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64278A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910345093.4
申请日:2019-04-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01D53/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烟气净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烟气脱硫脱硝吸收液中硫酸盐副产单质硫的调控方法。该方法将烟气脱硫脱硝吸收液中的硫酸盐和Fe(II)EDTA-NO在其生物和化学转化过程中,调节吸收液中Fe(III)EDTA的摩尔浓度,将硫酸盐生物还原产生的硫化物全部氧化为单质硫,Fe(III)EDTA被还原为Fe(II)EDTA,Fe(II)EDTA可返回烟气脱硫脱硝系统循环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实现将烟气脱硫脱硝吸收液中硫酸盐全部转化为单质硫,加入的Fe(III)EDTA被还原为Fe(II)EDTA可循环利用。该方法可以回收硫资源,避免二次污染并获得经济效益,是一种理想的调控同时烟气脱硫脱硝工艺中脱硫副产物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190226B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410353108.9
申请日:2014-07-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络合吸收结合好氧反硝化烟气脱硝工艺,是在吸收塔中用加入有耐氧钴络合剂CoII(L)的碱性吸收液吸收烟气中的NO,在该过程中,烟气中残余的O2作为氧化剂,钴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实现NO催化氧化为NO2-,NO3-溶于液相中并同时再生出钴络合物循环使用,净化达标后的烟气排放,吸收尾液进入好氧生物反应器,在中性条件下由好氧反硝化菌将NO2-和NO3-降解为气态还原产物从而彻底消除氮素污染。本工艺采用钴络合物作为液相催化剂,实现NO的络合吸收与催化氧化同时进行,并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氮素污染彻底消除。该方法工艺合理、能耗低、投资和运行费用少、二次污染小,是一种较理想的烟气脱硝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01463110B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0810190931.7
申请日:2008-12-3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08F236/10 , C08F212/08 , C08F2/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类乳聚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其特征在于: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类乳聚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E-SIBR),其数均分子量为5×104~50×104,在E-SIBR中结合苯乙烯含量为10%~65%(质量百分数,下同),丁二烯含量为10%~70%(质量百分数),异戊二烯含量为10%~70%(质量百分数),聚异戊二烯中1,4-结构含量为70%~95%(质量百分数,以单体异戊二烯总量100%计),聚丁二烯中1,4-结构含量为65%~90%(质量百分数,以单体丁二烯总量100%计)。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提供了乳聚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合成路线,可广泛应用于乳聚共聚物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945591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733835.8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辽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活性炭材料改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含氯VOCs的复合疏水改性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该方法先对活性炭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不同浓度的氨水溶液对预处理后的活性炭进行碱溶液浸渍处理,得到碱溶液改性活性炭,最后通过溶液浸渍法将多孔疏水聚合物负载于活性炭孔道表面,得到碱溶液和疏水聚合物复合疏水改性活性炭。本发明改性效果较好。在相对湿度为80%时,复合疏水改性活性炭对二氯甲烷的吸附穿透时间相对于未改性活性炭延长20.69%,饱和吸附量为44.43mg/g,相对于未改性活性炭提升37.68%,活性炭复合疏水改性后,明显提高其在高湿环境下对含氯VOCs的吸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42562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733673.8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辽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活性炭材料改性领域,涉及一种氮掺杂‑热活化复合疏水改性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该方法先对活性炭进行预处理;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活性炭进行不同浓度的尿素浸渍液浸渍处理,烘干后得到氮掺杂活性炭;然后将氮掺杂活性炭在500~700℃的无氧环境下进行热活化,冷却后得到氮掺杂‑热活化复合疏水改性活性炭。本发明的测试数据表明,在气体相对湿度为80%时,复合疏水改性活性炭对气体中二氯甲烷的饱和吸附时间相对于未改性活性炭可延长44.83%,饱和吸附量为53.7mg/g,相对于未改性活性炭提升66.65%,活性炭复合疏水改性有利于提高其在高湿条件下对VOCs的吸附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93395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83712.6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株具有高效硫氧化功能的嗜碱盐单胞菌、培养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的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cola),命名为DS‑4,保藏编号为CGMCC No.:30669,保藏日期为:2024年5月17日。本发明研究了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cola)DS‑4的最适脱硫条件、硫化物的去除特性及产物。该菌株的最适脱硫条件为35℃、pH=8~9、摇床转速为180rpm、控制接菌量使培养基OD600为0.08。在最适条件下,培养11h对1200mg/L硫化物的去除效果高达99.93%。对400mg/L硫化物进行去除与主要代谢产物分析,5h时S2‑的去除率达到99.9%,主要产物为单质硫,单质硫产率高达75.55%。该菌株在含硫化氢气体和含硫化物废水处理以及硫资源回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499615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011383440.1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01B32/15 , C08G14/073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聚合物环、纳米炭环及其制备方法。以长链脂肪醇为相变材料,表面活性剂、酚、醛和有机胺为原料,水为溶剂,经过相转化诱导分子定向自组装、聚合得到纳米聚合物环,经炭化后得到纳米炭环。纳米聚合物环的直径为120‑1100nm,截面圆直径为30‑300nm。纳米炭环直径为100‑1000nm,截面圆直径为20‑280nm。本发明是一种基于相转化诱导分子定向自组装制备纳米聚合物环和炭环的方法。通过改变长链脂肪醇相变材料与酚的比例,可改变聚合物环和炭环的截面圆直径,实现环状结构的可调控,这是其他方法很难达到的。
-
公开(公告)号:CN108823117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1810533202.0
申请日:2018-05-2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12N1/20 , C02F3/34 , C12R1/01 , C02F101/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具有硫铁共基质自养反硝化功能的脱氮副球菌菌株、培养方法及其应用。该细菌为Paracoccus denitrificans ZGL1,在厌氧条件下通过黄铁矿或硫化亚铁作为电子供体将废水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该菌通过硫铁共基质自养过程进行废水脱氮,能耗低、工艺简单、污泥量少,在废水脱氮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793573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225674.7
申请日:2020-03-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株同时具有异养和自养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功能的海藻希瓦氏菌菌株、培养方法及其应用。具体是一株具有异养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和硫自养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功能的海藻希瓦氏菌菌株、培养方法及其在废水和废气处理中的用途。该海藻希瓦氏菌菌株为Shewanella algae,在厌氧条件下可以通过异养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或硫自养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将废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络合吸收法烟气脱硝产生的Fe(II)EDTA-NO中的NO还原为铵,铵在水中富集后可通过吹脱回收氨气。该海藻希瓦氏菌菌株的上述功能可以实现废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烟气中NO的资源化,在废水脱氮和废气脱硝领域用途较大。
-
公开(公告)号:CN108823117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533202.0
申请日:2018-05-2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12N1/20 , C02F3/34 , C12R1/01 , C02F101/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具有硫铁共基质自养反硝化功能的脱氮副球菌菌株、培养方法及其应用。该细菌为Paracoccus denitrificans ZGL1,在厌氧条件下通过黄铁矿或硫化亚铁作为电子供体将废水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该菌通过硫铁共基质自养过程进行废水脱氮,能耗低、工艺简单、污泥量少,在废水脱氮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