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94727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352062.2
申请日:2024-03-26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隧洞钢筋混凝土衬砌与围岩渗流应力损伤分析方法,通过归纳衬砌与围岩联合承载特性和有限元软件ABAQUS内置的接触模拟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透水薄层单元的高压隧洞钢筋混凝土充水加压模拟方法,能够正确模拟衬砌与围岩的联合承载特性,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渗流‑应力‑损伤耦合分析方法,可正确描述隧洞充水加压过程中力学行为。
-
公开(公告)号:CN11964075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510046230.X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B8/06 , E02B7/06 , E02B8/00 , E02B3/12 , E02B3/16 , E02B3/02 , E02B5/00 , E02B5/08 , E03F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溃‑自适应抗冲刷消能土石坝及消能方法,包括坝体,所述坝体顶部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挡水体,所述挡水体上设置有带有阀门的排水孔,坝体下游设置有位于坝面两侧的侧向排水沟,所述侧向排水沟之间的坝面上设置有柔性消能层,所述柔性消能层上设置有位于坝面中心的纵向排水沟和沿坝面布设的网状排水沟,所述纵向排水沟、所述网状排水沟和侧向排水沟的底部出口端均与消力池相连。本发明通过综合运用防护结构材料特性、消能原理、土石坝漫顶泄洪能力相结合等方式,在提高结构材料之间的变形协调性的同时,保障了中小型水库坝体漫而不溃或漫而缓溃的安全防护与安全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8296694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352074.5
申请日:2024-03-26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隧洞透水衬砌设计方法,通过类比确定初始设计参数、建立试验样本库、透水衬砌水压致裂分析、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设计参数控制方程、构建工程造价方程、优选设计方案等步骤,可全面系统反映不同参数演化对衬砌开裂及承载特性影响规律,基于敏感性分析结果建立控制方程,耦合工程造价方程优选设计方案,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75423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203693.2
申请日:2025-02-24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B8/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中小型土石坝的应急抢险快速装配式溢洪道装置,包括由挡水板装配模块和挡水板衔接模块构成的坝顶挡水墙,所述坝顶挡水墙分段设置,所述挡水板衔接模块位于每段坝顶挡水墙端部,相邻坝顶挡水墙之间通过泄洪道衔接模块相连,所述泄洪道衔接模块与泄洪道变形模块、泄洪道装配模块构成坡向泄水通道。与现有的应急溢洪道装置相比,本发明构造简单、适应性强、模块化程度高,可根据泄洪需求快速布置若干应急溢洪道,能够大幅提高抢险效率,有效缓解土石坝泄流压力,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为超标准洪水条件下土石坝安全泄流提供一种全新且可靠的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536185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393354.0
申请日:2024-04-02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黄土固化防护的复合式淤地坝设计方法,较于传统的就地取材方式建造成的均质土坝具备更强的抗洪能力,显著降低了溃坝风险;相较于混凝土等其他结构的防冲刷保护层具有更好的协调变形能力,能有效避免面板脱空等工程危害,显著提高了淤地坝抵御洪水的能力和坝体工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在相同的设计拦沙年限下,采用本发明设计方法设计的淤地坝能够大幅降低工程造价,为淤地坝工程提供了更为可靠和经济的解决方案。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从洪水分析计算、防护材料配合设计到确定坝型参数、优化坝体结构设计的详细设计流程,方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推广应用的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663806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046232.9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防土石坝漫顶破坏的应急抢险装置,包括沿坝体顶部横向移动的配重座,所述配重座的前侧设置有向下延伸覆盖下游坝面的柔性消能垫,所述柔性消能垫上设置有底部出口与消力池相连通的网状排水沟,配重座上还设置有贯通柔性消能垫的排水孔。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抢险方法,即遇到极端强降雨天气时,将配重座移至坝体顶部,当库水位骤然上升至排水孔位置后,洪水穿过排水孔并沿着网状排水沟流向消力池进行消能排水。本发明能够快速有效地减小坝顶水流对下游坝面的冲刷影响,防止下游坝体溯源冲刷破坏导致的坝体倾倒、以及上游混凝土面板折断破坏等现象,非常适合于中小型水库坝体的安全防护与安全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8260843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516983.8
申请日:2024-04-28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层状土体非线性的精细化地震动输入方法,基于无限元边界和子结构波动输入方法,针对层状地基构建了一种精细化的波动输入法,该方法可以避免在分层土体边界节点施加弹簧和阻尼单元,解决了分层边界处弹簧刚度和阻尼不易确定的难题,简化了分层地基地震动输入流程。同时在考虑土体非线性时,实现了对土体各深度位置材料参数的迭代更新,能够反映实际土体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速度快且具有较高的精度,便于在分层土体‑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中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988294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355847.5
申请日:2024-03-27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软岩复合坝基的心墙土石坝,包括复合坝基和填筑在复合坝基上的上部坝体,复合坝基包括基岩和填筑在基岩上的下部坝体,下部坝体具有混凝土防渗墙,混凝土防渗墙的下部向下延伸至基岩内,下部坝体还包括依次填筑在混凝土防渗墙的上游侧的第一上游软岩填筑区、第二上游软岩填筑区,下部坝体还包括依次填筑在混凝土防渗墙的下游侧的第一下游软岩填筑区、下部反滤层和第二下游软岩填筑区,第二下游软岩填筑区的坝脚处具有排水棱体。本发明的下部坝体以软岩作为填筑料进行填筑,下部坝体和基岩结合形成复合坝基,大大提高了软岩的利用率,做到了现场料尽其用,降低大坝投资;本发明的下部坝体具有混凝土防渗墙,可有效提高下部坝体的防渗效果,第一下游软岩填筑区下游侧的下部反滤层可有效避免其因渗流力作用被带出,进而避免混凝土防渗墙倾斜,提高下部坝体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80110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296510.8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反应位移法确定地下结构地基弹簧系数的方法,以结构尺寸/埋深/土体参数以及结构底部至基岩厚度为变量,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结构不同部位地基弹簧系数进行求解,再结合数据拟合方法,提出了基于反应位移法精确地确定地下结构地基弹簧系数的方法。在由均质土体推广到分层土体时,给出结构各位置弹簧系数受周围土体的影响范围建议值。与传统地基弹簧系数公式法相比,本发明简单、便捷、高效,克服现有地基弹簧系数取值方法的不足,考虑了结构各位置地基弹簧系数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全面、真实的反应出地下结构地基弹簧系数的各种影响因素,明确了分层地基地下结构各位置弹簧系数受周围土体影响范围,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可以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04441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281033.8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水氮循环转化机制研究专用模拟试验系统,包括模拟介质场、抽排水系统、取样系统和加样系统,模拟介质场包括至少两个砂槽和填充在每个砂槽内的介质,砂槽的每个端部均设置有内透水隔板,两个内透水隔板将砂槽隔成第一水位控制室、介质填充室和第二水位控制室,介质包括自下而上填充的细砂层和粘土层,细砂层取自地下20m~30m深度的含水层沉积物。本发明构建了模拟介质场,基于抽排水系统实现介质场内模拟地下水的流动,可进行原生条件下氮自然转化机理研究,也可用于人为活动干预条件下无机态氮素转化机理及转化量研究,基于对照实验深入分析地下含水介质氮素来源及迁移转化机理,为地下水氮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