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444927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210013622.2
申请日:2022-01-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领域,涉及一种低VOC改性聚丙烯组合物、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及应用与绿色环保型聚丙烯电容膜。该改性聚丙烯组合物包括含烯基功能性单体接枝的改性聚丙烯、VOC抑制剂、抗氧剂、加工助剂;所述含烯基功能性单体接枝的改性聚丙烯包括作为基体相的衍生自聚丙烯的结构单元,以及作为分散相的衍生自含烯基功能性单体的结构单元。本发明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可在较高工作温度下保持良好的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适用于高温、高运行场强工况。
-
公开(公告)号:CN116444926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210013459.X
申请日:2022-01-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清华大学
IPC: C08L51/06 , C08J5/18 , C08F255/02 , C08F212/08 , C08F222/08 , C08F220/14 , C08F220/32 , C08F230/08 , C08F220/06 , C08F226/06 , H01G4/3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领域,涉及一种聚丙烯介电储能材料及其在制备高温储能介电材料中的应用与电容膜。该聚丙烯介电储能材料包括作为基体相的衍生自聚丙烯的结构单元,以及作为分散相的衍生自含烯基功能性单体的结构单元;所述聚丙烯介电储能材料的灰分含量小于50ppm;所述聚丙烯介电储能材料中衍生自含烯基功能性单体且处于接枝态的结构单元与衍生自含烯基功能性单体且处于自聚态的结构单元的质量比大于等于1.0;所述分散相的D50小于450nm。本发明的聚丙烯介电储能材料可在较高工作温度下保持良好的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适用于高温、高运行场强工况。
-
公开(公告)号:CN115806716A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11415241.3
申请日:2022-11-1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宝胜高压电缆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娟 , 何金良 , 李琦 , 袁骏 , 王铭锑 , 胡世勋 , 黄上师 , 杨长龙 , 胡军 , 陈刚 , 周榆晓 , 张波 , 张雅茹 , 张琦 , 邵清 , 袁浩 , 吴兴林 , 吴化君 , 张宏宇 , 郑维刚 , 鲁旭臣 , 王雅楠 , 韩经纬 , 张忠瑞 , 王勇 , 王洋 , 郑洋 , 孔庆江 , 白晗 , 多俊龙 , 房权生 , 施云峰 , 李杰 , 朱宝军 , 韩佳妤
IPC: C08L51/06 , C08K5/134 , C08K5/526 , C08F255/02 , C08F220/14 , C08F23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塑性可回收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热塑性可回收绝缘材料,其是将聚丙烯接枝产物与助剂熔融挤出造粒后得到的;聚丙烯接枝产物包括衍生自聚丙烯的第一结构单元和接枝在所述第一结构单元上的功能性第二结构单元;在老化前后,所述绝缘材料的直流电阻率、击穿场强、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变化率均≤10%。本发明提供的绝缘材料具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有助于延长聚丙烯绝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稳定运行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5651129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415452.7
申请日:2022-11-11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清华大学 ,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宝胜高压电缆有限公司
Inventor: 杨长龙 , 何金良 , 袁骏 , 周榆晓 , 袁浩 , 李琦 , 吴兴林 , 胡军 , 张波 , 黄上师 , 陈刚 , 吴化君 , 胡世勋 , 张宏宇 , 张琦 , 邵清 , 王铭锑 , 郑维刚 , 鲁旭臣 , 王雅楠 , 韩佳妤 , 耿莉娜 , 韩经纬 , 张忠瑞 , 王洋 , 王勇 , 郑洋 , 孔庆江 , 白晗 , 多俊龙 , 房权生 , 施云峰 , 李杰 , 朱宝军
IPC: C08F255/02 , C08F212/08 , C08F220/14 , C08L51/06
Abstract: 一种绝缘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绝缘材料包括功能性单体接枝改性的丙烯聚合物,绝缘材料中处于接枝态的功能性单体结构单元含量为0.5~20wt%,绝缘材料在230℃,2.16kg载荷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2~15g/10min,绝缘材料的熔融温度(Tm)为110~180℃,绝缘材料的直流电阻率大于8.5×1012Ω·m,绝缘材料的电阻率‑电场系数为0~0.04(kV/mm)‑1。本发明对聚烯烃材料进行接枝改性,从而调控了电阻率‑电场系数,使得材料具有优异的电气性能。同时,本发明的基体材料为热塑性材料,可以进行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13789119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11054129.7
