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元件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03489A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申请号:CN201210262667.X

    申请日:2012-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17/04 H01F27/29 H01F27/306

    Abstract: 一种相对于不同的多个宽度的焊盘电极中的任意电极均能够实现安装的电感元件。电感元件具备:具有形成于卷芯部的两端部的上凸缘部以及下凸缘部的磁芯、卷绕于卷芯部的导线、形成于下凸缘部的一对端子电极,下凸缘部具有内表面、底面、一对侧面、一对端面,端子电极具有主电极区域和从主电极区域朝一对侧面方向分别延伸的至少一对延伸电极区域,导线的两端部分别经过下凸缘部的侧面以及底面与端子电极连接,在下凸缘部的底面的导线的两端部所经过的区域不形成端子电极的延伸电极区域。

    线圈部件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86255B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610591240.2

    申请日:2016-07-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线圈部件,能够防止导线卷乱并获得稳定的特性。线圈部件具有:卷芯部、和以在卷芯部形成多层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的多根导线。导线具有导体和覆盖导体的被膜,第n层(n为2以上的整数)导线的外径小于第n‑1层导线的外径,第n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与第n‑1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相同,第n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比第n‑1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薄。

    电子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28059A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910211812.X

    申请日:2009-1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使檐部变薄来实现高度的降低、并能抑制引线从檐部突出的电子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芯子(11)由芯部(11a)及檐部(11b)构成,所述檐部(11b)设置于该芯部(11a)的一端且为平板状,并且设置有2道在其主表面上延伸的槽(15a、15b)。两个电极(13a、13b)分别设置于2道槽(15a、15b)中。引线(12)卷绕于芯部(11a),并且在2道槽(15a、15b)的内部延伸,并且与两个电极(13a、13b)连接。在沿芯部(11a)延伸的方向上,引线(12)位于2道槽(15a、15b)内部的平坦部(12a、12b)比引线(12)卷绕于芯部(11a)的部分形成得要薄。

    电感元件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03489B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210262667.X

    申请日:2012-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17/04 H01F27/29 H01F27/306

    Abstract: 一种相对于不同的多个宽度的焊盘电极中的任意电极均能够实现安装的电感元件。电感元件具备:具有形成于卷芯部的两端部的上凸缘部以及下凸缘部的磁芯、卷绕于卷芯部的导线、形成于下凸缘部的一对端子电极,下凸缘部具有内表面、底面、一对侧面、一对端面,端子电极具有主电极区域和从主电极区域朝一对侧面方向分别延伸的至少一对延伸电极区域,导线的两端部分别经过下凸缘部的侧面以及底面与端子电极连接,在下凸缘部的底面的导线的两端部所经过的区域不形成端子电极的延伸电极区域。

    共模扼流圈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517700A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410493488.6

    申请日:2014-09-24

    Inventor: 坂东政博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模扼流圈,该共模扼流圈不在2个绕组之间设置间隔就能够得到高的特性阻抗。共模扼流圈(1)具备:沿x轴方向延伸的磁芯(12)、卷绕于磁芯(12)的卷芯部(14)的绕组(20)、以与绕组(20)并行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的绕组(21)。当从与x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观察时,绕组(21)的重叠部(α)与绕组(20)重叠。另外,绕组(21)的除重叠部(α)以外的部分相对于绕组(20)与x轴方向大致平行地排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