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组件
    1.
    发明公开
    电缆组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093558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563585.4

    申请日:2021-12-20

    Inventor: 陈红龙 李宏良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缆组件,属于信号传输设备技术领域,该电缆组件包括:支撑体;电缆,所述电缆设置于所述支撑体,所述电缆包括线体、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电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线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电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线体的另一端,所述线体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导电体以及包裹各所述导电体的绝缘体,所述导电体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绝缘体设有至少一条分割缝,所述分割缝贯穿所述绝缘体,且所述分割缝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导电体之间。该方案能够解决电缆的布线难度较大的问题。

    应用于双绞线缆中的双绞线绞距检测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94507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145894.3

    申请日:2021-02-02

    Inventor: 钱佳锋 陈红龙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应用于双绞线缆中的双绞线绞距检测方法及装置。本实施例中,通过低频注入双绞线中第一根线,采集双绞线中第二根线的第二端点的输出电压值来确定双绞线绞距,实现了双绞线缆中双绞线的双绞线绞距进行检测。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双绞线绞距检测也可用于检测生产线上双绞线的双绞线绞距,这种双绞线绞距检测是区别于现有双绞线绞距检测的另一种替代方式,这相比如背景技术描述的现有双绞线绞距检测方式,由于无需计算机处理,效率高,且成本低。

    线缆组件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838390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011640389.8

    申请日:2020-12-3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线缆组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器(100)、线缆主体(200)和第二连接器(300),所述第二连接器(300)为小间距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100)连接在所述线缆主体(20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器(300)连接在所述线缆主体(200)的第二端,所述线缆主体(200)包括信号线(210)、电源线(220)和护套(240),所述信号线(210)和所述电源线(220)设置在所述护套(240)之内,所述信号线(210)包括超细同轴线。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线缆组件结构中存在线材较硬进而导致线缆组件结构的应用场景受限的问题。

    线缆互通装置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4243344B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111662831.1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线缆互通装置。基于本申请,线缆互通装置具有线缆汇聚构件和互通配置构件,其中,穿设于线缆汇聚构件的线缆之间的线缆互通状态可以由互通配置构件所具有的各导电触点之间的触点互连状态确定;而且,互通配置构件的各导电触点之间的导电互通状态是可以根据回路构建需求的不同而任意配置的,因此,线缆互通状态可以匹配任意的回路构建需求。另外,为了提高线缆互连的装配效率,线缆汇聚构件内部可以固定用于确保线缆端头与导电触点之间的导电性能的导电顶针,以省去在线缆端头装设端子;线缆汇聚构件可以利用端头锁止构件对线缆端头的针刺插接而将线缆端头锁止,以省去对插接了线缆端头的线缆汇聚构件实施的紧箍压接。

    线缆组件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6526222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793152.0

    申请日:2023-06-29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线缆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组件。该线缆组件包括线缆、连接器、电磁屏蔽壳和导电密封件,电磁屏蔽壳内具有穿线空间,穿线空间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线缆的第一端与电磁屏蔽壳相连接并通过第一开口延伸至穿线空间内,连接器与电磁屏蔽壳相连接并覆盖第二开口,线缆的第一端与连接器电连接,导电密封件位于穿线空间之外,且导电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电磁屏蔽壳与线缆之间的缝隙内密封填充有第一密封部,且第一密封部与线缆的屏蔽层电接触,电磁屏蔽壳与连接器之间的缝隙内密封填充有第二密封部。本申请能够有利于解决电磁波易干扰线缆组件的各电气元件之间的电气传输性能的问题。

    应用于双绞线缆中的双绞线绞距检测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945077B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110145894.3

    申请日:2021-02-02

    Inventor: 钱佳锋 陈红龙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应用于双绞线缆中的双绞线绞距检测方法及装置。本实施例中,通过低频注入双绞线中第一根线,采集双绞线中第二根线的第二端点的输出电压值来确定双绞线绞距,实现了双绞线缆中双绞线的双绞线绞距进行检测。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双绞线绞距检测也可用于检测生产线上双绞线的双绞线绞距,这种双绞线绞距检测是区别于现有双绞线绞距检测的另一种替代方式,这相比如背景技术描述的现有双绞线绞距检测方式,由于无需计算机处理,效率高,且成本低。

    连接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25737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210339961.X

    申请日:2022-04-01

    Inventor: 陈红龙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系统,属于连接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该连接器系统包括:连接器;制冷件,所述制冷件与所述连接器接触;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连接器相连,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连接器的第一温度;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制冷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温度高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件处于通电状态,以及在所述第一温度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件处于断电状态。上述方案能够解决在连接器温度不高的情况下,制冷件工作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线缆互通装置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4243344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662831.1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线缆互通装置。基于本申请,线缆互通装置具有线缆汇聚构件和互通配置构件,其中,穿设于线缆汇聚构件的线缆之间的线缆互通状态可以由互通配置构件所具有的各导电触点之间的触点互连状态确定;而且,互通配置构件的各导电触点之间的导电互通状态是可以根据回路构建需求的不同而任意配置的,因此,线缆互通状态可以匹配任意的回路构建需求。另外,为了提高线缆互连的装配效率,线缆汇聚构件内部可以固定用于确保线缆端头与导电触点之间的导电性能的导电顶针,以省去在线缆端头装设端子;线缆汇聚构件可以利用端头锁止构件对线缆端头的针刺插接而将线缆端头锁止,以省去对插接了线缆端头的线缆汇聚构件实施的紧箍压接。

    线缆组件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52622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793152.0

    申请日:2023-06-29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线缆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组件。该线缆组件包括线缆、连接器、电磁屏蔽壳和导电密封件,电磁屏蔽壳内具有穿线空间,穿线空间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线缆的第一端与电磁屏蔽壳相连接并通过第一开口延伸至穿线空间内,连接器与电磁屏蔽壳相连接并覆盖第二开口,线缆的第一端与连接器电连接,导电密封件位于穿线空间之外,且导电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电磁屏蔽壳与线缆之间的缝隙内密封填充有第一密封部,且第一密封部与线缆的屏蔽层电接触,电磁屏蔽壳与连接器之间的缝隙内密封填充有第二密封部。本申请能够有利于解决电磁波易干扰线缆组件的各电气元件之间的电气传输性能的问题。

    复合线束和内窥镜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53389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965401.5

    申请日:2022-08-11

    Inventor: 陈红龙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合线束和内窥镜,该复合线束用于内窥镜,所述内窥镜包括插入管,所述复合线束包括复合管、进线接头以及出线接头,所述复合管具有进线端和出线端,所述进线端和出线端连通并形成有走线空间;所述进线接头固定于所述进线端,进线接头固定于进线端,进线头主体设有与走线空间连通的过线孔,进线接头设有分别连通过线孔的电缆入口和光缆入口;所述出线接头固定于所述出线端,并与所述插入管连接,所述出线接头设有连通所述走线空间的过线通道;电缆和光缆分别自所述电缆入口和所述光缆入口进入所述走线空间,并经由所述过线通道插设于所述插入管内。本发明技术方案旨在避免内窥镜使用时的缠绕、打结现象,提升操作效率和清洁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