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装置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80030A

    公开(公告)日:2010-11-10

    申请号:CN200910107300.9

    申请日:2009-0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其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及一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至少部分相对设置。该臭氧发生装置用于将注入到该第一及第二电极之间的氧气转换为臭氧。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自第一电极往第二电极方向延伸,该碳纳米管线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伸出至少一碳纳米管。本发明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其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该碳纳米管线的放电端为直径在纳米级的碳纳米管,因此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具有较大电晕电流。

    板式臭氧发生器的基础单元构件、臭氧发生器模块及大型板式模块化臭氧发生器机组

    公开(公告)号:CN105800561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116606.0

    申请日:2016-03-02

    Inventor: 罗范生 王保东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C01B2201/12 C01B2201/64 C01B220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的基础单元构件,其包括介质阻挡放电板和分别设置于其正、反两面的冷却板,其中,所述介质阻挡放电板包括板本体,其设有氧气入口和臭氧出口,所述板本体的正、反两面还各设有一弹性体,且弹性体的外表面各设有一复合电极;所述冷却板包括冷却板本体,其包括分别设置于其两端的冷却液入口、冷却液出口以及内部的热交换通道,所述冷却板还包括设置在冷却板的表面的地电极以及设于地电极表面的垫片,且所述垫片在所述复合电极和地电极之间形成电离室。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包括至少一组所述基础单元构件的板式臭氧发生器模块,以及由至少一组该板式臭氧发生器模块构成的大型板式臭氧发生器机组。

    放电元件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163401A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10200497.1

    申请日:2014-05-13

    Inventor: 岛中康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F3/06 C01B13/11 C01B2201/12 H01T2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器电极的配置的自由度高的放电元件。放电元件(10a)特征在于具备:层叠多个电介质层(16)而成的主体(12);设置在所述主体(12)的放电电极(18);隔着所述电介质层(16)而与所述放电电极(18)对置地设置在所述主体(12)的感应电极(20);和设置在与设有所述放电电极(18)的层以及设有所述感应电极(20)的层不同的层的加热器电极(22)。

    无氮添加臭氧产生单元及臭氧气体供给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459308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180070004.1

    申请日:2011-04-1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谋求无氮添加臭氧产生器单元的小型化的无氮添加臭氧产生单元,该无氮添加臭氧产生器单元附带具有用于输出高纯度、高浓度的臭氧气体的多个机构的功能。而且,在本发明中,气体配管集成模块(30)具有多个内部配管路线(R30a~R30f),通过将上述多个内部配管路线与向放电面涂敷有用于生成臭氧的光催化剂物质的无氮添加臭氧产生器(1)、控制机构(MFC(3)、气体过滤器(51)及APC(4))、原料气体供给口(14)、臭氧气体输出口(15)连结起来,形成从原料气体供给口经由APC而到达无氮添加臭氧气体产生器的原料气体输入配管路线及从无氮添加臭氧产生器经由气体过滤器、MFC而到达臭氧气体输出口的臭氧气体输出配管路线实现一体化的单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