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的多道次耦合模型的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17746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53574.X

    申请日:2022-01-1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的多道次耦合模型的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金属材料在每个多向变形处理道次中的本构模型;建立金属材料在每个退火处理道次中的静态软化模型;根据所述本构模型和所述静态软化模型建立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的多道次耦合模型;对金属材料交替进行多个多向变形处理道次和多个退火处理道次的实验,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优化所述多道次耦合模型。使用本申请提供的建模方法建立的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的多道次耦合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金属材料在交替进行的多向变形处理和热处理过程之间变形行为与微观组织演化的相互作用,并对多道次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过程中的流动应力和微观组织演化进行准确的预测。

    一种法向加载薄板微拉伸试验装置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23949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674524.5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法向加载薄板微拉伸试验装置与方法,其解决了现有法向加载薄板微拉伸力学性能研究空白的技术问题,其框体内设第一压头,第一压头与第一压头固定块连接,第一压头固定块与氮气弹簧连接,导向柱与第一压头固定块滑动连接;第二压头与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头固定块连接;第一压头、第二压头正对,二者端面边缘设圆角;框体设螺纹通孔,螺纹通孔适配螺杆,螺杆一端穿过螺纹通孔与氮气弹簧连接;螺杆和螺纹通孔配合,使螺杆回转运动转为直线运动,螺杆对氮气弹簧施压,氮气弹簧对第一压头固定块和第一压头施压,对待测试样施加法向应力;通过旋进或旋出螺杆,实现对待测试样法向应力大小的调节,可广泛应用于薄板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

    介观尺度成形极限弯曲试样及制备方法及力学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84490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346726.7

    申请日:2021-1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介观尺度成形极限弯曲试样及制备方法及力学测量方法,其解决了现有介观尺度成形极限弯曲试样的应变分布测量方法无法满足试样在透明度较低的介质环境下进行弯曲力学测量,所做标记明显影响试样的力学性能的技术问题,介观尺度成形极限弯曲试样由宽部夹持部和狭长测试部组成,且宽部夹持部连接设置在狭长测试部的一端,其特征在于,在狭长测试部的上下表面分别磁控溅射金属镀膜,金属镀膜为多个介观尺寸的微小圆形,呈阵列式分布,且金属镀膜的厚度不超过200nm,本发明还公开了介观尺度成形极限弯曲试样的制备方法及力学测量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应变测量技术领域。

    一种3D打印电池电极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03115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158716.0

    申请日:2021-09-3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3D打印电池电极的制备方法,其解决了现有电池电极不能防止SEI膜破裂并抑制锂枝晶生长的技术问题;包括:(1)根据器件尺寸设计打印模型,并将打印模型导入3D打印机中,设置打印参数;(2)将打印浆料加入3D打印机中进行打印,获得电池电极;打印浆料主要由电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光聚合剂按比例配制而成;(3)将步骤(2)得到的电池电极置于紫外灯下进行光固化反应,固化时间为10‑40分钟,随后在室温条件下干燥24h;(4)将步骤(3)得到的电池电极放入水热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水热介质为浓度为0.01‑2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5)将步骤(4)得到的电池电极干燥后进行真空烧结处理。本申请广泛应用于电池电极技术领域。

    基于色散元件的多角度全内反射照明成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985592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122760.6

    申请日:2021-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色散元件的多角度全内反射照明成像装置,包括照明分光模块、物镜型TIR模块、成像分光模块。利用反射式色散元件对宽光谱平行光束进行分光,不同波长平行光在消色差透镜作用下聚焦到高数值孔径浸油物镜后焦面不同位置,可以得到穿透深度随波长变化的倏逝场,实现穿透深度的调控。在成像光路中,该发明加入了凹面衍射光栅单独提取不同的穿透深度照明下的成像结果,实现多角度全内反射成像。该发明为多角度全内反射成像装置,相比于传统的物镜型多角度全内反射成像装置,该方法成像速度快,并且能够在全内反射成像的同时进行散射光谱分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