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15641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011077665.4
申请日:2020-10-10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IPC: G06Q30/0201 , G06Q10/0631 , G06Q10/04 , G06F30/20 , G06N7/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楼宇型虚拟电厂参与能量调频的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智能楼宇型虚拟电厂包括光伏和空调负荷虚拟储能,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以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随机规划模型;采用时齐马尔可夫链获得日前市场价格与预测光伏出力的不同场景及其概率;基于所述日前市场价格、不同场景及其概率对所述随机规划模型进行求解;以求解结果对智能楼宇型虚拟电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稳定性高、调控灵活性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100313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25750.2
申请日:2024-02-29
IPC: H02J3/46 , H02J3/38 ,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海上风电电力系统日前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涉及海上风电接入系统调度技术领域,针对台风预报不确定性对日前调度的影响问题,结合台风路径误差、风速相对误差,采用集合概率圆生成不同概率的台风场景,构建台风不确定场景集合。在台风不确定场景集合基础上,构建系统故障率和系统失负荷风险成本模型,以电力系统运行、失负荷风险成本和风电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台风场景不确定性下含海上风电电力系统日前调度的多场景随机规划模型,求解该模型得到成本最小的方案作为调度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更能反映台风过程影响的不确定性,降低台风过程对日前调度的不确定性影响及应对不确定性所付出的代价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85632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714719.7
申请日:2023-12-13
IPC: H02J3/38 , H02J3/00 , G06F30/20 , G06F113/04 , G06F113/08 , G06F11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电耦合系统连锁故障的联合仿真方法,该方法基于事件驱动模式的联合仿真架构,建立电网‑天然气网‑耦合元件的动态模型,在两个系统成熟的商业仿真软件基础上设计信息交互接口,实现不同平台上电力系统和天然气系统仿真信息时空交互。该方法具有准确性高、模型搭建方便等优点,可实现电‑气故障演化过程的精准刻画。应用该仿真方法,可更为有效地分析故障动态演化过程。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故障阻断策略,可有效阻断极端灾害导致的故障跨能源系统传播。
-
公开(公告)号:CN117424211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319590.X
申请日:2023-10-12
Applicant: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H02J3/00 , G06Q30/0201 , G06Q50/06
Abstract: 一种应用停电场景下的居民台区能量调度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当前以及未来数个时段的电网状态,根据电网状态判断优化周期与能量调度优化方法;(2)更新居民区及其周边换电站的相关数据,预测优化周期内居民用电负荷、换电站换电需求以及光伏出力等数据;(3)结合相应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建立电力调度实时优化模型;(4)求解实时优化模型,按照求解结果在本时间段内执行能量调度优化方法并在时间段结束时收集居民区及其周边换电站的相关数据;(5)在接下来的每个时间段开始时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整个优化时域结束,完成一个居民台区能量调度优化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6581751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602108.7
申请日:2023-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及双馈风电场电压分布特性和低电压穿越控制的电磁暂态等值方法,包括:读取含双馈风电场系统数据并计算故障前稳态潮流;计算考虑低电压穿越特性的故障稳态系统潮流;基于机端电压跌落及故障前风电功率进行分群;求取等值风电机组及集电网络参数;校验双馈风电场等值模型的有效性。本发明在计及低电压穿越特性的条件下计算故障稳态期间的系统潮流,快速估算风电场的有功功率恢复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风电机组分群及风电场等值。与现有风电场电磁暂态等值方法相比,本发明较好地保持了不同时间尺度的风电场电磁暂态特性,提高了等值模型的精度,且避免了繁复的电磁暂态仿真计算,减小了等值计算的运算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952990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698054.0
申请日:2022-12-2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50/26 ,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园区需求响应经济调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系统,包括:构建园区中各组件模型,得到园区需求响应经济调度模型及其潮流结果;结合园区所在地区的电网碳排放系数,计算配电网输入碳排放量;基于热电联产电热功率特性,结合热电联产机组模型,计算热电联产碳排放量;基于电池储能装置模型,结合电池储能装置碳存储和碳转移特性,计算电池储能装置碳排放量;基于园区需求响应经济调度模型的潮流结果、所述配电网输入碳排放量、所述热电联产碳排放量以及电池储能装置碳排放量,计算园区各节点净碳强度,对需求侧主体碳排放进行核算。本发明对园区内各组件的碳排放量进行充分考虑和计算,对于园区促进减碳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759582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361281.4
申请日:2022-11-02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35 , G06Q10/20 , G06V4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视觉及语音的变电站运维机器人跟随系统及方法。包括视觉图像采集模块、语音采集模块、驱动器模块、控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智能识别处理模块、故障处理模块和电源保护模块;运维人员保存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图像信息,通过智能识别处理模块训练人员特征分析算法和模型,机器人通过视觉图像采集模块采集现场人员图像,通过智能识别处理模块与已有图像信息比对,核实人员身份合法性;合法时语音采集模块开启,智能识别处理模块接收语音数据,进行语义识别和合法性分析,若语音指令合法且是跟随指令时,智能识别处理模块利用位置及偏移量算法和模型识别出机器人相对作业人员的位置和距离,并向控制模块发送移动指令和位移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5759556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183461.8
申请日:2022-09-27
IPC: G06Q10/0631 , G06Q30/0202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电市场中的多虚拟电厂优化运行与分配方法,其中方法包括:考虑虚拟电厂参与碳资产管理的能力,建立考虑风险与碳流动的多虚拟电厂经济效益最优模型;建立多虚拟电厂日前优化合作博弈模型,对合作博弈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各虚拟电厂在日前运行中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各虚拟电厂在日前与上级电网交易、与其他虚拟电厂直接交易的电能、碳配额价量和各可调单元的调节量;引入综合修正因子量化分配影响因素对分配结果的影响,构建改进的加权Shapley值虚拟电厂效益分配模型,得到体现各元件在虚拟电厂中多维度的投入与贡献水平的分配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经济效益高、环境效益优、分配结果更加公平合理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603367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316782.0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CN) , 北京交通大学(C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电网和天然气网信息交互的电‑气协同恢复方法。该方法包括:构建分布式优化求解框架下的电网恢复模型和天然气网恢复模型;通过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ATC的电‑气协同恢复算法对所述分布式优化求解框架下的电网恢复模型和天然气网恢复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电网恢复策略和天然气网恢复策略。本发明方法考虑电网和天然气网的有限信息交互,建立分布式求解框架下的电网恢复模型和天然气网恢复模型,设计求解电‑气协同恢复问题的分布式算法,以生成最优的电网和天然气网协同恢复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5378038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1149750.6
申请日:2022-09-21
Abstract: 一种基于补偿度优化的火储联合一次调频控制方法,包括1)调频状态判断,2)一次调频火储联合出力优化,3)储能出力指令生成。本发明首先对当前采样点的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当前采样点信息对机组调频状态判断并输出火电机组出力;然后对模型进行周期为Δt的优化分析,获取当前采样点储能优化目标出力值和一次调频火储联合出力最大值;最后通过储能当前SO C和储能充放电功率生成相应约束集,对储能目标出力修正,输出修正后的储能出力指令。本发明从一次调频的考核规则出发,考虑不同时段的补偿度,控制储能系统的最优出力,达到既节约一次调频考核费用,又降低储能损耗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