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燃料元件无燃料区的自动检测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17089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410073831.1

    申请日:2014-0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损检测领域,提供了一种球形燃料元件无燃料区的自动检测系统及方法。针对现有技术中球形燃料元件无燃料区检测在检测精度、检测速度、检测的可靠性等方面的不足,本发明通过X光无损检测实时成像技术获取球形燃料元件的透射电子图像,并通过对该图像的处理来得到对直径大于400μm的一万多个燃料颗粒在直径大约60mm的燃料元件中的分布情况,并检查特定的区域内是否存在燃料颗粒,最后根据自动检测结果将合格与不合格的球形燃料元件分开以完成自动检测流程。能够实现对球形燃料元件无燃料区的快速自动检测,满足至少2个燃料元件/分钟的检测效率设计指标,并且在一系列验证实验中,可以达到不合格品漏检率0%的检测效果。

    一种测量包覆燃料颗粒的包覆层厚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78980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27774.3

    申请日:2014-01-2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包覆燃料颗粒的包覆层厚度的方法,包括:将包覆燃料颗粒置于镶样模具中,使得包覆燃料颗粒都紧密排列于同一个样品平面上;利用固化剂在所述镶样模具中固定所述包覆燃料颗粒,制成固态样品;对所述固态样品进行研磨,并使研磨平面平行于所述样品平面,直至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研磨平面上的包覆燃料颗粒的研磨面中有至少80%与其他包覆燃料颗粒的研磨面相切;对研磨后的固态样品进行抛光,使得显微镜下固态样品在研磨平面上无可见磨痕,且各包覆层分界清晰、无高度差;采集显微镜下固态样品在研磨平面上的图像;结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从所述图像中提取各包覆层的厚度。本发明可实现包覆燃料颗粒的包覆层厚度的快速准确测量。

    球体工件直径检测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92192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210176630.5

    申请日:2012-05-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体工件直径检测系统及方法,涉及球体、椭球体工件直径检测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轨道、承载单元、及激光测径仪,所述承载单元设于所述轨道上、且位于检测工位,所述激光测径仪设于所述检测工位两侧;当前球体工件沿轨道的入口运动至所述承载单元,所述激光测径仪对所述当前球体工件进行直径检测,以获得所述当前球体工件的直径。本发明通过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对球体工件直径进行检测,并提高了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一种检测球体元件落球强度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507124A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1110332665.9

    申请日:2011-10-2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检测球体落球强度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球体元件落球强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提升机,用于转载和提升待测球体元件;提升机驱动器,与提升机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提升机;进球装置,其与提升机的底部连接,用于装载待测球体元件,使待测球体元件进入提升机中;滑轨,与提升机的顶部相连,用于将待测球体元件运输至缓冲装置;缓冲装置,位于设备的顶部,与滑轨的末端相对设置,其用于控制待测球体元件下落的初始速度,使待测球体元件做自由落体运动到球床上。本发明提供的检测球体元件落球强度装置,设备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可较为精准的检测球体落球强度,可有效实现循环检测,检测速度快。

    一种颗粒尺寸的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52944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117389.4

    申请日:2011-05-06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颗粒尺寸的测量方法,涉及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制造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将待测颗粒倒入进样器中使颗粒分散,然后使待测颗粒进入下落装置;S2、使待测颗粒通过所述下落装置进入测试区域,对下落中的待测颗粒进行动态图像采集;S3、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待测颗粒的尺寸信息。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粒度测量可以通过调节图像采集频率及进行重复测量得到颗粒或粉体不同角度的尺寸信息,测量样品量大,测量速度快。通过设定上述筛选条件的范围排除尘埃及未呈单个分散状态的粉体和颗粒的影响,因此测量精度高。

