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18239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95135.5
申请日:2024-09-15
Applicant: 重庆市三峡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清洗平板格栅装置及使用工法,该装置包括固定架,固定架顶部并列布设多块固定栅片,固定栅片从水流的上游方向朝向下游方向向上倾斜,倾斜角度为2‑6°;还包括在竖直平面内往复运动的往复活动栅片机构,往复活动栅片机构包括多个并列的活动栅片,多个活动栅片分别位于两个固定栅片的间隙内。本发明能够通过活动栅片与固定栅片的间隙实现对固液的分离,同时活动栅片转动时能够将栅渣移动到渣桶,可有效避免栅渣在固定栅片上沉积后造成栅片堵塞的问题,并且本发明中活动栅片与固定栅片的栅距可控制到0.3mm以下,过滤效果更优;格栅间隙中间的细小堵塞物,可以通过动片与固片的摩擦去除掉,实现自清洗功能,无堵塞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877160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1014099.0
申请日:2024-07-26
Applicant: 重庆市三峡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IPC: C02F3/30 , C02F101/16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效厌氧脱氮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高效厌氧脱氮反应器、一级好氧池、一级沉淀池、二级缺氧池、二级好氧池和二级沉淀池,一级沉淀池和一级好氧池底部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单向阀,以仅允许一级沉淀池内的污泥向一级好氧池流动;高效厌氧脱氮反应器内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搅拌器、三相分离器、悬浮填料区、污泥反应区和悬挂填料区,所述高效厌氧脱氮反应器的顶部还设有进水沉淀区。本发明对比传统两级A/O脱氮工艺,传统两级A/O脱氮工艺仅1套活性污泥系统,本脱氮工艺具有3套独立的污泥运行系统,更有利于内部各工艺段优势微生物的聚集及功效发挥,强化了氨氮和总氮的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19880749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69252.X
申请日:2025-03-27
Applicant: 三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N15/1409 , G01N15/01 , G01N15/10 , G01N15/14 , G01N15/149 , G01N1/30 , G01N1/28 , G01N1/38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活性污泥功能细菌的分析方法。包括:对采集到的待分析的活性污泥样品进行预处理;采用核酸荧光染色剂,对预处理后的活性污泥样品进行染色处理,得到待检测的活性污泥样品;确定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参数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待检测的活性污泥样品进行检测,以得到第一检测结果;根据预定义的标准微球的分析结果参数和第一检测结果,确定待分析的活性污泥样品的功能细菌的浓度和功能细菌的粒径大小,进一步确定待分析的活性污泥样品的功能细菌的生物量、第一类细菌类群的生物量和第二类细菌类群的生物量;从而确定待分析的活性污泥样品的功能细菌代谢活性。以提升活性污泥功能细菌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74037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828024.6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饱食饥饿比的定量调控方法和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涉及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培养领域。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包括反应池,反应池包括饱食区和饥饿区,包括:根据反应池的实时进水流量和实时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计算得到实时进水有机负荷;根据临界食微比和实时进水有机负荷,计算得到理想饱食区污泥浓度;根据实时进水流量,以及饱食区的理想污泥浓度和污泥回流浓度,计算得到饱食区的理想污泥回流量;调控饱食区的污泥回流量,直到污泥回流量与理想污泥回流量相同。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对饱食饥饿比进行定量核算并加以调控,导致系统的饱食饥饿效果不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005358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310722624.3
申请日:2023-06-19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河海大学
IPC: E02B3/06 , E02B15/08 , C02F9/00 , C02F1/28 , C02F1/52 , C02F7/00 , C02F3/32 , C02F1/50 , C02F1/00 , C02F10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湖库调蓄净化系统使用的抗风浪柔性围隔,包括浮筒型防波堤、一体式PVC软围隔、固定体系以及石笼;开孔浮筒式防波堤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筒状,在浮筒上开孔,并在与半透水PVC软围隔相连,围隔下端利用扣环、线绳与石笼连接,将石笼埋入底泥中,固定体系包括固定绳与固定桩,在两端使用固定绳与固定桩拉住固定,确保围隔在水体不易坍塌,并在透水围隔外围增设开口不透水围隔,提供导流作用。本发明稳定河湖水体,分隔湖库调蓄净化区域,抵御河湖风浪,防止湖库调蓄净化时受到风浪冲击以及外围水体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9504028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510080998.9
申请日:2025-01-20
Applicant: 三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臭氧污泥调理的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对污水依次进行活性污泥法处理、沉淀处理,得到净水与活性污泥;对至少部分所述活性污泥进行臭氧调理处理,得到裂解产物;所述裂解产物作为原料用于所述活性污泥法处理;所述臭氧调理处理包括使所述活性污泥在磁场强度为5000‑7000Gs、压力为0.5‑0.7MPa的环境中与臭氧进行至少一次接触处理。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臭氧污泥调理的污水处理方法具有臭氧利用率较高、污泥减量效果较好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40932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698895.0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好氧颗粒污泥快速筛选富集的调控方法和连续流反应系统,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方法应用于好氧颗粒污泥的连续流反应系统,好氧颗粒污泥的连续流反应系统包括刮泥装置,根据预设条件划分污泥沉淀区,并根据预设条件确定刮泥装置在污泥沉淀区的初始位置;将刮泥装置安装在初始位置处;根据预设的第一污泥浓度范围与第二污泥浓度范围,对一级污泥回流量与二级污泥回流量进行调控;当污泥回流量随着进水水质、进水量或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一级污泥回流泥斗液位或二级污泥回流泥斗污泥液位超出预设范围时,根据刮泥装置的刮泥动作,对刮泥装置进行调整。解决了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存在的沉降选择压力调控复杂、造粒进程缓慢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40626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510020359.3
申请日:2025-01-07
Applicant: 三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氮吸附型MABR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氨氮吸附型MABR膜材料,包括多孔支撑层以及位于多孔支撑层表面且具有氨氮吸附功能的膜层,膜层中含有功能基团,功能基团为羟基、胺基或环氧基基团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通过在多孔支撑层表面引入含有特定功能基团的膜层,该膜层中的功能基团一方面可以通过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和氢键等与氨氮相互作用,实现对氨氮的物理吸附,促进氨氮向MABR膜表面靠近,从而有效地将氨氮吸附在膜表面附近,为后续处理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膜表面的生物相容性,促进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进而增强膜表面生物膜对氨氮的氧化过程,通过上述协同作用,有效的改善氨氮的处理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219175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329570.5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污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和能源装置;能源装置包括光伏组件和蓄电池,蓄电池与光伏组件电连接;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调节池、生化池和回流组件,调节池与生化池连通,回流组件包括回流管和回流泵;回流管包括换热管段,回流泵的入口与生化池连通,回流泵的出口与换热管段连通,换热管段与调节池连通,回流泵与蓄电池电连接;换热管段与光伏组件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污水与光伏组件进行热交换,以解决污水处理系统中光伏板的转化效率受环境影响较大,发电效率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059687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311013.0
申请日:2024-09-20
Applicant: 三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和方法,属于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技术领域,该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和方法,包括净化廊道区和截流控制区;截流控制区用于连通排口和河湖库;截流控制区位于排口和净化廊道区之间;当来自排口的水体的瞬时流量小于或等于最大设计流量时,来自排口的水体通过截流控制区流动至净化廊道区;当来自排口的水体的瞬时流量大于最大设计流量时,来自排口的第一部分的水体通过截流控制区流动至排口,第一部分的水体的瞬时流量等于最大设计流量;来自排口的第二部分的水体通过截流控制区流动至河湖库。本申请解决了截流控制及限水量运行,导致其净化效果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