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873856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580003316.9
申请日:2015-01-28
Applicant: 住友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C01B2201/62 , C01B2201/64 , C01B2201/76
Abstract: 一种管型臭氧产生装置(1)。臭氧产生单元(30)具有隔着放电间隙(36)布置在外侧电极管(31)的内侧的放电管(32)。放电管(32)具有介电质管(33)、设置在介电质管(33)内的筒状电极膜(34)、以及向电极膜(34)供电的供电部件(40)。电极膜(34)是以螺旋状地错开的状态在介电质管(33)上布置具有弹性的导体(35)而形成的。
-
公开(公告)号:CN104144874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380011846.9
申请日:2013-02-12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B01J19/088 , B01J2219/00051 , B01J2219/00164 , B01J2219/0809 , C01B2201/10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C01B2201/64 , C01B2201/76 , C01B2201/90 , Y02P20/129
Abstract: 本发明的臭氧产生机构具备具有形成放电空间(305)的放电电极(30)的臭氧产生装置(3)、气体供给装置(1)、向放电电极(30)供给功率的电源装置、调节放电电极(30)的温度的温度调节装置(7)、控制臭氧产生装置(3)的运转的控制部(4)、检测臭氧产生装置(3)中的臭氧产生参数(Di)的检测部(25),控制部(4)根据从检测部(25)输出的臭氧产生参数(Di)的值,从通常的运转模式向洁净化运转模式转移,在该洁净化运转模式中,联合控制温度调节装置(7)和气体供给装置(1)或者温度调节装置(7)和电源装置,使放电电极(30)的温度上升到使五氧化二氮气化的温度,并使在放电空间(305)中的臭氧的产生继续的状态下,将放电电极(30)表面以及放电空间(305)洁净化。
-
公开(公告)号:CN101880030A
公开(公告)日:2010-11-10
申请号:CN200910107300.9
申请日:2009-05-0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12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C01B220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其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及一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至少部分相对设置。该臭氧发生装置用于将注入到该第一及第二电极之间的氧气转换为臭氧。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自第一电极往第二电极方向延伸,该碳纳米管线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伸出至少一碳纳米管。本发明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其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该碳纳米管线的放电端为直径在纳米级的碳纳米管,因此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具有较大电晕电流。
-
公开(公告)号:CN100513302C
公开(公告)日:2009-07-15
申请号:CN200610139872.1
申请日:2002-07-26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12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C01B2201/7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放电间隙冷却性能并可形成用于产生纯净臭氧的放电间隙的臭氧发生器,它具有平板状的低压电极7、与电压电极7的主表面相对的平板状的高压电极3、设置在低压电极7与高压电极3之间的平板状的电介质5以及用于在叠层方向上形成厚度小的放电间隙6的衬垫、设置在高压电极3的与放电间隙6的反面侧主面相对的用于冷却高压电极3的电极冷却板1、夹在高压电极3与电极冷却板1之间的导热·电气绝缘板2,使得在低压电极7与高压电极3之间施加交流电压,在输入了氧气的放电间隙6中产生放电并生成臭氧气体。
-
公开(公告)号:CN1330586C
公开(公告)日:2007-08-08
申请号:CN200510008039.9
申请日:2005-02-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4608 , B01J19/088 , B01J2219/0813 , B01J2219/0828 , B01J2219/083 , B01J2219/0849 , B01J2219/0875 ,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32 , C01B2201/64 , C01B2201/82 , C02F1/4672 , C02F1/74 , C02F2001/46152 , C02F2101/305 , C02F2101/366 , C02F2201/46175 , C02F2201/4618 , C02F2201/4619 , C02F2305/023
