优点,同时也减少了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迭代求解的未知量数目和迭代次数,所需的模态阶数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损伤检测识别效率,并具有较高的损伤检测识别精度。

    一种两阶段式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62785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655691.9

    申请日:2014-11-1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nventor: 杨佑发 梁文广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阶段式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采用了两个阶段来完成:阶段一、利用建筑框架结构在损伤前后的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初步确定建筑框架结构中的损伤单元的位置;阶段二、将建筑框架结构中阶段一初步确定的各个损伤单元的损伤系数作为建立建筑框架结构的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中的未知量,通过求解最终确定建筑框架结构中各个损伤单元的损伤程度与位置。该方法充分利用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仅需低阶模态就能有效识别损伤单元位置的优点,同时也减少了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迭代求解的未知量数目和迭代次数,所需的模态阶数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损伤检测识别效率,并具有较高的损伤检测识别精度。

    一种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43019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10513214.0

    申请日:2010-10-2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一种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对损伤前的框架结构测试,对框架结构离散化初始模型进行模型修正,得到精确有限元理论模型,计算结构模态参数(ωA0,ΦA0);然后,对损伤后的结构进行测试,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模态参数(ωt2,Φt2);建立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利用结构损伤前后的前n(n≤N)阶频率、振型变化值Δωr,ΔΦr(r=1,2,…,n)来求解单元损伤系数Di(i=1,2,…,n),达到同时识别整个结构存在的损伤的数量、位置和大小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建筑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检测所需数据量少,效率高,具有较高的精度。

    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43017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10517958.X

    申请日:2010-10-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首先,对损伤前的框架结构测试,得到结构模态参数(ω0,Φ0);然后,对损伤后的结构进行测试,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模态参数(ωD,ΦD);建立一阶模态参数灵敏度方程S1D′=Δf与二阶模态参数灵敏度方程S1D′+S2D″=Δf;采用改进后的模态截尾方法来计算一阶和二阶模态参数灵敏度;利用一种基于一阶和二阶灵敏度方程的混合迭代求解方法来求得单元损伤系数Di(i=1,2,…,n),达到同时识别整个建筑结构存在的损伤的数量、位置和大小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建筑框架结构的损伤检测,节省了计算工作量,效率高,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精度。

    一种三维隔震装置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541715U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21250312.3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nventor: 杨佑发 贾莹玮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隔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三维隔震装置,包括竖向隔震单元,所述竖向隔震单元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水平隔震单元、第二水平隔震单元;所述竖向隔震单元包括吸振弹簧与伸缩导筒;所述伸缩导筒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平隔震单元、第二水平隔震单元固定连接;所述吸振弹簧套接在所述伸缩导筒内,所述伸缩导筒伸长后的最大长度小于所述吸振弹簧的原长,使得所述吸振弹簧维持在压缩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伸缩导筒使吸振弹簧在整个形变过程中维持压缩状态,能够抵抗更大的倾覆弯矩,提高了抗拔性能和抗倾覆性能。

    一种底柱与高架车站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22686276U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20932525.8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nventor: 杨佑发 黄振宇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柱与高架车站结构,高架车站结构采用底柱进行支撑,其中,底柱包括至少两根等高且互相平行的子柱,相邻两根子柱之间通过惯容减震系统连接,所述惯容减震系统为串联式惯容减震系统、混联I式惯容减震系统或混联II式惯容减震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惯容减震系统连接子柱形成分体式设计,与独柱相比,能够通过惯容减震系统耗散传导进子柱的地震能量,降低子柱发生破坏的风险,从而提高承载安全性能。

    一种实腹式吊车梁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732462U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21187547.7

    申请日:2018-07-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nventor: 杨佑发 岳芹旭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腹式吊车梁,包括横截面为工字型的吊车梁主体,吊车梁主体的腹板两侧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与其垂直的竖向加劲长肋;所述竖向加劲长肋上端与吊车梁主体的上翼板底面连接,其下端延伸至靠近吊车梁主体的下翼板上表面;所述腹板两侧面上沿吊车梁主体长度方向均设有靠近上翼板的纵向加劲肋;所述纵向加劲肋垂直于腹板,并且纵向加劲肋的长度等于上翼板长度;吊车梁主体的腹板两侧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与其垂直的竖向加劲短肋,所述竖向加劲短肋上端与吊车梁主体的上翼板底面连接,其下端与纵向加劲肋上表面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吊车车轮偏心垂直荷载下的应力集中程度,能够提高抗疲劳性能,能够提高弹性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