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547260C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510108458.X
申请日:2005-10-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G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Abstract: 一种用于无级变速器的带,是具有保持在金属环(50)上而在所述金属环(50)的周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金属元件(40)的无级变速器用带(金属V带7),其中,所述金属元件(40)具有:与驱动滑轮(5)及从动滑轮(8)接触的V面(46)及卷挂环(50)的左右锁定边缘部(45)、位于环(50)的内周侧的主体部(44)、位于环(50)的外周侧并具有左右延伸而与锁定边缘部(45)对向的耳部(42)的头部、和一体地连接主体部(44)和头部(44)的颈部(43)。在金属元件(40)的耳部(42)、颈部(43)及锁定边缘部(45)的前表面形成有能够使邻接的金属元件互相接触的接触部(42a、43a、45a)。
-
公开(公告)号:CN1786512A
公开(公告)日:2006-06-14
申请号:CN200510116442.3
申请日:2005-10-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 Y10T29/49771 , Y10T29/49776 , Y10T29/49863
Abstract: 通过适当设定金属带用金属环的自由状态半径从而最大限地增加其寿命的金属带用金属环。对与金属零件鞍形面接触而受到接触负载的最内层金属环进行氮化处理而施予的压缩残余应力、与以最小缠绕半径量纲为1的金属环的自由状态半径的关系,设定在斜线区域。斜线区域的边界S1、S2,根据作用于金属环内周面的压缩残余应力、由于弯曲产生的压缩应力及接触应力的相加值不超过金属环的弹性变形界限这样的条件决定。边界S5、S6,根据金属环的最大压缩应力不过大这样的条件决定。边界S4,根据确保金属环表面的耐磨损性而决定。
-
公开(公告)号:CN1637315A
公开(公告)日:2005-07-13
申请号:CN200410094692.7
申请日:2004-11-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G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Abstract: 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金属环的制造方法和金属环的形状测定方法,使向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的金属环(33)的侧端缘的宽方向最凸出的凸出部(33c)位于金属环的径方向中心面(C)和径方向内周面(I)之间,该凸出部,其与带轮(5、7)的V形面(38)接触的位置(P)比相对于金属环径方向的内周面(I)靠近径方向的中心面(C),以减少因作用于卷装在带轮上的金属环(33)上的弯曲而产生的压缩应力和因凸出部与带轮的V形面接触而产生的赫兹点接触应力的总和,与比较例相比,能够提高金属环的疲劳寿命。并且在层叠金属环时,在这些侧端缘间形成保持油的凹部,可对邻接的金属环的滑动面进行有效的润滑,能够更加提高耐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494564A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110228037.X
申请日:2021-03-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带及包括此金属带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可防止滑轮表面的磨耗阶差所致的杂音产生、及伴随偏磨耗的滑轮的耐久性降低。环状的金属带是将多个齿连结成环状而构成并绕挂于带式无级变速机的一对滑轮之间,在各齿的与滑轮的接触面,沿滑轮的径向交替形成有多个山部和槽部,且各齿)中山部从外周端开始,并且其起点的位置对于所有齿相同,所述金属带包括槽部的排列间距相同且所述槽部的位置在滑轮的径向互不相同的至少两种齿。而且,在驱动滑轮与从动滑轮之间绕挂金属带而构成带式无级变速机。
-
公开(公告)号:CN111828576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10185893.7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Abstract: 本发明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根据滑动侧滑轮的切线方向摩擦系数及缠绕直径推断非滑动侧滑轮的切线方向摩擦系数,从滑动侧滑轮的切线方向摩擦系数及缠绕直径算出通过金属带而传递的扭矩,从扭矩及非滑动侧滑轮的缠绕直径算出所述非滑动侧滑轮的必需轴推力,使非滑动侧滑轮的比值保持轴推力朝向必需轴推力减少而变更比值,因此只通过减少非滑动侧滑轮的轴推力就能够进行变速,从而能够实现滑轮、金属带的耐久性的提高或油压泵的负载的降低。此外,将变速区域设定为驱动滑轮一直为非滑动侧滑轮,从动滑轮一直为滑动侧滑轮的区域,因此不需要算出用于抑制从动滑轮的滑动的必需轴推力,能够简化滑轮的轴推力的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9304374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810776063.4
