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理论辅助多智能体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6273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762305.6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理论辅助多智能体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灵敏度修正的损伤检测理论模型,建立导师指导动作生成器;在若干虚拟损伤分布下填充经验回放池;从经验回放池中采用自适应性经验回放机制进行抽样,训练学生动作网络使得其输出逼近导师指导动作生成器;引入真实传感器数据,并根据理论模型生成相应的虚拟损伤任务,同时训练动作和评论网络;根据概率模型逐渐降低导师指导动作生成器的参与概率,逐渐网络由学生动作网络主导;在训练过程中评估模型指标,根据指标采取模型的更新策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引入了理论辅助机制和自适应性经验回放机制,因此收敛率高、计算效率高、鲁棒性强。

    一种方截面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的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42087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1066539.3

    申请日:2021-09-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方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的预测方法,该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改进的内力拱桁架模型,确定梁受剪平衡表达式;S2:求解裂缝角;S3:拱倾角;S4:求解箍筋拉力;S5:求解混凝土压杆压力;S6:求解内力拱剪力;S7:求解下部受拉钢筋拉力;S8:求解上部混凝土压力与微裂缝粘聚力;S9:通过各子项进行综合求解,得出方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本发明考虑了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以及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同时在计算公式中考虑了尺寸效应和临界裂缝的影响,因此计算精度较高;本发明可以对方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做出评估,为科学评估方截面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一种预制仿水刷石混凝土栏杆施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0815542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911086214.4

    申请日:2019-11-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仿水刷石混凝土栏杆施工工艺,具体步骤为,立柱、扶手和栏片均采用硅胶模开模,配置钢筋笼和钢板后进行加压注浆,饰面板与栏片进行整体浇筑,立柱底部钢板与人行道预留钢板进行焊接,扶手与立柱机械连接,然后对立柱孔采用灌浆料浇筑密封;栏杆地栿为现场浇筑,绑扎钢筋从立柱底部预留穿孔贯穿,现场浇筑形成整体,拼装完成后,对于接头位置存在的缝隙和空洞,采用结构胶填充。本发明有益效果:节约施工时间的同时,解决不具备现场浇筑的工程限制,且利用水刷石材质一次浇筑而成,能够使得面层与结构层粘结性更好,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结合性,更加绿色环保、施工快捷,并使得面层呈水刷石面层效果。

    一种加固榫卯节点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6301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485012.8

    申请日:2021-04-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古建筑修复领域,公开了一种加固榫卯节点装置,木梁通过榫卯节点与木柱相连接,木梁通过钢板一与加固装置相连接,木柱通过钢板二与加固装置相连接。加固装置由两块对称的木质雀替状木板、形状记忆合金板、碳纤维筋、构件一以及构件二组成,其中形状记忆合金条两端分别通过对拉螺栓与钢板一、钢板二相连接,两条碳纤维筋两端分别插入铁艺构件一、铁艺构件二中固定住,两块对称的木质雀替状木板相互拼合并将以上各构件包裹其中。该加固方法在用形状记忆合金条保证了榫卯节点的半刚性的同时,通过碳纤维筋限制梁柱之间的过大位移,从而起到抗连续倒塌的作用,并能实现变形后节点的自动复位,进而增强榫卯节点的加固效果。

    一种基于自动接触对生成策略的斗拱水平低周特性的非线性评估方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86262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721413.9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自动接触对生成策略的斗拱水平低周特性的非线性评估方法、介质,通过自动接触对生成策略,确定斗拱结构中各几何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基于确定的接触关系,结合斗拱材料特性,确定应力应变关系:依据塑性力学理论和相关准则确定屈服行为、塑性应变;依据损伤力学理论确定失效模式,进而定义损伤演化方程并修正损伤,以准确评估材料损伤情况;基于对材料特性的分析结果,获取一致切线刚度矩阵和雅阁比矩阵,完成斗拱在水平低周特性下力学性能的评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捕捉到斗拱在低周反复受力过程中的损伤演化与位移模式;滞回总体包络面积、割线刚度误差、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滞回耗能和弹性恢复能误差均较小。

