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隧道类综合管廊的通风逃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36451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010288863.9

    申请日:2020-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长距离隧道类综合管廊的通风逃生系统,综合管廊的长度在400米以上,且仅有两端设有地面出口;综合管廊内铺设有燃气管路和相应的燃气舱,燃气舱由阻燃耐火材料分隔成若干燃气舱防火分区;每两个相邻的燃气舱防火分区之间设有常闭防火门;通风逃生系统包括排风室和进风兼逃生通道;排风室设置于若干燃气舱防火分区的上方,与每一燃气舱防火分区之间均通过常开风阀连接;进风兼逃生通道设置于燃气舱防火分区的一侧,与每一燃气舱防火分区之间均设有常开风阀和常闭防火门。本发明的应用避免了管廊出地面节点的设置,从而降低了施工难度、又减少了对周边地块的影响并节约了造价,大幅度的降低了建设成本。

    泵站结构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532907B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410831529.8

    申请日:2014-12-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泵站结构,所述泵站结构包括泵房主体和水泵机组,所述泵房主体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为进水底层、集水中间层和机电控制顶层,所述进水底层上设置有进水口和配水口,所述配水口导通设置在集水中间层的底板上;所述水泵机组的进水管道设置在集水中间层中,在集水中间层的四周外侧设置有出水压力井,所述水流由所述进水底层进入集水中间层后,由所述水泵机组提升导入至所述出水压力井中对外进行输出。本发明将泵房主体分为三层构造,以其进水底层和配水口实现底部中心配水,以其集水中间层配合多组水泵机组和出水压力井实现上部四周出水,有效解决了占地面积大,用地受限,泵站进水、出水管角度偏小等问题。

    泵站结构和泵站进出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32907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831529.8

    申请日:2014-12-23

    Inventor: 季洪金 唐群 徐莹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3B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泵站结构和泵站进出水方法,所述泵站结构包括泵房主体和水泵机组,所述泵房主体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为进水底层、集水中间层和机电控制顶层,所述进水底层上设置有进水口和配水口,所述配水口导通设置在集水中间层的底板上;所述水泵机组的进水管道设置在集水中间层中,在集水中间层的四周外侧设置有出水压力井,所述水流由所述进水底层进入集水中间层后,由所述水泵机组提升导入至所述出水压力井中对外进行输出。本发明将泵房主体分为三层构造,以其进水底层和配水口实现底部中心配水,以其集水中间层配合多组水泵机组和出水压力井实现上部四周出水,有效解决了占地面积大,用地受限,泵站进水、出水管角度偏小等问题。

    具备初期雨水与旱流混接污水截流功能的合建式雨水泵房

    公开(公告)号:CN212248656U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20739905.1

    申请日:2020-05-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备初期雨水与旱流混接污水截流功能的合建式雨水泵房,包括雨水泵房本体,所述雨水泵房本体上设置有水池内垫层和出水箱涵,所述雨水泵房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集水池和第二集水池,所述第一集水池和所述第二集水池的进水端分别设置有进水箱涵和粗格栅,所述第一集水池和所述第二集水池内底坡处分别设置有横截沟,所述第一集水池和所述第二集水池的底坡一侧分别设置有流槽;本实用新型将截流设施设置在第一集水池和第二集水池之间的合建式雨水泵房,可实现对初期雨水与旱流混接污水进行截流、提升,具备构造集成度高、节约用地、投资较省等诸多优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溢流控制系统
    1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206013U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21026751.7

    申请日:2015-12-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溢流控制系统,至少包括溢流井、连通于所述溢流井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还包括从溢流井顶部向下延伸的第一隔墙,所述第一隔墙将所述溢流井分隔为底部贯通的合流制系统和溢流系统,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设置于所述合流制系统内;所述溢流系统内设置有与河道连通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系统内还设置有第二隔墙,所述第二隔墙从所述溢流井底部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隔墙的顶部设置有可在液压差的作用下自动调节高度的溢流堰,当溢流堰两侧的液压差较大时,雨污水从所述合流制系统流入所述溢流系统,并跨越所述溢流堰流入所述溢流管,从所述溢流管排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拦截污水中的颗粒污染物且不影响现有系统防汛减灾能力。

    泵站结构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370514U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420847734.9

    申请日:2014-12-23

    Inventor: 季洪金 唐群 徐莹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泵站结构,所述泵站结构包括泵房主体和水泵机组,所述泵房主体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为进水底层、集水中间层和机电控制顶层,所述进水底层上设置有进水口和配水口,所述配水口导通设置在集水中间层的底板上;所述水泵机组的进水管道设置在集水中间层中,在集水中间层的四周外侧设置有出水压力井,所述水流由所述进水底层进入集水中间层后,由所述水泵机组提升导入至所述出水压力井中对外进行输出。本实用新型将泵房主体分为三层构造,以其进水底层和配水口实现底部中心配水,以其集水中间层配合多组水泵机组和出水压力井实现上部四周出水,有效解决了占地面积大,用地受限,泵站进水、出水管角度偏小等问题。

    集约化侧向流污水提升泵房

    公开(公告)号:CN202688019U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1220413151.6

    申请日:2012-08-17

    Inventor: 张显忠 齐芸 唐群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约化侧向流污水提升泵房,包括:除污机、水泵、进水管、出水管和一带空腔结构的构筑物;所述构筑物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进水区、除污区、提升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和所述除污区之间设置有通水孔,所述除污区和所述提升区之间设置有通水孔;所述进水管从侧面贯通连接于所述进水区,所述除污机设置在所述除污区内,用于将污水由所述提升区输送到所述出水区的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提升区和所述出水区之间,所述出水管贯通连接于所述出水区。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格栅与泵房的设置结构,构筑一带空腔结构构筑物以实现一体化结构,具有施工难度小的优点,同时达到集约化用地,克服原来的结构土地利用率低的缺点。

    隧道类综合管廊端部组合节点

    公开(公告)号:CN212052873U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20541857.5

    申请日:2020-04-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隧道类综合管廊端部组合节点,综合管廊的主体长度大于400米,且仅在两端设有组合节点;组合节点包括设备层和管廊层;管廊层与综合管廊的主体连接;设备层包括分变电所、弱电间、监控中心、夹层风机房和风机房;设备层对应管廊层设有人孔、风孔和管廊舱室吊装口;管廊舱室吊装口包括燃气舱吊装口、污水舱吊装口和综合舱吊装口;风机房包括燃气舱风机房、污水舱风机房和综合舱风机房;管廊层内设有与综合管廊相配的燃气舱、污水舱和综合舱;管廊通风口包括燃气舱通风口、污水舱通风口和综合舱通风口,分别与燃气舱风机房、污水舱风机房和综合舱风机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应用针对隧道类综合管廊实现多功能的端部组合节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初期雨水截流井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850029U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20405330.9

    申请日:2015-06-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初期雨水截流井包括:井体(2),井体(2)的上端装有井盖(1),靠近井体(2)的底端接有雨水进水管(3)和雨水出水管(6),井体(2)内装有挡水堰(5),挡水堰(5)将井体(2)分成进水区(8)和出水区(9),雨水进水管(3)通向进水区(8),雨水出水管(6)通向出水区(9),在低于挡水堰(5)高度的进水区(8)的井体(2)上还装有节流管(4),本实用新型的初期雨水截流井安装维护方便、工艺简单,突破了雨污截流井截流量控制不精确、可操作性较差的限制,可以准确控制流量,实现了仅依靠水流达到限制流量的目的,能准确控制雨季截污流量,其精确度可达0.1L/s。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