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1082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19457.2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局部外补偿优化铝电解槽内磁场的方法,属于金属铝电解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局部外补偿方式为永磁补偿,补偿位置为铝电解系列槽磁场波动剧烈对应位置,通过局部外补偿装置中永磁体类型、尺寸、磁场强度、永磁结构夹角以及外补偿装置位置、工作温度的调控,使其与铝电解槽内磁场形成定向磁重联,修正和补偿铝电解槽内的磁场波动。本发明通过定向磁重联技术优化电解槽内磁场分布,解决了现有电解槽难以平抑槽内局部磁场波动大的难题,满足了铝电解槽对磁场稳定性的要求。该发明尤其适用于大型铝电解槽,确保大型电解槽内磁场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841993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556745.X
申请日:2024-05-07
Applicant: 河北中科智生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3/037 , C01B32/05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3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硅废料制备嵌入型硅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及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将硅废料提纯以获得纯度大于99.9wt%的高纯硅原料;将高纯硅原料、有机碳源以及溶剂配制成混合悬浊液;混合悬浊液先在低温下搅拌干燥以除去溶剂,再置于高温气氛炉中进行炭化,得到嵌入型硅碳复合材料。基于所述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的碳基底可为硅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并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导电性,将该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时,能展现出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798690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210451646.6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旧晶硅光伏板板间分离回收的方法,所述方法将废旧晶硅光伏板拆解得到铝框、接线盒及光伏组件压层,将光伏组件压层分割后浸入特定的有机溶液中进行层间分离,再对体系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及干燥,即可分离回收背板、电池片及玻璃;本发明所述有机溶剂包括沸点>150℃主溶剂,且所述主溶剂含有双键和/或三键结构,与现有技术使用的低沸点的氯苯等溶剂相比,因无毒无污染而更加绿色环保,所述有机溶剂使用后经静置可重新循环利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在本发明所述有机溶剂中进行层间分离时,EVA的膨胀速率较小,回收所得电池片质量高无裂缝,由于本发明也不涉及对组件进行粉碎等操作,组件中各类资源具有极高的回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627351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333239.1
申请日:2022-10-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22B3/2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磁约束调控湿法冶金溶液微观结构的方法,属于利用强磁极端环境改变物质结构的技术领域。包括湿法冶金溶液以稳流、湍流或旋转状态分流均匀穿过由匀强磁场与梯度磁场并联构成的可调磁场装置,并调节磁场极间距与溶液在磁场两极间的滞留时间和循环流动频率,通过不对称往复磁化约束水团簇结构、离子对结构以及离子团簇结构,定向强化离子在固/液界面处的迁移速率,选择性调控化学反应电位,降低电荷分离的库伦势垒,最终减少湿法冶金过程的能耗与副反应,改变化学反应产物的结构与类型,获取常规条件下无法制备的化学反应产物。
-
公开(公告)号:CN110963493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911363667.7
申请日:2019-12-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3/037
Abstract: 一种晶体硅切割废料制备超冶金级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晶体硅切割废料进行第一次预处理后得到晶体硅粗选料浆液,将粗选料浆液经第二次预处理后得到净化精选料;将得到的净化精选料经压块处理后得到第一精选料块,将第一精选块料经控氧熔炼精炼处理后渣、硅分离,得到第一熔体硅和第一精炼渣;将第一熔体硅和/或第一精炼渣进行杂质化学重构后得到第一改性固体硅和/或第二改性固体硅;将得到的第一改性固体硅和/或第二改性固体硅中的重构杂质相去除后得到所述超冶金级硅。该方法具有短流程、清洁化、低成本的有点,易于实现晶体硅切割硅料高值化再生循环的规模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861872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211234828.4