    一种加固石拱桥的方法、加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235462B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110502172.9

    申请日:2021-05-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古建筑保护的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加固古代石拱桥的方法、加固装置,具体步骤为:压浆治理;填料卸载;表面处理;底胶涂刷;混杂纤维布粘贴;填料回填和桥面恢复。本发明对原拱桥干预较小;施工简便;减轻结构自重;加固后结构强度大,韧性高,力学性能好。

    一种加固石拱桥的方法、加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235462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502172.9

    申请日:2021-05-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古建筑保护的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加固古代石拱桥的方法、加固装置,具体步骤为:压浆治理;填料卸载;表面处理;底胶涂刷;混杂纤维布粘贴;填料回填和桥面恢复。本发明对原拱桥干预较小;施工简便;减轻结构自重;加固后结构强度大,韧性高,力学性能好。

    一种古建筑混水油漆面木梁端部墩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19510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2010048989.9

    申请日:2020-01-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古建筑混水油漆面木梁端部墩接方法,具体步骤为:勘察记录;标记墩接榫卯点;切除腐朽梁端;榫接新梁选取;原梁与新梁拼接;粘贴纤维布前期准备;配置基底树脂胶;外粘贴横向碳-芳纶混杂纤维与纵向横向碳-芳纶混杂纤维;粉刷上漆。本发明有益效果:使得墩接后梁结构更稳固,因为设置了四道结构防线:相应的限位榫,沉头螺栓,墩接面结构胶,外贴纤维布;横向纤维布加固位置避开榫卯口,二次加固时更易拆解与回收原加固构件,且碳-芳纶混杂纤维力学性能更好,具有高强、高延性的优点,与木材的适应性更好,可以使用更少的加固材料,符合绿色、环保和节能施工的要求。

    一种隐蔽式仿古建筑木柱根部锚固装置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19482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2010046391.6

    申请日:2020-01-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隐蔽式仿古建筑木柱根部锚固装置及施工方法,具体步骤为:勘察记录;浇筑混凝土基础和柱墩,并预埋钢筋;预制预留孔洞的不锈钢钢板;穿孔塞焊钢筋与不锈钢钢板;木柱内嵌预制钢板;连接预制钢板与木柱,在空隙处涂抹结构胶,并在木柱外留孔洞处采用木屑和结构胶混合的木屑胶泥填补,待木屑胶泥固化后打磨并清理表面。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的一种隐蔽式仿古建筑木柱根部锚固装置及施工方法,使得木柱根部更稳固,因为设置了四道结构防线:内嵌钢板,预埋钢筋,沉头螺栓,结构胶;不仅可以解决木柱与基础柱墩的可靠锚固问题,而且由于采用的锚固方法均为隐蔽式装置,最大限度保留了构件的传统风貌。

    一种预制仿水刷石混凝土栏杆施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0815542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086214.4

    申请日:2019-11-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仿水刷石混凝土栏杆施工工艺,具体步骤为,立柱、扶手和栏片均采用硅胶模开模,配置钢筋笼和钢板后进行加压注浆,饰面板与栏片进行整体浇筑,立柱底部钢板与人行道预留钢板进行焊接,扶手与立柱机械连接,然后对立柱孔采用灌浆料浇筑密封;栏杆地栿为现场浇筑,绑扎钢筋从立柱底部预留穿孔贯穿,现场浇筑形成整体,拼装完成后,对于接头位置存在的缝隙和空洞,采用结构胶填充。本发明有益效果:节约施工时间的同时,解决不具备现场浇筑的工程限制,且利用水刷石材质一次浇筑而成,能够使得面层与结构层粘结性更好,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结合性,更加绿色环保、施工快捷,并使得面层呈水刷石面层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