Abstract: 一种通过放电进行自由基处理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电极单元,具有将气体(70)吹到处理水(2)上的气流通道,以及在前沿产生放电的电极部件(4),以从气体(70)产生自由基。
-
公开(公告)号:CN101001807A
公开(公告)日:2007-07-18
申请号:CN200480043718.3
申请日:2004-11-09
Applicant: 奥佐尼亚国际公司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Abstract: 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器包括:至少一个管状外部电极(4);至少一个内部电极(7),每个内部电极包括多个金属管状段(8),它们在每一端至少部分地封闭,并且在外部涂覆有陶瓷,这些管状段被彼此前后布置、无机械耦合、具有电学连接;杆(11),其轴向穿过管状段(8),并在端部设有将管状段彼此之间轴向夹紧以建立电接触的装置(12、13)。每个金属管状段(8)在其每端设有外凸形端板(8a、8b),其大致为球形帽形式,并且包括用于电接触的中心区域(18),还设有由至少两个薄层(9a、9b)构成的陶瓷涂层(9)。
-
公开(公告)号:CN1654343A
公开(公告)日:2005-08-17
申请号:CN200510008039.9
申请日:2005-02-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4608 , B01J19/088 , B01J2219/0813 , B01J2219/0828 , B01J2219/083 , B01J2219/0849 , B01J2219/0875 ,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32 , C01B2201/64 , C01B2201/82 , C02F1/4672 , C02F1/74 , C02F2001/46152 , C02F2101/305 , C02F2101/366 , C02F2201/46175 , C02F2201/4618 , C02F2201/4619 , C02F2305/023
Abstract: 一种通过放电进行自由基处理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电极单元,具有将气体(70)吹到处理水(2)上的气流通道,以及在前沿产生放电的电极部件(4),以从气体(70)产生自由基。
-
公开(公告)号:CN1193795C
公开(公告)日:2005-03-23
申请号:CN98810610.8
申请日:1998-10-22
Applicant: 神谷公司
Inventor: 罗伯特·G·凯特卡纯 , 阿绍特·P·凯特卡纯 , 阿丝米克·阿鲁申尼安 , 莫列夫·色雷·尼古拉耶维奇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7G25/60 , A61L2/202 , A61L9/015 , C01B13/11 , C01B2201/10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Abstract: 一种用于通过在含氧气体中放电而产生臭氧的装置,该装置包含:设有穿过其一部分延伸的开孔的长方形截面介电元件,所述介电元件包括粗糙的第一表面和多个从第二表面延伸的凸缘,其中所述第一表面是开孔的内部表面或者是介电元件的外部表面;包含多个与凸缘相接触的电导螺旋绕组的第一电极;由电导涂层构成的第二电极,其中电导涂层覆盖介电元件的粗糙表面;其中所述凸缘使所述第一电极沿介电元件的整个长度与所述介电元件保持恒定的距离。反射屏使累积的臭氧远离臭氧发生器并将其导引到用于进行处理的地方。可高效的将氧转化为臭氧,第二电极的熔化可通过快速的扩散由放电装置产生的热而提高臭氧的再生。
-
公开(公告)号:CN1365530A
公开(公告)日:2002-08-21
申请号:CN00809728.3
申请日:2000-05-31
Applicant: 海德斯塔特(QLD)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约翰·莱昂内尔·布劳尔 , 戴维·克林·利·诺勒
IPC: H01T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C01B2201/62 , C02F1/78
Abstract: 电晕放电设备,其由易于得到的材料简单而坚固地构成,可用于从空气制造臭氧且处于水体中。该设备的各种型式属于相当细长的圆柱体构造,且在本发明的一种型式中,该设备可方便地应用于在水中从空气中制取臭氧。
-
公开(公告)号:CN1278511A
公开(公告)日:2001-01-03
申请号:CN00107521.7
申请日:2000-05-15
Applicant: 二十一世纪环境株式会社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B01J19/088 , B01J2219/0807 , B01J2219/0809 , B01J2219/0828 , B01J2219/083 , B01J2219/0875 , B01J2219/0894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C02F1/78
Abstract: 一种电离气体生成设备,包括:一外壳,具有一空气入口和一电离气体出口,其中空气通过空气入口流入该外壳;在包含空气的该外壳中配置的第二空心电极;和在包含空气的该外壳内配置的第二电极中插入并放置的第一电极,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10,000V的高压,空气在通过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时被电离,且电离气体通过该电离气体出口被排出该外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