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542642B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310300249.X

    申请日:2013-0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凝器(1)。在冷凝器(1)的第一集液箱(4)上设置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使第二集液箱(5)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使其上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一集液箱(4)中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置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第二集液箱(5)兼作为蓄液部(2)。使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内和第二集液箱(5)内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21)连通。在第二集液箱(5)内设置使从连通部(21)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

    冷凝器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634004B

    公开(公告)日:2018-05-22

    申请号:CN201410641273.4

    申请日:2014-11-07

    Abstract: 在一种冷凝器(10)中,入口连接器(22)(致冷剂供应至此)连接至第一集管(12)的侧壁。入口连接器(22)设置在第一集管(12)的上端部分附近,并且通过以预定的角度向下地倾斜的倾斜部分(32)连接至第一集管(12)的侧壁。此外,当致冷剂从入口连接器(22)供应进入第一集管(12)的内部时,致冷剂通过倾斜部分(32)以第一集管(12)的高度方向朝大致的中心区域供应。因此,可使致冷剂相对于以第一集管(12)的高度方向平行布置的多个管子(16)大致以均匀的方式流动,并且可实现热交换。

    冷凝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634004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410641273.4

    申请日:2014-11-07

    Abstract: 在一种冷凝器(10)中,入口连接器(22)(致冷剂供应至此)连接至第一集管(12)的侧壁。入口连接器(22)设置在第一集管(12)的上端部分附近,并且通过以预定的角度向下地倾斜的倾斜部分(32)连接至第一集管(12)的侧壁。此外,当致冷剂从入口连接器(22)供应进入第一集管(12)的内部时,致冷剂通过倾斜部分(32)以第一集管(12)的高度方向朝大致的中心区域供应。因此,可使致冷剂相对于以第一集管(12)的高度方向平行布置的多个管子(16)大致以均匀的方式流动,并且可实现热交换。

    冷凝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542642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310300249.X

    申请日:2013-0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凝器(1)。在冷凝器(1)的第一集液箱(4)上设置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使第二集液箱(5)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使其上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一集液箱(5)中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置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第二集液箱(5)兼作为蓄液部(2)。使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内和第二集液箱(5)内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21)连通。在第二集液箱(5)内设置使从连通部(21)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

    冷凝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072208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711121598.X

    申请日:2017-11-14

    Inventor: 永藤辉之

    Abstract: 冷凝器(1)具备冷凝部(1A)、冷凝部(1A)上方的过冷却部(1B)、和受液器(2)。在受液器(2)内形成经由制冷剂流入口(26)与冷凝部(1A)连通的第1空间(31)、和位于第1空间(31)上方且经由制冷剂流出口(27)与过冷却部(1B)连通的第2空间(32)。在受液器(2)的第1空间(31)内配置上下两端开口且使第1空间(31)与第2空间(32)连通的抽吸管(33)。在抽吸管(33)的周围配置有为上端开口的筒状且通过使从制冷剂流入口(26)流入的制冷剂与之碰撞来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流动控制部件(34)。制冷剂流入口(26)位于流动控制部件(34)的高度方向范围内,从制冷剂流入口(26)流入的制冷剂与流动控制部件(34)碰撞。

    冷凝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072208A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711121598.X

    申请日:2017-11-14

    Inventor: 永藤辉之

    Abstract: 冷凝器(1)具备冷凝部(1A)、冷凝部(1A)上方的过冷却部(1B)、和受液器(2)。在受液器(2)内形成经由制冷剂流入口(26)与冷凝部(1A)连通的第1空间(31)、和位于第1空间(31)上方且经由制冷剂流出口(27)与过冷却部(1B)连通的第2空间(32)。在受液器(2)的第1空间(31)内配置上下两端开口且使第1空间(31)与第2空间(32)连通的抽吸管(33)。在抽吸管(33)的周围配置有为上端开口的筒状且通过使从制冷剂流入口(26)流入的制冷剂与之碰撞来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流动控制部件(34)。制冷剂流入口(26)位于流动控制部件(34)的高度方向范围内,从制冷剂流入口(26)流入的制冷剂与流动控制部件(34)碰撞。

    冷凝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796145A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10670426.1

    申请日:2017-08-08

    Inventor: 永藤辉之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凝器,能够在早期阶段使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封入量成为恰当封入量,并且能够扩大过冷度保持恒定的稳定区域的范围。冷凝器具有冷凝部(1A)、冷凝部的上方的过冷却部(1B)和受液器(2)。在受液器内形成有经由制冷剂流入口(26)与冷凝部(1A)连通的第1空间(31)、和位于第1空间的上方且经由制冷剂流出口(27)与过冷却部连通的第2空间(32)。在受液器内设有将受液器内划分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的分隔部件(29)。在受液器的第1空间内配置有上下两端开口且使第1空间与第2空间连通的抽吸管(37)。在分隔部件上设有使第1空间的内容积增加并且使第2空间的内容积减少的内容积调整部(33)。

    冷凝器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550345U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320425311.3

    申请日:2013-07-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器(1)。在冷凝器(1)的第一集液箱(4)上设置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使第二集液箱(5)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使其上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一集液箱(5)中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置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第二集液箱(5)兼作为蓄液部(2)。使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内和第二集液箱(5)内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21)连通。在第二集液箱(5)内设置使从连通部(21)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

    热交换器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923950U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20607444.1

    申请日:2015-08-12

    Inventor: 永藤辉之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能够使向汽车固定时的施加在各安装用托架上的载荷均匀化。冷凝器(1)具有热交换管(2)、波纹状散热片(3)、侧板(4)、集液箱(5、6)、左右两个上侧安装用托架(8)、以及左右两个下侧安装用托架(9)。在将两个上侧安装用托架的贯穿孔(8a)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L,将两个下侧安装用托架的贯穿孔(9a)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R,以使左右方向中央部的线段从正面观察而具有重复部分的方式将上述距离L及R分为3条以上奇数的等长的线段L1、R1的情况下,整体的重心位置从正面观察而位于左右方向中央部的线段L1、R1的上述重复部分的范围内。波纹状散热片的散热片间距从正面观察在左右方向中心的左侧及右侧是变化的。

    冷凝器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648765U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20209625.9

    申请日:2015-04-09

    Inventor: 永藤辉之

    Abstract: 一种冷凝器,其在冷凝部入口集液部(9)上,以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且使一个制冷剂入口(14)与冷凝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比位于下方,另一个制冷剂入口(15)与冷凝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比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有2个制冷剂入口(14、15)。使具有制冷剂流入路径(17)的入口部件(16)在与下侧制冷剂入口(14)对应的高度位置处与冷凝部入口集液部(9)接合。使入口部件(16)的制冷剂流入路径(17)的下游侧端部与制冷剂入口(14)直接连通。在入口部件(16)上,设有从制冷剂流入路径(17)分支的分支部(18),且在入口部件(16)上,连接有与分支部(18)连通的制冷剂分支管(19)。使制冷剂分支管(19)的前端部以与另一个制冷剂入口(15)连通的方式与冷凝部入口集液部(9)连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