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17100A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1310042856.0
申请日:2013-02-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2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水冷堆的平衡循环堆芯设计方法,将关键设计过程进行了离散分解,根据耦合紧密程度及耦合效应强烈程度,进行相互匹配和迭代设置,形成了联系紧密的非线性迭代过程,从而可以获得性能更高的超临界水冷堆平衡循环堆芯设计方案。本发明使得超临界水冷堆的平衡循环堆芯设计精度和设计性能更高、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
公开(公告)号:CN103106932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310042981.1
申请日:2013-02-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3/036 , G21C15/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集流式双流程超临界水冷堆,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出口热套管(204)及设置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堆内构件,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堆内构件之间构成有环腔及接通环腔的下腔室,堆内构件内设有上腔体、出口蒸汽腔、集流腔及接通上腔体的混合腔体,上腔体与环腔接通,集流腔与下腔室接通,出口热套管(204)与出口蒸汽腔接通,反应堆压力容器设有接通环腔的进口接管(107)及接通出口热套管(204)的出口接口管(103),混合腔体和出口蒸汽腔均通过燃料组件与集流腔接通。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并通过设计为双流程堆芯结构,避免了过多的流程导致堆芯安全系数降低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3525591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110836875.5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潜水器出入隧洞的自动化牵引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布设在隧洞内两侧的距离传感器检测潜水器上的待检对象是否到达隧洞入口预设位置,当检测到待检对象到达隧洞入口预设位置,则通过距离传感器获取待检对象距离隧洞两侧的距离,当待检对象距离隧洞两侧的距离差大于预设范围,则表示潜水器的行进方向发生偏离需要调整;基于待检对象距离隧洞两侧的距离差确定拖曳设备的拖曳参数,并将待检对象安全拖曳至隧洞内;当待检对象安全进入隧洞后,根据拖曳参数修正潜水器的实时运行方向,直至潜水器安全到达隧洞内的工作位置,实现系统快速、精简地自动校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定位准确率和牵引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613350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0499981.4
申请日:2020-06-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增强燃料元件间导热的压水堆燃料组件,包括用于形成燃料组件棒束的多根燃料元件,在棒束中,所述燃料元件紧密排列:针对任意一根燃料元件,均有至少一根与之侧面相贴的燃料元件。本燃料组件的结构设计,能在反应堆堆芯裸露情况下有效展平其温度分布,降低反应堆堆芯融化继而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0853771B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1911149057.7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叠加式燃料组件的超临界水冷堆,包括燃料组件通道和控制棒组件通道,燃料组件通道和控制棒组件通道均呈正六角形或正方形;每个控制棒组件通道的外侧沿周向连续排布燃料组件通道构成一个单元组件,由若干单元组件交错阵列排布构成蜂窝状的堆芯整体结构;燃料组件通道内布置不同富集度标准的燃料组件,且沿燃料组件通道轴向由下至上方向上,燃料组件的富集度逐渐增加;控制棒组件通道内用于安装控制棒束。本发明在不引入慢化水棒及多流程流动方案的条件下,有效解决了超临界水冷堆面临的轴向温度及冷却剂密度变化过大、堆芯中子慢化能力分布不均衡等关键问题,显著简化了燃料组件及堆芯布置方案,提高了工程可实现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827999B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1911126755.5
申请日:2019-11-1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套管式燃料组件及超临界水冷堆,所述燃料组件沿着径向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所围区域为内区,所述内区内布置有内区燃料棒,外管与内管之间的区域为外区,所述外区内布置有外区燃料棒,所述外管的上部为开口结构,下部为封闭式结构,所述内管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冷却剂在外区从上向下流动,冷却剂在内区从下向上流动,所述内区燃料棒的燃料富集度高于外区燃料棒的燃料富集度。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由于采用慢化水棒及冷却剂多流程设计技术,导致的燃料组件及堆芯结构复杂化问题,同时具有提高堆芯冷却剂流速、强化传热,降低燃料包壳温度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667933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2010564683.9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9/19 , G21C19/20 , G21C17/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床先进高温堆堆芯装载方法,所述装载方法采用一次装料、整体卸载的方式,堆芯活性区采取燃料球和石墨球配合装载的方式,堆芯活性区高度大于核设计程序理论计算的活性区高度,具体装载过程如下:通过实时测量堆芯剩余反应性,确定最终满足堆芯功率和寿期要求的燃料球的装量,将燃料球装载至燃料球实际装量位置,然后继续装入石墨球,直至填满整个堆芯活性区。本发明实现了燃料球装量根据实际要求的可调节性,并避免了排空熔盐时堆芯活性区几何形状发生重大改变,达到精确实现堆芯设计目标的目的,从根本上规避了核设计程序计算不确定性带来的堆芯设计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0753111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1011101.8
申请日:2019-10-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物理启动试验设备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物理启动监控平台、远程可视化系统和物理启动试验设备;本发明以物理启动监控平台为核心,通过以太网通讯方式实时接收和显示反应堆堆芯物理参数,并利用分布式现场总线方式把数据发送给各个物理启动试验设备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数据处理结果返回物理启动监控平台及远程可视化系统显示,实现物理启动监控平台、远程可视化系统及物理启动试验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本发明通过构建不同种类设备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提高了物理参数获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实现了物理启动试验结果的多平台监控与共享功能,提高了整个物理启动试验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504800B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611062587.4
申请日:2016-11-2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水冷堆控制棒装载方法及结构,所述方法为选择单个或多个相邻的控制棒组件作为一个组合体,并将该组合体上的控制棒组件固定在一台控制棒驱动机构上,通过该控制棒驱动机构完成其上的单个或多个控制棒组件的提升或下插;所述结构包括位于超临界水冷堆压力容器上的控制棒组件及控制棒驱动机构,单个或多个相邻的控制棒组件固定在同一控制棒驱动机构上。本发明可降低超临界水冷堆压力容器顶盖设计难度,并简化控制棒组件运行管理程序,提高超临界水冷堆经济性、安全性及工程可实现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448756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611059693.7
申请日:2016-11-2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及超临界水冷堆,燃料组件包括燃料组件本体,所述燃料组件本体包括均呈筒状的隔热围筒及组件盒,所述组件盒套设于隔热围筒外部,所述隔热围筒内设置有内区燃料棒及导向管,所述隔热围筒的外壁与组件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外区燃料棒。所示超临界水冷堆包括所述燃料组件。以上燃料组件的结构及超临界水冷堆相较于现有技术,取消了占用多个栅元的“水棒”或“固体慢化剂”,外区无导向管,可大幅降低了组件、堆内构件等结构设计及堆芯物理设计的技术难度,减少了结构材料,显著提高中子经济性及工程可实现性。还可以大幅简化了压力容器结构设计,尤其是上部蒸汽腔室结构,显著提高了工程可实现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