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87289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026608.0
申请日:2023-01-09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IPC: C12Q1/6888 , C12N15/11 , C12Q1/6858 , A01K61/10 , G16B4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甲鱼种质鉴定方法及在白甲鱼、软刺裸裂尻鱼和赤眼鳟的混养方法的应用,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白甲鱼、软刺裸裂尻鱼和赤眼鳟的运输、放养、投喂、水质调控和疾病预防。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生态混养方法,既具有提高鱼类成活率的作用,又具有充分利用养殖空间的作用,同时增加了鱼类集体抗病能力。本方法还提供了白甲鱼种质鉴定方法,避免白甲鱼属其他物种混入养殖群体,造成养殖效果误判的现象。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白甲鱼、软刺裸裂尻鱼和赤眼鳟的混养方法可以成功的对白甲鱼、软刺裸裂尻鱼和赤眼鳟进行人工养殖,成活率为95%,具有较大生态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6649256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690551.4
申请日:2023-06-12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鱼类放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暂养池、鱼道和水泵,暂养池上端设有放流口,在放流口下方设有支架,鱼道一端连接在支架上,另外一端设置在河水中,水泵通过抽水管连通暂养池,在暂养池内设有第一气囊,第一气囊上固定连接有滤水板,第一气囊通过进气管连通气泵。本发明携带方便,可快速拆装,充气滑道排气后占地面积小,灵活性和稳定性高,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和放流活动的趣味性,解决现有鱼类投放方式容易伤鱼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38908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0815667.0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IPC: C12Q1/6879 , C12Q1/6888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鉴定鲟鱼遗传性别的引物组合、试剂盒及应用。通过两对引物对,不仅可以简单快速的鉴定鲟鱼的遗传性别,还能够有效避免实验误差,从而提高鲟鱼性别鉴定的准确性,同时,本发明不会受到鲟鱼年龄的限制,不会对鲟鱼造成重大损伤,还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以为鲟鱼性控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帮助,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长江大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898548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039816.5
申请日:2024-07-30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IPC: A01K6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长江鲟人工繁殖方法,包括选择亲鱼、亲鱼配对、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本发明采用精准控制亲鱼培育水温的方式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通过鉴定亲鱼的亲缘关系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亲鱼进行配对来克服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退化问题,并利用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技术解决现有长江鲟人工繁殖困难的问题,从而可以稳定、持续地供应长江鲟良种,满足长江鲟人工增殖放流的常年有效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614432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89846.1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IPC: A01K6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华鲟的转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待转运的中华鲟进行分类处理,得到第一类中华鲟、第二类中华鲟和第三类中华鲟;其中,所述第一类中华鲟的全长h1≤9.0cm,所述第二类中华鲟的全长h2为9.0cm<h2≤144.0cm,所述第三类中华鲟的全长h3>144.0cm;采用运输袋对所述第一类中华鲟进行转运处理,采用载鱼水箱对所述第二类中华鲟进行转运处理,采用鱼篓对所述第三类中华鲟进行转运处理。本发明提供的中华鲟的转运方法通过对待转运的中华鲟进行分类处理,得到不同全长的中华鲟,并对不同全长的中华鲟采取不同的转运方式,可降低中华鲟在转运过程中的死亡率,且可降低转运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104587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405982.6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和培育系统,包括以下步骤:1)将所述长鳍吻鮈的受精卵从孵化装置中转移至水温为18‑20℃的养殖装置中进行培育,得到有觅食需求的仔鱼;2)对所述仔鱼进行饲料喂养,控制水温按照0.8‑1.0℃/天的速率升温至28~29℃,培育得到全长为1.2‑1.5cm的鱼种;3)对所述全长为1.2‑1.5cm的鱼种进行温度训练,持续喂养,培育得到全长为2.2‑2.8cm的鱼种;4)对所述全长2.2‑2.8cm的鱼种在30℃‑26℃之间进行梯度降温培养,培育得到放流规格苗;按照该培育方法培育得到的长鳍吻鮈苗种具有较好的抗小瓜虫病能力,而且培育至放流标准的培育周期短,培育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6836989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794948.8
申请日:2023-06-30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IPC: C12N15/12 , C12Q1/6888 , C12Q1/6879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鳊的雄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雄性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段鳊内参引物进行配合鳊雄性特异的引物进行鳊遗传性别鉴定。利用所述引物对待测鳊进行PCR扩增,当扩增结果为277bp和365bp,则所测鳊遗传性别为雄性。当扩增结果仅为365bp,则所测鳊遗传性别为雌性。本发明从鳊中筛选获得了雄性特异性的分子标记,根据该分子标记设计的检测引物只能在鳊雄性个体中扩增出目的条带,从而可以用该分子标记鉴定或辅助鉴定鳊的性别。同时还提供了一种鳊性别鉴别的方法。通过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便捷地鉴定鳊的性别,特异性为100%,且对鱼体伤害较低,为鳊性控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改进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帮助。
-
公开(公告)号:CN116121354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130744.4
申请日:2023-02-17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IPC: C12Q1/6879 , C12Q1/6888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鉴定小体鲟遗传性别的方法,属于动物分子遗传学领域。本发明公开了包括用于小体鲟雌雄鉴定的引物,利用该引物可以进行小体鲟的雌雄鉴定。利用本专利所述引物对待性别鉴定小体鲟进行PCR扩增,当扩增结果为172bp和440bp,则所待性别鉴定小体鲟遗传性别为雌性。当扩增结果仅为440bp,则所待性别鉴定小体鲟遗传性别为雄性。本发明提供的小体鲟雌性特异的引物可以快速有效鉴定小体鲟雌雄。利用本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体鲟养殖效率,进一步提高小体鲟养殖合理性,人为调节养殖小体鲟雌雄比例,更为合理的利用养殖小体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77271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385667.2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IPC: C02F3/08 , C02F3/10 , C02F3/34 , C02F101/16 , C02F10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移动床的快速挂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清洗滤料;步骤2:向生物移动床中加入氯化铵;通过添加氯化铵的方式将水体中氨氮浓度维持在10~15mg/L;pH维持在7.0~8.0;碱度维持在50‑150mmol/L;当水体中氨氮浓度在24h内由10mg/L降至0~0.5mg/L时,停止向水体中补充氯化铵;然后,每天使用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盒测定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浓度,当亚硝酸盐浓度下降速率达到10~15mg/L/d、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5mg/L时,将生物移动床中的水排出,此时,生物移动床中生物滤料生物挂膜初步完成。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实用化的生物移动床挂膜方法,解决生物移动床挂膜效率低的问题,从而加快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正常运行及经济产出的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18638908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815667.0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IPC: C12Q1/6879 , C12Q1/6888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鉴定鲟鱼遗传性别的引物组合、试剂盒及应用。通过两对引物对,不仅可以简单快速的鉴定鲟鱼的遗传性别,还能够有效避免实验误差,从而提高鲟鱼性别鉴定的准确性,同时,本发明不会受到鲟鱼年龄的限制,不会对鲟鱼造成重大损伤,还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以为鲟鱼性控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帮助,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长江大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