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动态速度测量记录仪

    公开(公告)号:CN205038228U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20833768.7

    申请日:2015-10-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气体动态速度测量记录仪,涉及气体速度测量。设有动态压力信号感受模块、模拟信号接收及处理模块、流速显示模块、流速数据存储模块;所述动态压力信号感受模块的动态压力信号输出端接模拟信号接收及处理模块的输入端,模拟信号接收及处理模块的气体速度数字信号输出端分别接流速显示模块和流速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模拟信号接收及处理模块设有单片机单元、供电单元、晶振滤波单元、RS232通讯单元和状态指示单元;单片机单元的输入端口分别与供电单元、晶振滤波单元和RS232通讯单元连接,单片机单元的输出端口与状态指示单元连接,供电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晶振滤波单元和RS232通讯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一种加速射流发生装置
    9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014247U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420502682.1

    申请日:2014-09-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nventor: 林麒 郝明 刘汝兵

    Abstract: 一种加速射流发生装置,涉及一种射流发生装置。设有管体、射流喷嘴、阴电极、阳电极和高压脉冲电源;射流喷嘴设于管体上,且与管体内腔相通,阴电极和阳电极分别插入管体内腔的一端并与管体端部密封固连,阴电极和阳电极与高压脉冲电源输出端电连接。可获得速度高,能量稳定的合成射流;加速射流发生装置的射流喷嘴独立成型,在制作时可根据需要调整其角度,获得不同方向的射流。可通过调节加载电压的频率、占空比和加载电压从而获得不同速度的射流。采用低频率放电,电磁干扰较小,不会影响其他设备正常工作;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轻巧,易于加工且成本低,形状大小方便调节;不需要外加气源和配置其它设备。

    一种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

    公开(公告)号:CN219372649U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20073054.5

    申请日:2023-01-1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包括:本体,其设有激励腔室,并设有与激励腔室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二者伸入激励腔室;电源,其用于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供电;单向阀,其与进气口单向连通;和喷嘴,其设有射流通道和射流延伸面;射流通道连通出气口并形成有射流口,且其定义有射流方向;射流延伸面位于射流口一侧,且射流口与射流延伸面平滑相接;射流方向朝向射流延伸面倾斜;该激励器能够使等离子体射流贴壁流动,避免等离子体射流在射出时形成局部分离区。

    一种无源平面垂直涡流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201433959Y

    公开(公告)日:2010-03-31

    申请号:CN200920138618.9

    申请日:2009-06-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源平面垂直涡流发生器,涉及一种发生器。提供一种无需供气气源,可在平面或平滑的物体表面直接产生垂直涡流的垂直涡流发生器。设底板和电源,在底板上下表面覆有至少2对圆形电极和至少4对弧形电极,圆形电极中有1对设在底板两侧中央;弧形电极与底板上下表面中央的圆形上表面电极和圆形下表面电极连接并绕其圆周方向呈辐射状均匀地成对间距交错排布;余下各对圆形电极设于弧形电极外侧;各弧形上表面电极通过底板上表面的中心圆形电极电连接,再与弧形上表面电极外侧的各圆形上表面电极电连接;各弧形下表面电极通过底板下表面的中心圆形电极电连接,再与弧形下表面电极外侧的各圆形下表面电极电连接;在底板下表面设电介质材料覆盖层。

    一种无源平面旋流发生器
    9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396345Y

    公开(公告)日:2010-02-03

    申请号:CN200920138615.5

    申请日:2009-06-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源平面旋流发生器,涉及一种发生器。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简单,可形成平行于平面或物体表面旋流的平面旋流发生器。设有底板和交流电源,在底板上、下表面分别覆有至少4条上、下表面电极,上、下表面电极均为呈同向弯曲的弧线状的弧形电极,上、下表面电极沿圆周方向呈成对等间距交错辐射状排布;各上表面电极电连接,各下表面电极电连接,各上表面电极和各下表面电极分别与交流电源两个输出端电连接;在底板下表面与下表面电极上设有电介质材料覆盖层。

    一种用于运动控制的电气控制柜

    公开(公告)号:CN205546298U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20341605.1

    申请日:2016-04-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运动控制的电气控制柜,涉及电气控制柜。设有柜体、柜门、PMAC箱体、驱动器、电源箱、工控机、PMAC直流电源和风扇;柜体上设开口;柜体与柜门相连接;PMAC箱体、驱动器、电源箱和工控机从下至上依次设在柜体内,驱动器的CN1接口通过连接线与PMAC箱体相连接,形成驱动器与PMAC箱体内的PMAC之间的通信,PMAC直流电源为PMAC箱体供电;电源箱为驱动器供电,第一和第二风扇分别设于柜体两侧,第一、第二风扇分别设有第一、第二开关按钮;电源箱通过第一连接线与电机连接,电源箱通过第二连接线与编码器连接,驱动器和电源箱之间设有启动按钮和指示灯;PMAC箱体与PMAC直流电源之间设有开关按钮。

    一种S型进气道
    9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692653U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20044696.9

    申请日:2020-01-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S型进气道,包括进气道本体和若干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进气道本体沿进气方向向第一方向弯曲,其弯曲部分形成弯道;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射流口布设于进气道本体内进气口处迎向第一方向的通道内壁、所述弯道的上游部分迎向第一方向的通道内壁及所述弯道的下游部分背对第一方向的通道内壁且均朝向进气道内的气体通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有效抑制进气道内气体流动分离现象,改善进气道出口的流动品质。

    一种尾涡抑制装置
    9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770002U

    公开(公告)日:2011-03-23

    申请号:CN201020291853.2

    申请日:2010-08-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尾涡抑制装置,涉及一种利用等离子体技术抑制飞机翼梢涡的装置。翼梢涡抑制装置设有基板,在基板上表面覆有至少1条上表面电极,在基板下表面覆有至少1条下表面电极,上下表面电极成对交错排布;当基板上下表面覆有至少2对上下表面电极时,各对电极的交错排布方式相同;各上表面电极电连接,各下表面电极电连接,下表面电极表面覆盖介电材料层,上下表面电极分别与交流电源电连接。使用时,将其布置在翼梢的上下表面,对上表面电极和下表面电极加载交流高电压,使气体放电。结构简单、成本低,不需要增加额外重量的机械或气动装置,不改变原有机翼翼面的气动外形,且控制灵活、使用方便。

    一种直升机的螺旋桨结构
    9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969895U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20960626.7

    申请日:2022-04-1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升机的螺旋桨结构,包括:桨毂,其装设于直升机的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并适于相对直升机的机体转动;若干桨叶,其沿周向均布地装设于桨毂,且每一桨叶均装设有用于形成等离子体射流的等离子体射流激励器;和供电系统,其质心与桨毂的转动轴线重合地固接于桨毂,并包括电源模块和控制模块;电源模块通过埋藏于桨叶中的导线与等离子体射流激励器连接以为等离子体射流激励器供电;控制模块与电源模块通信连接以对电源模块输出电能进行控制。通过设置独立的供电系统,可以保证等离子体射流激励器的有效运行,同时将供电系统的质心设置为与桨毂的转动轴线重合,最大限度降低离心力对该供电系统的影响。

    一种等离子体管
    10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481429U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022813512.3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管,包括管体、两个管头、两个放电电极和位于管体与两个管头形成的管腔内的用于形成等离子体的低气压气体;所述管体采用工程塑料;两个所述管头分别封装于所述管体的两端;两个放电电极分别设置于两个管头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等离子体管,其机械强度相比玻璃管结构的等离子体管更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