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
    3.
    发明授权
    光源 失效

    公开(公告)号:CN103155093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180048556.2

    申请日:2011-08-17

    Inventor: 松浦惠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1V7/043 H01J61/025 H01J63/04 H01J63/08 H01J65/04

    Abstract: 该光源(1)具备:收纳产生光的发光部(2)的发光筒部(3A);一个端侧连接于发光筒部(3A),并将从发光部(2)产生的光引导至设置在另一个端侧的出射窗部(4);以及插入固定在导光筒部(3B)的出射窗部(4)与连接发光筒部(3A)和出射窗部(4)的部位之间且内壁面是反射光的反射面(9a)的筒状的反射筒部(9)。

    一种平面型场致发射背光源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09317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237600.X

    申请日:2014-05-3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63/06 H01J9/00 H01J63/02 H01J6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面型场致发射背光源,包括阳极基板,阴极基板、设置于阳极基板和阴极基板之间的隔离柱以及连接阳极基板和阴极基板的封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基板由一玻璃基板、设置于玻璃基板表面的透明导电层和设置于透明导电层表面的带有若干个填充圈的荧光粉层所组成;所述阴极基板由一玻璃基板、设置于玻璃基板表面的阴极电极和栅极电极、电子发射源和设置于栅极电极表面的荧光粉所组成。本发明将荧光粉层设置于平面型场发射结构的阳极基板和栅极电极表面,能有效地提高背光源的电子发射效率和发光效率;同时,还将隔离柱设置于填充圈内,有效地解决了场发射背光源隔离柱安置对准问题,从而优化场发射背光源的工艺流程,降低制造成本。

    作为荧光管替代物的冷阴极照明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2714129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080058002.6

    申请日:2010-10-27

    Applicant: VU1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63/04 H01J9/025 H01J9/244 H01J61/26 H01J61/56

    Abstract: 冷阴极照明设备是荧光管替代物并且具有透明管和冷阴极,冷阴极形成为具有电子发射表面和通过透明管的中心的线或杆。引出栅形成为环绕冷阴极并且与冷阴极间隔开,引出栅的外径小于透明管的内径。荧光材料和导电材料在透明管的内表面上形成阳极。在透明管中保持真空,端部单元中的功率转换电路将电功率转换成应用于冷阴极的第一电势、应用于引出栅的第二电势和应用于阳极的第三电势。电子被从冷阴极发射并且朝向阳极加速,光从荧光管替代物的发光设备发出。

    紫外线照射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84172A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080036134.9

    申请日:2010-08-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11/64 H01J1/63 H01J63/04 H01J6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没有利用pn结的简便的构造,高效地利用表面等离子体电磁声子,高效率地放射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的紫外线照射装置。在具有紫外线透过窗的真空密封的容器内,配设至少1个以上的半导体多层膜元件、和电子束放射源而成,该半导体多层膜元件具备具有基于InxAlyGa1-x-yN(0≤x<1、0<y≤1、x+y≤1)的单一量子阱构造或者多重量子阱构造的活性层、和在该活性层的上表面形成的由铝或者铝合金的金属粒子构成且具有该金属粒子所构成的纳米构造的金属膜而成,通过对所述半导体多层膜元件照射来自所述电子束放射源的电子束,经由所述紫外线透过窗向外部放射紫外线。

    发光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89853A

    公开(公告)日:2011-06-08

    申请号:CN200980126594.8

    申请日:2009-07-08

    Inventor: 栎原勉 幡井崇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61/305 H01J61/16 H01J63/04 H01J63/08

    Abstract: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由气密容器(1)、气体、电子源(2)、阳极电极(3)、控制装置(5)及荧光体(4)构成。气密容器具有气密性。气体被密封在气密容器(1),并该气体受到电子(500)的激发而发射第一光(501)。电子源(2)配置在气密容器(1)内部,因施加驱动电压而发射电子(500)。阳极电极(3)配置在气密容器(1)内部。控制装置(5)向电子源(2)施加驱动电压。荧光体(4)设置在气密容器(1)的内部,并受到所述第一光(501)的激发而发射第二光。电子源(2)因施加放电电压而发射出电子(500),该电子(500)的能量分布具有峰值。能量分布的所述峰值比所述气体的激发能大,比所述气体的离子能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