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079871B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080068989.X
申请日:2010-09-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L15/20 , B60K6/445 , B60K6/48 , B60K6/547 , B60L11/14 , B60W10/02 , B60W10/08 , B60W20/00 , F16H6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30 , B60K6/365 , B60K6/445 , B60L11/14 , B60W10/08 , B60W10/11 , B60W10/115 , B60W10/12 , B60W20/00 , B60W20/15 , B60W30/19 , B60W2600/00 , B60Y2200/90 , F16H63/502 , Y02T10/6239 , Y02T10/646 , Y02T10/70 , Y02T10/7077 , Y02T10/7258 , Y10S903/9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动作中进行转矩下降控制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包含平滑电容器的电路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预先设定在作出变速判断前车辆状态将要属于的发电变动抑制区域A01,发电变动抑制控制单元96在判断为车辆状态属于发电变动抑制区域A01内的情况下,执行将电动机MG1、MG2的全部发电电力的增加率抑制在预定的发电电力增加率限制值LTGN以下的发电变动抑制控制。因此,由于在自动变速器22的变速中所执行的转矩下降控制开始前就抑制了电动机MG1、MG2的全部发电电力的急剧增加,所以剩余电力变小,能够将逆变器平滑电容器66的静电容量设定得小。即能够实现包含上述电容器66的电源控制电路60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
公开(公告)号:CN103338972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180066686.9
申请日:2011-02-0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10/08 , B60K6/365 , B60K6/445 , B60K2006/381 , B60W10/10 , B60W10/115 , B60W20/00 , B60W20/30 , B60W30/184 , B60W2510/081 , B60W2710/081 , B60W2710/082 , B60W2710/083 , B60W2710/085 , B60W2710/1005 , Y02T10/6239 , Y02T10/7258 , Y10T477/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有构成电动机和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的自动变速器,能够抑制电动机的高速旋转化,并且能够减轻限制电动机的输出转矩时的车辆的动力性能下降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在第2电动机转速Nmg2在自动变速器22的升挡变速时暂时地加快的情况下,实行上述电动机转矩限制控制,在该电动机转矩限制控制下,根据升挡变速时第2电动机转矩限制映射Lup,第2电动机转速Nmg2越高,越减小第2电动机转矩Tmg2,并且,第2电动机转速Nmg2越高,使第2电动机转矩Tmg2的减小量相对于第2电动机转速Nmg2的上升量的比例、即第2电动机MG2的输出转矩减小量的梯度越大。因此,能够抑制第2电动机MG2的高速旋转化,并且能够减轻限制第2电动机的输出转矩Tmg2时的车辆8的动力性能下降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237703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080070415.6
申请日:2010-11-3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15 , B60K6/445 , B60W10/06 , B60W20/00 , B60W30/20 , B60W2710/0661 , F02D13/0219 , F02D19/06 , F02D37/02 , F02D41/006 , F02D41/1475 , F02D41/1497 , F02D41/1498 , F02D2041/001 , F02D2250/18 , F02P5/045 , F02P5/1502 , Y02T10/36 , Y02T10/47 , Y02T10/6239 , Y10S903/9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发动机旋转速度变化地降低咔哒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在第二电动机转矩(TM2)处于咔哒声产生区域(G)内的情况下,与第二电动机转矩(TM2)处于咔哒声产生区域(G)外的情况下的通常行驶时相比,实施对发动机旋转变动进行抑制的发动机旋转变动抑制控制(EGR量抑制控制、自身EGR量抑制控制、稀燃烧控制及点火滞后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因此,可以不使发动机旋转速度(NE)变化地抑制发动机旋转变动来降低咔哒声。因此,可以不给用户带来因发动机旋转速度(NE)变化而产生的不适感地降低咔哒声。
-
公开(公告)号:CN103079871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080068989.X
申请日:2010-09-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L15/20 , B60K6/445 , B60K6/48 , B60K6/547 , B60L11/14 , B60W10/02 , B60W10/08 , B60W20/00 , F16H6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30 , B60K6/365 , B60K6/445 , B60L11/14 , B60W10/08 , B60W10/11 , B60W10/115 , B60W10/12 , B60W20/00 , B60W20/15 , B60W30/19 , B60W2600/00 , B60Y2200/90 , F16H63/502 , Y02T10/6239 , Y02T10/646 , Y02T10/70 , Y02T10/7077 , Y02T10/7258 , Y10S903/9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动作中进行转矩下降控制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包含平滑电容器的电路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预先设定在作出变速判断前车辆状态将要属于的发电变动抑制区域A01,发电变动抑制控制单元96在判断为车辆状态属于发电变动抑制区域A01内的情况下,执行将电动机MG1、MG2的全部发电电力的增加率抑制在预定的发电电力增加率限制值LTGN以下的发电变动抑制控制。因此,由于在自动变速器22的变速中所执行的转矩下降控制开始前就抑制了电动机MG1、MG2的全部发电电力的急剧增加,所以剩余电力变小,能够将逆变器平滑电容器66的静电容量设定得小。即能够实现包含上述电容器66的电源控制电路60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