申请日:2021-09-0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C09D183/04 , C09D175/04 , C09D5/24 , H01B5/02 , H01B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韧性和高导电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液相球磨的方式制备出纳米金属‑液态金属复合粉末,并通过机械搅拌的方式与弹性体混合制备高分散性导电性弹性体。该方法操作简单且整个制备工艺在室温下进行,避免了高温对弹性体的破坏。同时,纳米金属‑液态金属复合粉末在弹性体中的均匀分散起到了弥散强化作用,并可构建出连续的、可被拉伸的多通道导电通路,进而可显著提升弹性体的超高韧性和高导电性,并可满足电路连接部件的应用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913050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319069.7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MOF荧光墨水,将MOF荧光纳米材料、混合溶剂、表面活性剂按照质量比(0.1‑0.5):1:(0.01‑0.1)配制,并球磨4‑6h制备而成,其粘度和表面张力符合压电式喷墨打印需求。同时,MOF荧光墨水具有良好的荧光活性和低毒性,可使用压电式喷墨打印的方式在玻璃、FTO、ITO等透明基底表面打印出MOF荧光图案,并可采用红外烧结或低温干燥的方式将混合溶剂去除,以获得离子浓度检测部件。该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易行,可用于I‑离子或葡萄糖小分子浓度的快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3787747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1054128.2
申请日:2021-09-0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D打印的可穿戴设备及其制备方法。采用酸液处理液态金属的方式可彻底去除其表面的氧化物,并采用改性碳纳米管修饰液态金属,可在其表面形成爬虫状褶皱结构,使碳纳米管‑液态金属改性材料易于在弹性体或3D打印光固化体表面制备高导电性电集流体。此外,通过在电集流体表面3D打印电池的方式制备供能模块,并通过贴装温度/压力/化学传感、信号传输和控制模块,获得3D打印的可穿戴设备。该方法操作简便、性能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1342064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146568.X
申请日:2020-03-0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负载高催化活性LaCo1-xMxO3(M=V,Cr,Mn,Fe,Ni,Cu)纳米晶的高分子纤维膜,均匀分散的催化材料和交错的网状纤维膜为催化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固、液、气三相反应位点,附着于催化材料和高分子纤维膜上的导电材料增强了催化材料的化学活性和载流子的传输能力。该纳米复合纤维膜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可避免催化材料的使用损耗和材料流失,满足柔性储能等领域以及可穿戴设备及家用设施等民用化应用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8483486B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810180349.6
申请日:2018-03-0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维度纳米复合材料的阵列式液相合成系统,该系统按照工艺流程依序包括前期处理设备、低维单相纳米材料合成设备、中期处理设备、纳米复合材料合成设备和后期处理设备以及辅助通道。该系统可精准定位低维单相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合成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材料进行处理,改善表面或界面特性,并高精度控制液相合成方法及其工艺条件,可获得满足不同需求的小批量、多维度、高品质、良好稳定性、优异各向异性的单相纳米材料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结构简单、利用率高、用途广、产品质量高、成本低、可连续化生产等特点。此外,该系统也可用于前驱体溶液的合成、纳米复合材料定向生长控制、表面及界面处理、纳米器件的组装。
-
公开(公告)号:CN106441854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1013635.0
申请日:2016-11-18
Applicant: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3/00 , F24H3/0405 , F24H3/0488 , F24H9/1863 , F24H9/188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喷加能式热流系统,包括用于产生气流的罗茨风机、与罗茨风机连接将罗茨风机产生的气流进行加热的电热系统、将电热系统加热的热气流输送给试验部件的输送管道,输送管道分别与电热系统和试验部件连接,侧喷加能式热流系统还包括连接在输送管道上以产生侧向燃气射流的侧喷加能装置、连接在输送管道上将侧喷加能装置产生的燃气射流与电热系统输出的热气流进行混合的气体混合器,沿气流流动方向,气体混合器设置在侧喷加能装置的下游位置。该侧喷加能式热流系统通过在现有技术中的电热式热流系统中设置侧喷加能装置和气体混合器,可使通入排气系统进行热疲劳试验的热气流的温度提高,且该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