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环状纳米材料的制备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03914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976723.4

    申请日:2023-08-0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手性环状纳米材料的制备,涉及生物手性催化材料领域,首先通过五氟苯酚酯和氨基联苯液晶分子的接枝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聚合度的手性液晶嵌段共聚物,该方法简单高效,接枝效率高,可以对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度进行精准控制;采用循环透析法进行组装,通过改变聚合物亲疏水嵌段比例和组装温度可以实现环形纳米材料的制备,该类手性环状纳米材料手性信号可控,有助于实现手性催化的高选择性和高效性。

    刺激响应型双亲大分子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40896A

    公开(公告)日:2018-11-20

    申请号:CN201810364517.7

    申请日:2018-04-23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刺激响应型双亲大分子及其制备方法。该类分子由亲水单元、疏水单元和链接单元以共价键链接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单元为温敏树枝化烷氧醚,疏水部分为胆固醇液晶基元,链接部分为:碳酸酯键、直链型烷氧醚(TEG)或含双硫键的烷基链。通过溶液中自组装的方法构筑了此类双亲大分子纳米材料,此类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温度响应行为或氧化还原响应行为。此纳米材料可包覆亲水型或疏水型的模型分子,在改变温度的条件下,结构的温度响应变化导致纳米材料解离,从而使内部模型分子得以释放,可作为一种智能载体,使该类双亲大分子在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智能药物载体的研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具有手性特征的聚合物、其纳米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7967B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1910370229.7

    申请日:2019-05-0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具有手性特征的聚合物、其纳米材料及其合成方法,通过五氟苯酚活性酯和氨基小分子的接枝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手性均聚物和不同聚合度的手性双亲嵌段共聚物。该接枝反应方法简单高效,接枝效率高,方便聚合度的控制。采用溶剂置换法和自成核法,通过控制不同溶剂体系和温度,制备了可用于制备手性分离填料的聚合物纳米材料。该类纳米材料具有可调控的手性特征,并且其形貌、尺寸的结构参数可通过聚合物的化学结构以及组装条件来实现有效调控。该类手性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制备得到具有球形、纤维棒状、囊泡状等多种形貌的纳米材料,有望应用于制备针对特定手性有机分子及生物大分子高价值物质的手性分离填料。

    具有手性特征的聚合物、其纳米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7967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370229.7

    申请日:2019-05-0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具有手性特征的聚合物、其纳米材料及其合成方法,通过五氟苯酚活性酯和氨基小分子的接枝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手性均聚物和不同聚合度的手性双亲嵌段共聚物。该接枝反应方法简单高效,接枝效率高,方便聚合度的控制。采用溶剂置换法和自成核法,通过控制不同溶剂体系和温度,制备了可用于制备手性分离填料的聚合物纳米材料。该类纳米材料具有可调控的手性特征,并且其形貌、尺寸的结构参数可通过聚合物的化学结构以及组装条件来实现有效调控。该类手性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制备得到具有球形、纤维棒状、囊泡状等多种形貌的纳米材料,有望应用于制备针对特定手性有机分子及生物大分子高价值物质的手性分离填料。

    含双亲基团的大分子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109250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644361.4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双亲基团的大分子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克酮酸为主干的大共轭结构,两侧修饰分别为疏水基元胆固醇、亲水基元聚乙二醇单甲醚的不对称结构,得到一类新型的光热功能化双亲大分子。通过调节链接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分子量可以得到具有不同亲疏水性质的分子,从而在分子结构方面调节组装体形貌。通过溶剂置换的方法构筑了具有纳米尺度、均匀分散的新型光热纳米材料,其球状、管状、纤维状纳米结构可通过组装温度的改变来实现有效调控。此类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热升温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并具有超大光学不对称性。在光声成像、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等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