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382166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372481.5
申请日:2011-11-2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07K1/26
Abstract: 本发明研发了一种高效、稳定从红麻叶片中分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方法,本发明结合红麻叶片的生物质化学特性,在传统的蛋白质双向电泳方法上,对红麻叶片蛋白质提取方法、IPG胶条pH范围选择、蛋白质上样方式、上样量、分离胶浓度及蛋白质点分析软件参数设定等方面加以改进和优化。运用本发明的方法能获得蛋白质点清晰、数目较多、分布均匀、背景清楚的红麻叶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凝胶图谱,且实验结果稳定,在24cm*16cm的凝胶上平均可检测到1300个蛋白质点,此发明为进一步开展红麻及其麻类的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工作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2349679A
公开(公告)日:2012-02-15
申请号:CN201110337140.4
申请日:2011-10-31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麻功能性饮料及其制作方法,主要成分包括可食用黄麻浓缩汁10%~90%,甜味物质2%~7%,柠檬酸0.15%~0.30%,油0.25%~1%,稳定剂0.05%~0.20%,加水至100%。该制备方法是以可食用黄麻嫩茎叶为原料,经清洗、热烫、冷却、打浆、过滤、调配、均质、罐装杀菌即得黄麻功能性新型饮料。生产出的黄麻功能性饮料,产品颜色呈浅黄绿色,具有黄麻叶特有的清香,口感润滑爽口清凉,内含大量维生素A、丰富钙、硒及17种氨基酸,是一种消暑保健的饮料。该制备方法工艺简便易行,生产成本低,有利于产业化生产,并产生较高的附加值。
-
公开(公告)号:CN104686319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510068475.9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刺基本营养型杂交红麻组合选育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自然(长日及短日)生态和人工选择压力,鉴定和筛选出生育特性为基本营养型、且茎杆无刺的红麻新种质(保持系和恢复系),通过三系配套及广泛测交,选育出无刺基本营养型杂交红麻新组合。本发明对提高红麻纤维质量、减轻麻农生产过程的肌肤之苦,以及解决我国红麻早花及低纬度国家和地区周年种植创高产的生产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4620978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67346.8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选育优质抗病光钝感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方法.该方法涉及到聚合优质、抗病与光钝感等优异性状至红麻品种中;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上述优质、抗病、光钝感品种为父本进行饱和回交,育成生育特性呈光钝感、优质、抗病、育性稳定,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该方法育成的红麻不育系可有效利用光钝感杂种优势,大幅将红麻种植区域扩大到国内外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周年种植,大大提高了我国红麻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原始创新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02487818B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110372472.6
申请日:2011-11-2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红麻子叶不定芽诱导率的方法,该方法以红麻种子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材料进行不定芽诱导、增殖,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0.1-3mg/LTDZ+0.01-1mg/LNAA+0.1-1mg/LAgNO3,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2mg/L6-BA+0.1mg/LIBA+100mg/LLH。该技术可以缩短红麻子叶诱导不定芽的时间,同时提高了不定芽的诱导率,为红麻的转基因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其遗传育种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533729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210005996.6
申请日:2012-01-11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5/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稳定地从成熟红麻叶片中提取DNA的方法。本发明结合红麻成熟叶片中含多糖、多酚的特性,在已有的红麻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上,对红麻叶片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运用本发明的方法能获得红麻基因组DNA条带清晰,无拖带,OD260/OD280为1.7-1.9,酶切完全,其质量、产量都高于改良SDS法,可用于扩增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此发明为进一步开展红麻及其麻类的基因组学及亚细胞基因组组学的研究奠定工作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2487818A
公开(公告)日:2012-06-13
申请号:CN201110372472.6
申请日:2011-11-2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红麻子叶不定芽诱导率的方法,该方法以红麻种子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材料进行不定芽诱导、增殖,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0.1-3mg/LTDZ+0.01-1mg/LNAA+0.1-1mg/LAgNO3,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2mg/L6-BA+0.1mg/LIBA+100mg/LLH。该技术可以缩短红麻子叶诱导不定芽的时间,同时提高了不定芽的诱导率,为红麻的转基因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其遗传育种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094191B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1711461746.2
申请日:2017-12-2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钝感耐盐碱抗病红麻品种的选育方法,属于红麻抗逆抗病育种技术领域,以红麻国审高产品种福红9921为轮回亲本,以光钝感红麻赞引1号、高抗炭疽病品种新安无刺、高抗根结线虫病品种ZHKX‑01、耐盐碱品种金航25为抗源抗逆亲本,采用同步回交和杂交聚合方法将4种主要的光周期不敏感基因、红麻抗病抗源基因、耐盐碱基因聚合导入到同一遗传背景的高产红麻品种中,育成同时具有光钝感特性、高抗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且耐盐碱,其它农艺和产量性状与原轮回亲本高度一致的多抗、抗逆、光钝感、高产红麻新品种,增加产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不受不同维度地区的光周期影响,适合于盐碱地区种植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5063233B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510607272.2
申请日:2015-09-23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黄麻的育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黄麻炭疽病抗性基因区段的SNP分子标记。其步骤为:通过黄麻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组DNA的提取,酶切,产物纯化测序、SNP筛查分析确定其基因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鉴定黄麻重组自交系群体炭疽病抗性性状;对该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根据QTL定位结果,发现QTL qAR.N10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0.13%,表现为主效QTL。其区段包含26个SNP分子标记,其核苷酸序列及变异位点如序列表SEQ ID NO.1‑26所示。本发明为黄麻炭疽病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可用于黄麻抗炭疽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公开(公告)号:CN105087748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510582649.3
申请日:2015-09-1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Q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麻炭疽病抗性鉴定的方法,属于植物抗病性鉴定技术领域,其包括菌株培养、伤口形成、菌丝接种、套袋保湿、病斑测量的步骤,具体为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黄麻炭疽菌菌株并培养纯化,然后在待测黄麻植株上用刀片将上部叶片于叶柄基部切下,形成伤口,再将培养好的黄麻炭疽菌菌株接种于伤口处,向接种后的部位喷水,用保鲜袋将其套住保湿2-3天后,脱袋继续侵染15天,最后通过测量病斑大小确定黄麻植株抗性的强弱。本方法具有操作过程简单、鉴定周期短、接种效率高等优点,在黄麻种质资源炭疽病抗性鉴定及筛选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