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925465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88149.3
申请日:2024-01-22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IPC: C12N1/20 , C01B32/348 , C01B32/318 , C09K17/40 , C09K17/42 , C12R1/11 , C12R1/12 , C12R1/125 , C12R1/08 , C12R1/10 , C12R1/01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磷菌@木质素炭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方法包括:(1)将木质素分散,加入钠盐,经碳化反应后,得到木质素多孔炭;(2)将木质素多孔炭分散,加入钾盐,经碳化反应后,得到木质素多级炭;(3)将解磷菌扩大培养,得到解磷菌菌液;(4)将木质素多级炭加入至含有解磷菌菌液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烘干,得到解磷菌@木质素炭制剂。本发明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不仅可以将高含碳量的工业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木质素多级炭,还为解决解磷菌定殖难的问题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解磷菌@木质素炭制剂可以强化解磷菌的解磷效果,为盐碱地的改良和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715866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0620938.2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IPC: C08H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低共熔溶剂和生物酶的木质素分离方法,包括将有机酸或多元醇,氢氧化胆碱进行混合,混合后放入冰水浴中搅拌得到低共熔溶剂,将生物质原料加入低共熔溶剂中混合搅拌、加热反应,从而从生物质原料中脱除木质素,获得混合液1;在25—75℃温度下,向混合液1中加入生物酶得到混合液2;向混合液2中加入乙醇溶液稀释,抽滤分离去除富含固体的纤维素残渣得到混合液3,将混合液3进行旋蒸浓缩、离心干燥得到均一化的木质素。该方法能够从生物质中获得较高得率的木质素,且获得的木质素的均一性较好。本发明还公开利用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共熔溶剂和生物酶的木质素分离方法制备得到的木质素。
-
公开(公告)号:CN11608173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042079.3
申请日:2023-01-13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IPC: C02F1/04 , B33Y80/00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排盐功能的三维多孔海水淡化装置及其应用,属于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包括海水进水装置、海水储存装置、冷凝装置、蒸发装置和淡水收集装置,冷凝装置包括上部的圆顶冷凝结构和下部的冷凝水收集装置,蒸发装置包括漂浮层和嵌入其中的三维一体多孔光热转换构件(由界面蒸发结构和输水通道结构构成),三维一体多孔光热转换构件具有亲水性的三维连通的内部孔隙;海水储存装置上部开口状,位于冷凝水收集装置内,蒸发装置位于海水储存装置内。利用该装置海水自发运输至三维一体多孔光热转换构件表面,吸热后海水蒸发,水汽上升,至圆顶冷凝结构液化冷凝,实现了海水的淡化处理的同时具有自动排盐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725357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022207.9
申请日:2024-07-29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低共熔溶剂的生物质木质素微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将木质纤维生物质原料在80‑180℃酸诱导下进行水解反应,反应完成后固液分离得到残渣,将残渣烘干、粉碎;将粉碎后的残渣加入低共熔溶剂,搅拌均匀、固化分离得到含木质素低共熔溶剂;向含木质素低共熔溶剂逐滴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冷冻固化得到木质素微纳米球,所述去离子水的体积为含木质素低共熔溶剂的1‑30倍。该制备方法能够高效的获得尺寸可调控的木质素微纳米球。
-
公开(公告)号:CN11862162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902713.0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藻酸钠/茶多酚涂布食品包装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采用海藻酸钠/茶多酚作为框架,可以很好的增强纸张的机械性能,同时海藻酸钠可以赋予纸张优良的抗油性能,茶多酚以及加入的锌离子共同作用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此外,茶多酚在纸张中还起到抗氧化和抗紫外的作用,加入疏水纳米二氧化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纸张的疏水抗水性能,因此,制备的包装纸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抗菌性能、抗氧化性能、抗紫外性能、抗水性能和疏油性能,可作为汉堡等炸制食品或农产品包装材料,用于炸制食品的包装并且延长农产品保存时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856194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311045333.1
申请日:2023-08-18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纤维绿色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纤维素基超疏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氯化锌/水无机熔融盐体系将纤维素浆料完全溶解,加入氯乙酸对其均相接枝改性,将反应物在不同量纯水中析出为再生纤维素。以水为洗涤剂对其多次离心纯化,后用乙醇等易挥发性有机溶剂对其置换洗涤,制备得到纳米纤维素沉淀。将不同粒径的纳米纤维素沉淀混合,采用旋转蒸发等方式将其脱水为干燥粉末。使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对其进行初步改性,并辅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粘结剂即可制得超疏水涂料,接触角最高可达163.4°。
-
公开(公告)号:CN118357137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624356.6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IPC: B05D5/08 , C09D197/02 , C09D18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质纤维基超疏水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超疏水涂层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干燥后的热磨机械浆加入低共熔溶剂中润胀,然后升温反应,终止反应后趁热过滤,用热乙醇洗涤滤渣,然后将所述滤渣在乙醇中机械分散至纳米级,静置沉降;取底部沉降层喷雾到基材表面,然后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溶液再次喷雾到基材表面,干燥后即得。本发明以热磨机械浆作为原料,成本低,而且制备过程中对设备的要求低;本发明通过两步喷雾法实现超疏水涂层的构建,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不含有高毒性化学品,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675666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310500563.6
申请日:2023-05-06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IPC: C07D311/82 , C09K11/06 , C09B57/00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罗丹明近红外染料的pH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所述荧光探针的结构式为:#imgabs0#本发明中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简单,产品产率高,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探针QL‑2在580nm激发时,在酸性条件下荧光最强,随着溶液碱性增强,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在700nm激发时,在碱性条件下荧光强度最强,随着溶液酸性增强,荧光强度逐渐减弱。两种探针都能检测pH 2‑10范围,且探针QL‑2具有良好的线性比率关系,能够有效去除背景的影响,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735547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469999.X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IPC: C01B32/348 , H01M4/36 , H01M4/62 , H01M4/38 , H01M10/052 , C01B32/318 , C01B32/1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硫电池木质素基载硫基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锂硫电池木质素基载硫基材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高含氮量的胺类化合物经曼尼希反应接枝到木质素分子中,得到胺化木质素;之后将胺化木质素与CNTs、过渡金属盐复合,将所得复合材料经过高温活化处理得到分级多孔的过渡金属/氮共掺杂木质素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本发明所得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使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有显著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357542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604963.8
申请日:2023-11-29
Applicant: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IPC: A61K31/7016 , A61P39/06 , A61P43/00 , A61P25/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洋药物领域,涉及古罗糖醛酸二糖在预防和治疗铜离子引发的活性氧损伤以及β‑淀粉样蛋白聚集毒性中的应用。所述活性氧损伤为如下任意一种方式所导致的氧化损伤:二价铜离子在还原性物质存在的情况下生成一价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生成羟基自由基,然后产生的氧化损伤;二价铜离子和β‑淀粉样蛋白结合后生成具有催化活性的复合物,并在还原性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催化过氧化氢生成羟基自由基,然后产生的氧化损伤。本发明产品来源于海洋天然多糖,具有来源广泛、易于生产,安全有效,分子量小等诸多优点,在防治铜离子引起的活性氧氧化损伤以及β‑淀粉样蛋白聚集毒性所造成的疾病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