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880830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111244695.4
申请日:2021-10-25
Applicant: 南京中医药大学
IPC: C07D455/03 , A61K31/4375 , A61P35/00 , A61P3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9‑O‑胺烷基‑13‑烷基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结构如通式(I)所示。本发明的9‑O‑胺烷基‑13‑烷基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具有有效地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19634720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276499.9
申请日:2024-09-12
Applicant: 南京中医药大学
IPC: B22F1/054 , A61K33/242 , A61K9/14 , A61K47/42 , A61K9/19 , A61P35/00 , B22F9/24 , B82Y40/00 , C07K14/765 , C07K1/107 , C12Q1/02 , G01N21/4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金(I)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在抗肿瘤活性中的应用;属于医药药物领域,制备步骤:将BSA溶解于超纯水中,使用N氢氧化钠将其滴定至pH 8.5,滴加金(I)化合物的乙醇溶液,滴加无水乙醇,加入8%的戊二醛,搅拌后通过透析将游离的金(I)化合物及乙醇去除,再经过3次离心后得到纯化的纳米颗粒,经冷冻干燥得纳米粒冻干粉末。本发明通过对纳米粒的制备确定了BSA与金(I)化合物的投入比例,TEP NPs的表征说明粒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在接近肿瘤微环境的pH条件下显示出释放行为。结果说明TEP NPs能将大部分金(I)化合物保留在纳米粒内部,在纳米粒通过ERP效应蓄积在肿瘤部位后,释放出大量的金(I)化合物以达到其肿瘤细胞杀伤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74706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27625.7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南京中医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外循环给药模拟对血管内皮作用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循环泵、进液管、出液管、培养管,所述进液管两端分别对接循环泵进液口、培养管出液端,出液管两端分别对接循环泵出液口、培养管进液端,进液管的管体上设有阀门控制的出液口,出液管的管体上设有阀门控制的进液口;培养管内置转轴,所述转轴轴身上均布刷杆,刷杆端部接触培养管内壁;其中,驱动单元在培养管外部通过电磁感应作用驱动转轴绕转动。本发明有效解决现有实验装置不能用于研究循环血液(如含药血清)流动状态下对血管(内皮)作用影响,特别是不能用于研究相关药物在伴随血流状态对血管内皮结构、功能的调控机制的弊端。
-
公开(公告)号:CN113880830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244695.4
申请日:2021-10-25
Applicant: 南京中医药大学
IPC: C07D455/03 , A61K31/4375 , A61P35/00 , A61P3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9‑O‑胺烷基‑13‑烷基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结构如通式(I)所示。本发明的9‑O‑胺烷基‑13‑烷基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具有有效地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