公开(公告)号:CN102686443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0980163184.0
申请日:2009-12-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02 , B60K6/445 , B60L3/003 , B60L11/14 , B60L15/2054 , B60L2240/423 , B60L2240/527 , B60W10/08 , B60W10/115 , B60W20/00 , B60W30/19 , Y02T10/6239 , Y02T10/642 , Y02T10/645 , Y02T10/70 , Y02T10/7077 , Y02T10/7275 , Y10S903/903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动作中进行专家下降控制,能够使得包含平滑电容器的电路电路小型化和低成本化。转矩降低限制控制单元94,执行所述转矩降低限制控制,限制第二电动机转矩Tmg2的降低,使得与所述转矩下降控制中的第二电动机转矩Tmg2的降低相关联地暂时上升的平滑电容器电压Vcon不超过预先设定的变换器耐压Vmax。因此,所以不需要在转矩下降控制中无特别限制地以第二电动机转矩Tmg2骤减为前提,设定平滑电容器容量Ccon,因此能够将平滑电容器容量Ccon设定得小。即,能够使得包含变换器平滑电容器66的电源控制电路60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
公开(公告)号:CN101595332A
公开(公告)日:2009-12-02
申请号:CN200880003318.8
申请日:2008-10-1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F16H61/16 , F16H59/48 , F16H59/70 , F16H61/68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61/16 , F16H59/02 , F16H2059/0221 , F16H2059/0243 , F16H2061/161 , F16H2061/166 , Y10T74/20085 , Y10T477/692
Abstract: 自动变速器(13)的控制装置(30)能够分别设定用于控制自动变速器(13)的变速比(SR)的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的控制装置(30)自动地改变变速比(SR)。控制装置(30)把握变速器输出轴(23)的旋转速度(Nout)的指标值和上限速度(Lim)。第一控制模式的控制装置(30)在为了增大变速比(SR)而操作了操作部件(22)的情况下、指标值在上限速度(Lim)以下的情况下允许改变变速比(SR)。控制装置(30)具有设定上限速度(Lim)的设定部(S13)。设定部(S13)在控制装置(30)为第一控制模式并且为了增大变速比(SR)而操作了操作部件(22)的情况下,基于车辆加速度(AR)设定上限速度(Lim)。
-
公开(公告)号:CN1727236A
公开(公告)日:2006-02-01
申请号:CN200510084978.1
申请日:2005-07-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T8/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10/184 , B60T2201/04 , B60W10/11 , B60W2550/142 , B60W2550/402 , F16H59/66 , F16H61/21 , F16H2059/663 , F16H2059/666
Abstract: 关于用于车辆的减速控制装置和方法,其在驾驶员使车辆减速的意图被检测到时至少基于道路倾斜度进行车辆的减速控制,基于位于车辆目前正行驶在其上或不久将行驶在其上的行驶道路前方的将驶过道路的道路倾斜度相对于行驶道路的道路倾斜度的变化,所述变化相当于相对行驶道路的下坡倾斜度,施加到车辆的减速度和进行减速控制的容易程度中的至少一个被改变(S50)。
-
公开(公告)号:CN1654245A
公开(公告)日:2005-08-17
申请号:CN200410097916.X
申请日:2004-12-0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K41/26
Abstract: 在一种通过制动装置(200)的操作对车辆作用制动力和通过换档操作将车辆的变速器(10)换入相对较低的变速档或变速比而对车辆进行减速控制的装置中,换档操作和制动装置(200)的操作是这样进行的,其中根据车辆前方曲线(501)的曲率或曲率半径、离曲线的距离(L)、以及车速(V)而设定一个目标减速度(303),并将它作用在车辆上。即使驾驶员进行减速操作的时机(离曲线的距离)不同,在车辆到达曲线入口之前也可以可靠地获得一个预定的减速度。由于进入曲线所必需的目标减速度可以通过换档操作和制动装置的操作而获得,而驱动力可以通过减速控制结束后的换档操作后的速度而设定,因此可以获得同时适合于进入曲线和驶出曲线的驱动力。
-
公开(公告)号:CN108216187B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711326842.6
申请日:2017-12-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控制装置。在有级变速器的加速器工作升挡时防止或抑制伴随朝有级变速器的输入转矩降低这一情况的冲击。在加速器工作升挡中对要求转矩Tidem实施下限限制,以使得与加速器开度θacc对应的要求转矩Tidem不低于规定转矩Tif,因此,在加速器工作升挡中,例如即便加速器不工作,也能够抑制基于要求转矩Tidem而被控制的AT输入转矩Ti的降低。由此,在加速器工作升挡中,能够抑制AT输入转矩Ti与接合装置(CB)的传递转矩Tcb之间的平衡崩溃这一情况。因而,在有级变速部(20)的加速器工作升挡时,能够防止或抑制伴随AT输入转矩Ti降低这一情况的冲击。
-
公开(公告)号:CN106133401B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580016847.1
申请日:2015-03-30
IPC: F16H5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0471 , B60K6/365 , B60K6/405 , B60K6/445 , B60Y2200/92 , B60Y2306/03 , B60Y2400/80 , B60Y2410/10 , F16H57/021 , F16H57/04 , F16H57/0423 , F16H57/0424 , F16H57/0426 , F16H2057/02034 , Y10S903/91 , Y10S903/952
Abstract: 变速器(2)的润滑构造包括:外壳(70),其具备从内周面向内径侧延伸的中心支撑体固定部(700),并在变速器的轴向上的中心支撑体固定部(700)的第一侧收容变速器(2);中心支撑体(80),其被压入于中心支撑体固定部(700),将变速器的输入轴(24)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将变速器(2)的离合器鼓(26)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2),其在轴向上设置于离合器鼓(26)与中心支撑体(80)之间;储油部(50),其形成在中心支撑体(80)中的轴向上的中心支撑体固定部(700)的第二侧、亦即与第一侧成相反侧的第二侧,并且铅垂方向上侧呈开口;以及油路(940),其形成在中心支撑体(80),一端在储油部(50)开口,另一端在轴向上的离合器鼓(26)与中心支撑体(80)之间的空间开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