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8138687A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580083974.3

    申请日:2015-10-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40 F01P3/02 F02F1/10

    Abstract: 来自冷却水泵的冷却水被从形成于气缸体的内部的气缸体侧水套供给到形成于气缸盖的内部的气缸盖侧水套,对气缸体和气缸盖进行冷却。具有穿过相邻的两个气缸筒之间的至少一个冷却水通路,冷却水通路的入口端与气缸体侧水套的排气侧连通,冷却水通路的出口端与气缸盖侧水套连通,因此,通过使在气缸体侧水套的排气侧流动的冷却水经由冷却水通路向气缸盖侧水套流动,在气缸筒之间的冷却效果的基础上,相比于使冷却水通路的入口端与气缸体侧水套的进气侧连通的情况,防止了高温的气缸体侧水套的排气侧处的冷却水的滞留,从而提高了气缸体的冷却效果。

    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8138687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580083974.3

    申请日:2015-10-23

    Abstract: 来自冷却水泵的冷却水被从形成于气缸体的内部的气缸体侧水套供给到形成于气缸盖的内部的气缸盖侧水套,对气缸体和气缸盖进行冷却。具有穿过相邻的两个气缸筒之间的至少一个冷却水通路,冷却水通路的入口端与气缸体侧水套的排气侧连通,冷却水通路的出口端与气缸盖侧水套连通,因此,通过使在气缸体侧水套的排气侧流动的冷却水经由冷却水通路向气缸盖侧水套流动,在气缸筒之间的冷却效果的基础上,相比于使冷却水通路的入口端与气缸体侧水套的进气侧连通的情况,防止了高温的气缸体侧水套的排气侧处的冷却水的滞留,从而提高了气缸体的冷却效果。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03B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010556935.X

    申请日:2010-1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4 F01P2003/021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中,在相对于气缸体的水套供给、排出冷却水时,能够将被收纳于气缸体水套中的隔套对冷却水造成的压力损失抑制在最小限度。在水套(13)的内部安装有隔套(14),水套以将内燃机的气缸体(11)的缸膛(12a)的周围包围起来的方式形成,该隔套具有将水套(13)分隔为上部冷却水通路(13c)和下部冷却水通路(13d)的隔套主体部(14a)、以及与隔套主体部(14a)连续的冷却水出入口部(14b、14c),冷却水出入口部(14b、14c)的厚度(T2、T3)形成为小于隔套主体部(14a)的厚度(T1),且厚度中心相对于隔套主体部的厚度中心在径向偏置,因此在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出入口部时,能够减少压力损失,使得冷却水出入口部不会造成妨碍。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03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56935.X

    申请日:2010-1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4 F01P2003/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中,在相对于气缸体的水套供给、排出冷却水时,能够将被收纳于气缸体水套中的隔套对冷却水造成的压力损失抑制在最小限度。在水套(13)的内部安装有隔套(14),水套以将内燃机的气缸体(11)的缸膛(12a)的周围包围起来的方式形成,该隔套具有将水套(13)分隔为上部冷却水通路(13c)和下部冷却水通路(13d)的隔套主体部(14a)、以及与隔套主体部(14a)连续的冷却水出入口部(14b、14c),冷却水出入口部(14b、14c)的厚度中心相对于隔套主体部的厚度中心在径向偏置,因此在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出入口部时,能够减少压力损失,使得冷却水出入口部不会造成妨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