申请日:2018-07-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部件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将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链带的驱动力传递侧弦部维持于稳定的姿势,而提高驱动力传递性能。带式无级变速器(T)的金属链带(15)的金属部件(23)的后表面具备:左右一对第一抵接部(C1),形成于耳部(26)的左右两端侧的鞍面(28)的顶部的径向外侧位置;第二抵接部(C2),形成于颈部(25);及左右一对第三抵接部(C3),形成于本体部(24)的左右两端侧的鞍面(28)的顶部位置;且在金属链带(15)的驱动力传递侧弦部中,第一抵接部(C1)、第二抵接部(C2)及第三抵接部(C3)能与在后侧邻接的其他金属部件(23)的前表面抵接,第二抵接部(C2)的金属部件(23)的板厚(t2)小于第一抵接部(C2)的金属部件(23)的板厚(t1),且大于第三抵接部(C3)的金属部件(23)的板厚(t3)。
-
公开(公告)号:CN1757952A
公开(公告)日:2006-04-12
申请号:CN200510108458.X
申请日:2005-10-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G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Abstract: 一种用于无级变速器的带,是具有保持在金属环(50)上而在所述金属环(50)的周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金属元件(40)的无级变速器用带(金属V带7),其中,所述金属元件(40)具有:与驱动滑轮(5)及从动滑轮(8)接触的V面(46)及卷挂环(50)的左右锁定边缘部(45)、位于环(50)的内周侧的主体部(44)、位于环(50)的外周侧并具有左右延伸而与锁定边缘部(45)对向的耳部(42)的头部、和一体地连接主体部(44)和头部(44)的颈部(43)。在金属元件(40)的耳部(42)、颈部(43)及锁定边缘部(45)的前面形成有能够使邻接的金属元件互相接触的接触部(42a、43a、45a)。
-
公开(公告)号:CN1469057A
公开(公告)日:2004-01-21
申请号:CN03137180.9
申请日:2003-06-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级变速器的皮带。形成在用于无级变速器的皮带的至少最里面的金属环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凸起最初将被磨损。在与该金属环的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测量得到的凸起的平均接触宽度w为等于或者小于16μm。沿着深度的方向在凸起顶部的切口的发展受到抑制。由于该凸起和金属元件之间的接触消除了浅的切口,这就防止了裂纹的产生。当该金属环和该金属元件彼此适应时,就会降低平均赫兹表面压力,因此切口很难发生。还有,该凸起的顶部被磨损,从而得到改善的表面粗糙度,由此增加了润滑,导致金属环耐久度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595295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811009637.1
申请日:2018-08-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Abstract: 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及其金属环的制造方法,一面将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环的突起部的突出高度抑制成最小限度,一面提高对于断裂的耐久性。在多层的金属环中的至少一个金属环的内周面上形成内周突起部,并且在最外层的金属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突起部,因此可通过内周突起部及外周突起部来阻止从金属环的表面进行伸展的龟裂。而且,由于使不抵接在其他构件上的最外层的金属环的外周突起部的突出高度比抵接在其他构件上的内周突起部的突出高度小,因此即便突出高度大的内周突起部因与其他构件的抵接而磨耗,也可以使此内周突起部残存来阻止龟裂的伸展,不仅如此,还可减小不产生磨耗的外周突起部的突出高度来提高金属环的外周面的平坦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019474B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711052095.1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可抑制金属带的驱动力传递侧的弦部处的金属元件的纵摇。金属元件(23)的后表面包括:第1抵接部(C1),形成在耳部(26)的左右两端侧;第2抵接部(C2),形成于颈部(25);及第3抵接部(C3),形成于主体部(24)的锁定边缘(29)附近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第1抵接部(C1、第2抵接部(C2及第3抵接部(C3)可抵接于在后侧邻接的另一金属元件(23)的前表面,第2抵接部(C2)处的金属元件(23)的板厚小于第1抵接部(C1)处的金属元件(23)的板厚,且大于第3抵接部(C3)处的金属元件(23)的板厚。由此,在金属带(15)的驱动力传递侧的弦部,第1抵接部(C1)、第2抵接部(C2)及第3抵接部(C3)大致均等地抵接于邻接的金属元件(23)的前表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