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336253B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1910548917.8
申请日:2019-06-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端口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包括:至少一条通流主支路;至少一组开关控制支路;充放电储能器件,其第一端与每组开关控制支路的输入端连接,其第二端与每组开关控制支路的输出端连接;其中,通过导通或关断每组开关控制支路中的第一开关器件或第二开关器件,本发明通过控制开关控制支路的导通或关断,使充放电储能器件与每组开关控制支路中的第一开关器件或第二开关器件形成充电回路或放电回路,在充电回路充电的过程中,流过充电回路的第一电流减小,在放电回路放电的过程中,流过放电回路的第二电流增加,不但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的断路控制,还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的潮流控制,无需单独配置潮流控制器,减少了电力支出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9687433B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811507683.4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变电站结构,包括:高压整流单元、高压直流母线及至少一第一低压负载单元,高压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配电网高压侧连接,输出端与高压直流母线连接,将高压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高压直流母线由多个储能电容串联构成,储能电容存储高压直流电,并为第一低压负载单元进行供电;第一低压负载单元包括:连接本地分布式电源的第一负载单元及至少一不连接本地分布式电源的第二负载单元;第一负载单元与至少一储能电容对应设置,第一负载单元与第二负载单元连接相同的储能电容。实现了为多个直流电压等级负载进行供电,并实现对本地分布式电源多余发电量储能,避免了能源浪费,并可防止配电网馈线末端电压越限,保障末端用户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8183486B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1810044665.0
申请日:2018-01-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柔性多状态开关,包含第一隔离变压器(T1)、第一受控电压源(D11)、直流母线稳压电容(C1)、第二受控电压源(D22)、第二隔离变压器(T2)、中央控制器;所述第一馈线(K11)与第一受控电压源(D11)通过第一隔离变压器(T1)连接;第二馈线(K22)与第二受控电压源(D22)通过第二隔离变压器(T2)连接;第一受控电压源(D11)通过直流母线电容(C1)与第二受控电压源(D22)相连接。通过对柔性多状态开关的第一受控电压源(D11)和第二受控电压源(D22)施加不同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馈线间有功功率双向流动、无功补偿控制、短路电流抑制、潮流优化、电能质量治理等多种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404267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112704.3
申请日:2020-02-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站合一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结构包括:供电模块包括多个电网单元,用于为功能站提供电源,当电网单元故障,利用正常运行的电网单元为功能站提供电源;开关模块,用于将电网单元互联及功能站互联,控制电能流动方向;电压变换模块,用于将供电模块及功能站发出的电压转换成供电电压;功能站,用于提供供电电压、数据流融合及网络通信;管理中心模块,用于控制开关模块及电压变换模块工作状态。本发明升级改造传统配电网,建成多站合一结构,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多种功能站,实现从单一供电向综合能源服务的转变;利用柔性多状态开关模块及电压变换模块,增强柔性多状态开关模块的可靠性及在多种工作模式下运行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752603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0902662.0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联逆变器的复合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设备,包括:获取负载电压、滤波电容电压及电感电流;将负载电压、滤波电容电压及电感电流进行坐标系变换,得到负载电压的反馈值、滤波电容电压的反馈值及电感电流的反馈值;根据额定负载电压与负载电压反馈值的差值进行负载电压外环控制计算,得到电感电流内环控制的给定值;根据电感电流内环控制的给定值与电感电流反馈值的差值进行电感电流内环控制计算,得到滤波电容电压内环控制的给定值;根据滤波电容电压内环控制的给定值与滤波电容电压反馈值的差值进行电压内环控制计算,得到补偿电压;将补偿电压作为控制信号进行输出。通过实施本发明,实现了对电网电压平衡、不平衡跌落的补偿。
-
公开(公告)号:CN108599121B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810285551.5
申请日:2018-04-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PC: H02H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式短路故障限流器及限流方法,由电流转移支路和故障限流支路组成。电流转移支路,由快速机械开关和电力电子开关串联组成。稳态时,电流从电流转移支路流过,减小了正常运行时的损耗。故障时,转移支路上的开关动作,电流转移到故障限流支路。故障限流支路,由双分裂电抗器和开关组成,其中,双分裂电抗器的第一绕组与开关串联后,与第二绕组并联。稳态时开关闭合,故障限流支路呈现低阻抗,故障时开关断开,故障限流支路呈现高阻抗。本发明通过电流转移支路和故障限流支路的配合,降低了正常运行时限流器的损耗,同时利用双分裂电抗器实现故障限流,提高了限流器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687433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811507683.4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变电站结构,包括:高压整流单元、高压直流母线及至少一第一低压负载单元,高压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配电网高压侧连接,输出端与高压直流母线连接,将高压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高压直流母线由多个储能电容串联构成,储能电容存储高压直流电,并为第一低压负载单元进行供电;第一低压负载单元包括:连接本地分布式电源的第一负载单元及至少一不连接本地分布式电源的第二负载单元;第一负载单元与至少一储能电容对应设置,第一负载单元与第二负载单元连接相同的储能电容。实现了为多个直流电压等级负载进行供电,并实现对本地分布式电源多余发电量储能,避免了能源浪费,并可防止配电网馈线末端电压越限,保障末端用户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5680452B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610112495.6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PC: H02J3/16
Abstract: 一种集成柔性交流输电装置的柔性有载调压器,包括主变压器(10)、调压变压器(20)、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电子装置(30)和控制器(40)。主变压器(10)在连接电网的高压侧设置有分接头,通过分接头与调压变压器(20)连接。调压变压器(20)共用主变压器(10)的部分绕组。调压变压器(20)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电子装置(30)相连接,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电子装置(30)与控制器(40)相连接。控制器(40)通过给定调压指令,同时采样电网电压和柔性交流输出电力电力装置输出滤波器电流,进行反馈控制,将得到的驱动脉冲指令生成所需补偿电压,通过调压变压器(20)送入主变压器(10)中,改变主变压器(10)高压侧的电压,进而实现对负载侧电压无级快速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05823963B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610326099.3
申请日:2016-05-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PC: G01R31/08
Abstract: 一种直流电网故障检测定位装置,所述的直流电网检测定位装置由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压传感器模块(1)和第二电压传感器模块(2)组成;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接在直流线路中,两个电压传感器模块(1、2)分别并联在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两端,用于测量两个电感(L1、L2)两端的电压及其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8482180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190364.9
申请日:2018-03-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环形轨道磁悬浮车辆储能系统,包括轨道(10)、车辆(20)、变流设备(30)和轨道壁(5)。所述的车辆(20)固定有车载永磁体块(1)和车辆驱动磁极(2);所述的轨道(10)固定有轨道驱动线圈(3)和轨道永磁体块(4)。当环形轨道磁悬浮车辆储能系统需要存储能量时,变流设备(30)从电网吸收能量,由车辆驱动磁极(2)和轨道驱动线圈(3)组成的电机系统驱动,使车辆(20)加速转动,增加所存储的动能;当环形轨道磁悬浮车辆储能系统需要释放能量时,电机系统工作于发电机状态,发出的电能通过变流设备(30)回馈电网。车载永磁体块(1)和轨道永磁体块(4)实现车辆(20)的悬浮和导向,减小车辆(20)与轨道(10)之间的摩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