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栅极鳍片结构和方法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47685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310045924.9

    申请日:2013-02-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66545 H01L29/66795 H01L29/7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替代栅极鳍片结构和方法。鳍片场效应晶体管(鳍片FET)结构和制造包括硅鳍片的鳍片FET的方法,该硅鳍片包括沟道区域和在沟道区域的每个端部上形成的源极/漏极(S/D)区域,其中沟道区域的整个底表面接触下绝缘体的顶表面并且S/D区域的底表面接触下硅锗(SiGe)层的顶表面的第一部分。鳍片FET结构还包括外部S/D区域,其接触每个S/D区域的顶表面和两个侧表面以及下SiGe层的顶表面的第二部分。鳍片FET结构还包括替代栅极或者栅极叠层,其接触在沟道区域的顶表面和两个侧表面上形成的保形介质,该栅极叠层被设置在下绝缘体之上且不在下SiGe层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之上,其中替代栅极与外部S/D区域通过保形介质电绝缘。

    绝缘体上硅FET及其方法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159289B

    公开(公告)日:2011-02-02

    申请号:CN200710154424.3

    申请日:2007-09-12

    Abstract: 一种FET具有浅源极/漏极区域、深沟道区域、栅极叠层和被介质围绕的背栅极。所述FET结构还包括延伸通过所述沟道区域的整个深度的晕圈或袋注入。因为所述沟道的所述晕圈和阱掺杂的一部分比所述源极/漏极深度深,因此可以获得更好的阈值电压和工艺控制。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在所述浅源极/漏极之下在所述沟道区域和所述背栅极之间延伸的所述结构中的第一介质层的背选通FET结构。所述第一介质层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之下在所述背栅极的任一侧上延伸并与第二介质层接触以便介质在每一侧约束或隔离所述背栅极。

    绝缘体上硅FET及其方法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59289A

    公开(公告)日:2008-04-09

    申请号:CN200710154424.3

    申请日:2007-09-12

    Abstract: 一种FET具有浅源极/漏极区域、深沟道区域、栅极叠层和被介质围绕的背栅极。所述FET结构还包括延伸通过所述沟道区域的整个深度的晕圈或袋注入。因为所述沟道的所述晕圈和阱掺杂的一部分比所述源极/漏极深度深,因此可以获得更好的阈值电压和工艺控制。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在所述浅源极/漏极之下在所述沟道区域和所述背栅极之间延伸的所述结构中的第一介质层的背选通FET结构。所述第一介质层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之下在所述背栅极的任一侧上延伸并与第二介质层接触以便介质在每一侧约束或隔离所述背栅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