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490379A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780027673.4
申请日:2007-07-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3/02 , F02F1/108 , F02F1/14 , F02F2001/104 , Y10T29/49231
Abstract: 通道分离部件在缸膛的轴向上的位置是通过使间隔件接触水套的底表面来确定的。当分离部件被插入水套中时,分离部件的宽度由于弹性变形而减小,因此能够将分离部件布置在水套中。分离部件在被布置后由于弹性恢复力而与水套的内表面紧密接触。该紧密接触防止了分离部件在水套中向上移动。结果,防止了冷却液在分离部件的上部与下部之间移动。获得了分离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冷却液的单独冷却的优点。这可靠地减小了沿缸膛形成体的轴向的温差。
-
公开(公告)号:CN101495741B
公开(公告)日:2012-02-15
申请号:CN200780028761.6
申请日:2007-07-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4 , F01P2003/021 , Y10T29/49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内燃机的气缸体中使用的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布置在冷却热介质流经的槽状冷却通道中。所述分隔部件包括分离壁和柔性唇缘部件。所述分离壁将所述冷却通道分隔成内通道和外通道。所述内通道的位置接近缸膛,所述外通道位于所述内通道的外侧。所述唇缘部件从所述分离壁朝向开口以如下方式延伸:当所述分隔部件布置在所述冷却通道中时,所述唇缘部件与形成所述冷却通道的所述气缸体的内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接触。当所述分隔部件布置在所述冷却通道中时,所述柔性唇缘部件的远侧边缘部基于通过所述唇缘部件的柔性形状恢复所产生的力而与所述内表面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1490379B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0780027673.4
申请日:2007-07-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3/02 , F02F1/108 , F02F1/14 , F02F2001/104 , Y10T29/49231
Abstract: 通道分离部件在缸膛的轴向上的位置是通过使间隔件接触水套的底表面来确定的。当分离部件被插入水套中时,分离部件的宽度由于弹性变形而减小,因此能够将分离部件布置在水套中。分离部件在被布置后由于弹性恢复力而与水套的内表面紧密接触。该紧密接触防止了分离部件在水套中向上移动。结果,防止了冷却液在分离部件的上部与下部之间移动。获得了分离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冷却液的单独冷却的优点。这可靠地减小了沿缸膛形成体的轴向的温差。
-
公开(公告)号:CN101495741A
公开(公告)日:2009-07-29
申请号:CN200780028761.6
申请日:2007-07-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4 , F01P2003/021 , Y10T29/49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内燃机的气缸体中使用的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布置在冷却热介质流经的槽状冷却通道中。所述分隔部件包括分离壁和柔性唇缘部件。所述分离壁将所述冷却通道分隔成内通道和外通道。所述内通道的位置接近缸膛,所述外通道位于所述内通道的外侧。所述唇缘部件从所述分离壁朝向开口以如下方式延伸:当所述分隔部件布置在所述冷却通道中时,所述唇缘部件与形成所述冷却通道的所述气缸体的内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接触。当所述分隔部件布置在所述冷却通道中时,所述柔性唇缘部件的远侧边缘部基于通过所述唇缘部件的柔性形状恢复所产生的力而与所述内表面接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