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架服役振动环境再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70040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210667195.X

    申请日:2022-06-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架服役振动环境再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车辆各部件质量参数、悬挂参数和定位参数,建立多刚体车辆动力学模型,将多刚体车辆动力学模型的轴箱与激振台连接,完成刚柔耦合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搭建;将实测的轴箱三向加速度输入刚柔耦合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激振台输入和输入加速度相关的初始力进行驱动,得到激振台的加速度;根据得到的激振台的加速度与实测的轴箱加速度的差值,将差值作为负反馈对激振台的驱动力进行调整,利用模态应力恢复法,得到转向架柔性体的随时间的变化的应力分布云图,通过应力分布云图和应力响应,识别出结构薄弱位置;对结构薄弱位置进行疲劳寿命校核,并进行结构优化。

    一种多轴减振器高频特性随机振动试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1902318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505463.3

    申请日:2024-1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轴减振器高频特性随机振动试验台,能够真实的模拟诸如轨道车辆转向架减振器等复杂使用条件下的减振器的振动状态,以便能够开发更准确的减振器动力学模型。包括:底座;振动台,放置于底座上并可相对该底座多向运动;第一振动器、第二振动器和第三振动器;门形框架,固定于底座上并具有分布在振动台两侧的立柱以及安装在这些立柱间且可升降调节的横梁;减振器下部安装及载荷检测机构,用于将被测减振器下端安装连接在振动台上并具有用于检测被测减振器下端载荷的第一载荷传感器;减振器上部安装及载荷检测机构,用于将被测减振器上端安装连接在横梁上并具有用于检测被测减振器上端载荷的第二载荷传感器;减振器形变检测机构。

    一种振动试验装置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46782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978093.X

    申请日:2022-0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振动试验装置,包括:垂直振动台侧工装、水平振动台侧工装,其中,被测机构第一连接装置可选择的通过至少两种第一连接方式中的任意一种第一连接方式与被测机构连接,被测机构第二连接装置可选择的通过至少两种第二连接方式中的任意一种第二连接方式与被测机构连接;并且,所述至少两种第一连接方式与所述至少两种第二连接方式是一一对应耦合的,从而使得所述被测机构通过不同的第一连接方式和与该不同的第一连接方式一一对应耦合的第二连接方式安装并处于不同的安装形态,一一对应耦合的第一连接方式与第二连接方式中至少一者采用活动连接。

    一种轨道车辆低噪声正向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62141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711105388.1

    申请日:2017-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低噪声正向设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轨道车辆的整车噪声设计目标;S2、根据整车噪声设计目标对轨道车辆各部件的声学指标进行分解;S3、根据分解的声学指标进行声学仿真;S4、对轨道车辆的各个部件进行声学试验,并通过对比声学仿真结果得到轨道车辆各个部件的优选参数;S5、根据轨道车辆各个部件的优选参数,进行整车噪声仿真分析;S6、根据整车噪声仿真分析结果,更新轨道车辆部件的声学指标,实现轨道车辆低噪声的正向设计。本发明实现噪声问题在轨道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可设计性、以及最终噪声结果的可预知性,避免了噪声问题的逆向处理,提高减振降噪效果,并且节约人力、物力。

    列车降噪车轮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43468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408549.9

    申请日:2015-07-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列车降噪车轮,包括辐板(1)、轮辋(2)和轮毂(3),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车轮的幅板(1)两侧均通过螺栓(6)固定一个圆环状的噪声屏蔽板(4),噪声屏蔽板(4)的外圈边缘与车轮的轮辋(2)接触,内圈边缘与车轮的轮毂(3)接触。该种车轮可抑制噪声产生,阻碍噪声传播,降噪效果好,易于安装,不改变车轮主体形状,推广实施容易。

    高速列车动力学参数匹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22060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914097.6