    一种用于球形颗粒的穿衣设备及其穿衣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1695643A

    公开(公告)日:2010-04-21

    申请号:CN200910236951.8

    申请日:2009-10-2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材料改性技术中的包覆技术及其设备领域的一种用于球形颗粒的穿衣设备及其穿衣工艺。所述穿衣设备主要由穿衣锅、酒精输送系统、给粉系统、排风罩及热风罩构成,并且都安装在一个带操作窗口的箱体内,窗口装有门,穿衣过程中所有物料可在密封状态中运动;粉从穿衣锅后轴中心通道输送至穿衣锅中;穿衣锅体均匀分布有网孔。穿衣时,先将包覆颗粒装入穿衣锅内,穿衣锅沿轴心线转动,带动锅内包覆颗粒运动,同时向包覆颗粒喷洒酒精和基体粉,包覆颗粒不断长大滚圆。本发明克服了现有设备的工艺不稳定、易粘锅、锅体难清洗等缺点,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且能使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一种制备高孔隙率多孔碳化硅陶瓷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95211C

    公开(公告)日:2008-06-18

    申请号:CN200510076993.1

    申请日:2005-06-1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陶瓷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的一种高孔隙率多孔碳化硅陶瓷的制备方法。首先采用包混工艺将一定质量比的硅粉、酚醛树脂和酒精制备包混粉体,其次将包混粉体进行低温低压成型制备陶瓷生坯,接着高温碳化处理陶瓷生坯,最后将碳化处理样品进行高温烧结获得孔隙率大于80%的多孔碳化硅陶瓷。本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节能、环境相容性好,是一种能够制备高孔隙率多孔碳化硅陶瓷的方法。

    一种制备凝胶球的装置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371064C

    公开(公告)日:2008-02-27

    申请号:CN200610011702.5

    申请日:2006-03-3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凝胶球的系统,属于陶瓷凝胶球制备装置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振动分散系统和凝胶系统两部分。其中振动分散系统包括信号控制器(1)、振动器(2)和喷嘴(3)。凝胶系统包括氨气分布环(4)、凝胶柱(5)、液槽(9)、缓冲柱(16)、贮球罐(11),用于凝胶的介质液体在循环泵(14)的驱动下可在凝胶柱(5)、液槽(9)、缓冲柱(16)之间循环,溶胶经过氨气分布环(4)在凝胶柱(5)中反应胶凝成为凝胶球,凝胶球随液体流入液槽(9)中。该系统能保证溶胶球在制备系统中的充分凝胶并减小凝胶球之间压力、避免因介质液体流动对液面产生的扰动,而且保证整体设备紧凑、易于控制、能满足连续作业的需要。

    一种制备核反应堆用石墨表面抗氧化涂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32988C

    公开(公告)日:2005-12-21

    申请号:CN200310101674.2

    申请日:2003-10-2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一种制备核反应堆用石墨表面抗氧化涂层的方法,属于核能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特征是将气相反应、浆料涂覆及高温氧化结合起来,在核反应堆用石墨表面制备SiC/SiO2复合抗氧化涂层。该方法首先将核反应堆用石墨在含有硅蒸气的气氛中进行高温处理,获得具有适当过渡层的SiC涂层;将制备了SiC涂层的石墨样品表面涂覆硅粉浆料,然后在惰性保护气体中进行高温处理,液态硅渗透到SiC涂层的孔隙中使涂层进一步致密化;将制备了致密SiC涂层的石墨样品在空气中进行高温氧化处理,在核反应堆用石墨表面获得SiC/SiO2复合涂层。本工艺方法实施简单,成本低、容易过渡到大批量生产、是一种能显著改善石墨抗氧化性能的抗氧化涂层的制备方法。

    一种水解硝酸氧锆制备二氧化锆纳米粉体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214986C

    公开(公告)日:2005-08-17

    申请号:CN03109840.1

    申请日:2003-04-1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化工原料及核燃料制备技术领域的一种水解硝酸氧锆制备二氧化锆纳米粉体工艺。是在浓硝酸氧锆的水溶液中加入碳纳米管回流煮沸、烘干、烧结后即得到7-20纳米的二氧化锆纳米粉体。该工艺简单、省去过滤,洗涤工序在低温下就可以得到稳定的立方相,所得二氧化锆纳米粉体广泛应用于制造压电元件、陶瓷电容器、气敏元件、固体电解质电池、陶瓷内燃机引擎、光学玻璃和二氧化锆纤维及锆催化剂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