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14844B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210503478.0
申请日:2022-05-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3/04 , G06N3/0985 , G06F16/21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曲线的元学习预测模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滑移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划分学习任务,建立数据库BondslipNet;针对目标任务,设计少量样本的粘结滑移测试,建立目标数据库TargetNet;建立元学习神经网络架构;在BondslipNet数据库上采用基于任务的训练模型,训练建立的Mahalanobis‑Meta‑learningNet(MMN)网络;在TargetNet上基于模型,采用基于样本的训练模型,完成训练过程与测试过程,最终输出目标任务的粘结滑移曲线。
-
公开(公告)号:CN114635581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210262012.6
申请日:2022-03-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建筑保护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三维七向混杂纤维筋的斗栱隐蔽式加固方法,所述斗栱隐蔽式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斗栱进行构件重要性进行分析,优选出斗栱重要构件;步骤二:利用三维七向混杂纤维筋对斗栱重要构件进行加工。本发明中三维七向混杂纤维筋是一种新型的纺织复合材料,具有多向纤维构成的空间精细网状结构,其整体性好、力学结构合理,具有高的层间强度和抗冲击损伤能力,可以显著提升斗栱的竖向和水平承载性能,从而增加斗栱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采用构件重要性分析和评级找到斗栱结构中重要的构件,从而进行定向加固,可提高加固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耗。
-
公开(公告)号:CN114611192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251614.1
申请日:2022-03-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斗栱的竖向计算模型简化方法,涉及斗栱分析计算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简化方法为采用有限元梁杆单元对斗栱计算模型进行简化,使得斗栱竖向受力模拟准确且计算快捷:建立斗栱的有限元精细模型;分析斗栱有限元精细模型在进深方向和面阔方向下的应力迹线,提取斗栱内部的传力路径和各构件的应力情况;根据各构件的应力情况和斗拱的真实构造情况将斗栱的各构件简化为梁单元构件或杆单元构件;对于简化为杆单元的构件,根据等刚度原则引进简化模型构件的面积折减系数。本发明的简化模型减少斗栱有限元模型的计算时间,提高中国传统木结构遗产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700334A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2111037650.X
申请日:2021-09-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CNN的倾斜碑石文物纠偏加固实时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设置临时保护支撑;S2、扫描点云并进行数据处理;S3、设置裂缝识别模块;S4、设置倾斜率识别模块;S5、设置沉降量识别模块;S6、设置应变识别模块;S7、预警评估;S8、安全纠偏。本发明通过实时扫描获取的精确点云数据,监测模块对纠偏加固过程中倾斜率的改变以及可能会产生的裂缝破坏、沉降破坏、应变破坏进行监测,避免了人工监测方式以及半人工半机械操作方式带来的误差与施工安全性问题,使纠偏准确度、监测效率、结构安全性得到提升。在不对碑石文物本体造成二次损伤的情况下,通过信息化监测方式,确保易损碑石文物纠偏加固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易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101731B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010047939.9
申请日:2020-01-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E04G2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古建筑木结构整体提升方法,首先编号拆解非承重构件,根据轴网搭设辅助施工及设备安放的满堂脚手架,脚手架下满铺钢板。在古建筑的梁与柱之间设置剪刀撑,梁柱交接处与柱础处通过对拉螺栓固定角钢进行榫卯节点的加固,剪刀撑与端部角钢、连接件之间通过措施进行固定。在脚手架高层横杆上安装智能电动葫芦,在智能电动葫芦上安装配套的柔性钢吊索。在各进深之间各绑一根钢梁,将柔性钢吊索与钢梁进行牢固绑扎。在柱础处角钢放置无线位移传感器;在榫卯节点附近放置无线应变传感器。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测得数据传输入集成控制台,控制各电动葫芦起吊速度实现完成结构整体提升。本发明施工过程采用数字化和信息化判断,更安全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8395552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05156.9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集成学习的古代砖石拱桥倾斜残损检测方法,首先,进行初始阶段古代砖石拱桥倾斜残损检测系统的点云数据识别模块的设置,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古代砖石拱桥及其周边环境的初始点云数据,建立该古代砖石拱桥的结构计算模型;而后,采用改变弹性模量法计算传统砖石拱桥的构件重要性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对初始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及数据分割,基于PointNet++对分割后的点云数据进行识别,训练并更新神经网络,得到该石拱桥构件点云的最优识别模型。然后,进行倾斜残损计算模块的设置,通过最优识别模型对拱桥结构构件的现状点云数据进行分割,通过向量回归训练以及Sklansky算法求取构件的倾斜角;而后,得到石拱桥结构构件的倾斜残损情况。本发明的残损检测方法采用了自动化、信息化的智能判断方式,通过集成学习的方法确保倾斜残损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7193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85892.5
申请日:2023-08-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耗能加固装置与方法,该装置包括:位于梁柱节点区域的梁上的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组件;安装在梁柱节点区域的柱上且与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组件相连接的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组件;以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组件和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组件的滑动摩擦阻尼器。本发明在在用形状记忆合金T形板保证了梁柱节点的刚性的同时,通过可滑动的滑动摩擦阻尼器实现耗能并限制梁柱之间的过大位移,从而起到抗连续倒塌的作用,并能实现变形后节点的自动复位,进而增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加固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85979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485043.4
申请日:2022-11-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N3/126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目标结构安全监测传感器布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建立初始无损的随机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采用短期振动测试获得结构的测试模态参数,求解模型修正的成本函数,获得正确的损伤有限元模型;基于参数识别、信息冗余度、损伤敏感性三个层面,结合蒙特卡洛法建立多目标优化的标量成本函数;引入“竞争组机制”与基于类梯度的“基因库”算子与重采样算子,构建元式遗传算法,实现更快速、准确的搜优过程。本发明公开的算法可以同时考虑多个不同的监测目标、搜优过程更快速、结果更具有鲁棒性与准确性,使得监测传感器布置得更加科学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13700334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11037650.X
申请日:2021-09-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CNN的倾斜碑石文物纠偏加固实时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设置临时保护支撑;S2、扫描点云并进行数据处理;S3、设置裂缝识别模块;S4、设置倾斜率识别模块;S5、设置沉降量识别模块;S6、设置应变识别模块;S7、预警评估;S8、安全纠偏。本发明通过实时扫描获取的精确点云数据,监测模块对纠偏加固过程中倾斜率的改变以及可能会产生的裂缝破坏、沉降破坏、应变破坏进行监测,避免了人工监测方式以及半人工半机械操作方式带来的误差与施工安全性问题,使纠偏准确度、监测效率、结构安全性得到提升。在不对碑石文物本体造成二次损伤的情况下,通过信息化监测方式,确保易损碑石文物纠偏加固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易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25005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290346.5
申请日:2020-04-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E04G2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古建筑清水面木梁端部墩接方法,具体步骤为:制备胶体:选用粘结材料;原木梁预处理;切除腐朽端;榫接新木梁选取;底部纵向开槽;拼接;嵌入纤维拉挤复合材料;表面处理。使得墩接后梁结构更稳固,限位榫能够防止搭接部位发生上下移位;梁底内嵌的纤维拉挤复合材料能够提升新旧梁协同工作效果,提高梁构件受拉区的承载能力;沉头螺栓的加固位置设置于凹槽两侧,限位粘结滑移使得墩接面拼接更为牢固。同时,纤维拉挤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具有高强、高延性的优点,内嵌加固的方式简单易行,符合绿色、环保和节能施工的要求,且不影响外观风貌,符合文物修缮原则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要求达到修旧如故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