    申请日:2023-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高速列车动力学参数匹配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高速列车的初始等效锥度,将高速列车分为小锥度车辆和大锥度车辆;若为小锥度车辆,通过增大抗蛇行减振器阻尼系数和增大车间减振器阻尼系数,设定小锥度车辆的一系纵向定位刚度,使小锥度车辆的一次蛇行的共振速度和二次蛇行的共振速度均不小于设定常用速度,完成小锥度车辆动力学参数匹配;若为大锥度车辆,通过降低大锥度车辆的等效锥度,降低大锥度车辆在设定常用速度下的蛇行频率,设定抗蛇行减振器阻尼系数和车间减振器阻尼系数,并增大抗蛇行减振器卸荷力,使大锥度车辆的一次蛇行的共振速度和二次蛇行的共振速度在设定常用速度两侧,完成大锥度车辆动力学参数匹配。

    基于转向架振动疲劳的钢轨波磨维护限值定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07268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210349066.6

    申请日:2022-04-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转向架振动疲劳的钢轨波磨维护限值定义方法,包括采集轴箱振动加速度、钢轨波磨幅值,根据welch方法,计算转向架轴箱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同理,根据钢轨波磨幅值得到钢轨波磨幅值功率谱密度;以钢轨波磨幅值功率谱密度为输入,轴箱振动加速度功率谱密度为输出,得到轨道、车轮、轴箱组成的轮轨系统的系统传递函数;根据设定的轴箱加速度功率谱密度,通过系统传递函数得到钢轨波磨幅值的功率谱密度;根据钢轨波磨幅值的功率谱密度,得到波磨幅值,所述的波磨幅值为钢轨波磨的打磨限值。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所得到限值,考虑了不同波长的影响,更加具有针对性。

    一种干摩擦耗能型减振降噪扣件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87369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310089351.3

    申请日:2023-02-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摩擦耗能型减振降噪扣件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器下垫板、器下垫板上方设置的调高垫板以及调高垫板上方设置的铁垫板;所述器下垫板、调高垫板以及铁垫板通过锚固锁紧结构固定连接在轨枕上;铁垫板上方设置有多组压扭转换减振器,压扭转换减振器上设置有干摩擦耗能组件。本发明的干摩擦耗能组件通过颗粒、包袋和腔体之间的摩擦和碰撞等耗能行为消耗钢轨振动能量,提供了更高的高频阻尼损耗因子,从而在轮轨耦合共振频率处提供更大阻尼,减小钢轨振动及噪声对轨枕、道床及地面的传递。本发明基于压扭转换减振器在竖直运动的移动摩擦基础上添加了旋转运动的旋转摩擦,增加了摩擦行程,用于减振降噪。

    一种铁道车辆转向架疲劳载荷系数评价方法、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358012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1265056.0

    申请日:2022-10-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道车辆转向架疲劳载荷系数评价方法、一种计算机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目前难以对铁道车辆转向架构架主体垂向疲劳载荷的标准浮沉系数β和标准侧滚系数α的适用性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的技术问题。包括:获取铁道车辆转向架构架主体垂向疲劳载荷的实测随机浮沉系数时域数据和实测随机侧滚系数时域数据;对所述实测随机浮沉系数时域数据和所述实测随机侧滚系数时域数据进行低通滤波;通过雨流计数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实际浮沉系数分级载荷谱和实际侧滚系数分级载荷谱并通过等损伤原理计算得到基于标准载荷谱形状的实际浮沉等效载荷系数和实际侧滚等效载荷系数。

    一种转向架服役振动环境再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70040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667195.X

    申请日:2022-06-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架服役振动环境再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车辆各部件质量参数、悬挂参数和定位参数,建立多刚体车辆动力学模型,将多刚体车辆动力学模型的轴箱与激振台连接,完成刚柔耦合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搭建;将实测的轴箱三向加速度输入刚柔耦合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激振台输入和输入加速度相关的初始力进行驱动,得到激振台的加速度;根据得到的激振台的加速度与实测的轴箱加速度的差值,将差值作为负反馈对激振台的驱动力进行调整,利用模态应力恢复法,得到转向架柔性体的随时间的变化的应力分布云图,通过应力分布云图和应力响应,识别出结构薄弱位置;对结构薄弱位置进行疲劳寿命校核,并进行结构优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