申请日:2022-10-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B04B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超细颗粒分选的离心浮选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括乳化组件、浮选组件和连接组件。该乳化组件包括轻相室、乳化室和重相室,轻相室、乳化室和重相室中分别设有上搅拌桨,中搅拌桨和下搅拌桨,其中搅拌桨为轴流式搅拌桨,上搅拌桨和下搅拌桨为径流式搅拌桨。乳化好的浆料从乳化室通过连接组件由乳化浆料进口进入到浮选组件。浮选组件包括浮选筒、浮选离心室、固相颗粒推送器、进料分布器、浮选离心筒壁和同步加速器;乳化浆料在所述的浮选离心室内经过离心力加速后,水相浆料向浮选离心筒壁移动,通过水相浆料出口离开,得到亲水性物质;油相浆料通过设置在浮选离心室圆心位置的溢流口经由油相浆料出口离开,得到疏水性物质。与现有浮选装备方法相比,本发明涉及的离心浮选装置可有效提高超细颗粒的分离效率,拓展了浮选操作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7403071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513241.1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再生铜原料纯化再生的方法,属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再生铜原料进行清洗和烘干处理;(2)将步骤(1)中所得原料进行压块处理;(3)再将步骤(2)中得到的原料投放到旋转偏析炉中进行旋转偏析提纯,旋转偏析提纯过程为高速旋转的结晶器浸入到金属熔池中,金属熔体在高速旋转的结晶器表面凝固,最终可获得纯度大于99.999%的再生铜A、纯度大于99.95%的再生铜B和纯度小于99.9%的再生铜C;(4)将步骤(3)得到的再生铜B进行精炼脱气处理,得到无氧铜;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旋转偏析处理过程中去除了再生铜原料中分离困难的杂质分并且快速提高提纯效率、降低环境代价。易于实现再生铜原料保级利用的规模化应用生产,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4772602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210459233.2
申请日:2022-04-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3/03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金刚线切割硅泥熔炼制备金属硅收率的方法,所述方法先将金刚线切割硅泥于300~1200℃下进行烘干,将烘干料经筛分得到烘干块料及烘干粉料,烘干粉料经成型造粒得到颗粒料,再将所述烘干块料和/或所述颗粒料与助熔剂混合进行高温熔炼,将得到的硅液充分冷却后得到金属硅;本发明通过将金刚线切割硅泥于特定的高温下进行烘干,可以有效降低原料的活性,增加单质硅的晶型稳定性,使得原料在高温熔炼的过程中主要发生熔融,而极大地减弱氧化反应的进行,因此可以有效提高所得金属硅的收率;同时所述方法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易于工业化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5704061A
公开(公告)日:2023-02-17
申请号:CN202110935296.6
申请日:2021-08-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钕铁硼油泥料和切割废硅粉制备的稀土硅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钕铁硼油泥料进行预处理,得到固体粉末;(2)将干燥的切割废硅粉、金属钙颗粒、无水氯化物与步骤(1)所得固体粉末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后,在保护气氛条件下加热一定时间,得到稀土硅铁合金和渣相。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再生合金纯净度高,实现了钕铁硼油泥料和切割废硅粉的协同高值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57528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333231.5
申请日:2022-10-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挤压式黏度测量仪及其测试方法。所述的挤压式黏度测量仪,包括滑台,所述滑台上设置有减速机,所述减速机上固定有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所述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下固定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高精度位移传感器,所述活塞杆上固定有直线轴承,所述活塞杆外套有内径与活塞杆直径相同的模具,所述模具外套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设置有三个K型热电偶。所述挤压式高黏度测量仪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物料在电加热的模具里加热熔融,待温度稳定后,模具上部的活塞杆以匀速或一定规律变化的速率把物料从毛细管口模中挤出,同时测量毛细管口模入口处的压力,结合已知参数,计算得到不同剪切速率下熔体的剪切黏度。本发明突破了传统测量方法适用材料种类的局限性,适用于弹性变形材料与塑性变形材料,可用于测试玻璃、建筑陶瓷、耐火陶瓷、工业陶瓷、电子陶瓷和微晶玻璃等复合材料,测量黏度范围为2.5×102~2.5×1011Pa·s。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