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484673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859496.0
申请日:2019-09-1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21B13/14 , C01G23/0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还原-电炉深还原-硫酸法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的工艺。本发明先将低硅钒钛磁铁矿氧化球团进行预还原,所得预还原球团送入电炉中进行深还原得到含钒生铁和含钛炉渣,电炉冶炼过程添加含钙镁熔剂调渣使炉渣主要含钛物相为偏钛酸镁相,含钛炉渣采用硫酸法制取钛白粉以回收钛,含钒铁水采用转炉提钒,可实现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的综合利用。与高炉法相比,本发明提出的工艺可实现全钒钛矿冶炼,生产的钛渣品位高,钛资源可实现回收利用,同时减少了烧结、炼焦、高炉等污染严重工序,具有较大环保优势,可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0482601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860296.7
申请日:2019-09-1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1G23/0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金红石矿制取TiO2粉体的方法,属于矿物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用金红石矿制取TiO2粉体的方法,采用氟化法浸出金红石矿,钛元素与氟离子反应以含氟配离子形式进入溶液,其他杂质元素与氟离子形成氟化物沉淀,实现选择性浸出钛元素的目的。本发明所述用金红石矿制取TiO2粉体的方法,杂质元素最终以氧化物或无害的氟化物形式存在,可用作炼钢熔剂,实现无废渣排放的目的。本发明采用液氨作为除杂试剂和水解试剂,能调节pH值和铵离子含量的同时不引入多余水分,减少滤液量,确保含氟含铵试剂循环。
-
公开(公告)号:CN110482597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859480.X
申请日:2019-09-1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1G23/047 , C01G23/053 , C01B3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氟化法钛白的制备工艺,属于矿物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含钛炉渣中杂质元素种类多、含量大,杂质组分复杂等因素,利用钛元素含氟和铵配合物与杂质元素含氟和铵配合物溶解性能的差异,以[NH4+]-[F-]体系的氟化浸出剂选择性浸出含钛炉渣,使含钛炉渣中的钛元素溶解在浸出液中,全部的钙、镁、铝及大部分的铁、锰、钒、铬等杂质以沉淀物的形式残留在浸出渣中。本发明以含钛沉淀(NH4)2TiOF4为原料,首先将其在浓氨水中搅拌水解,主要目的是使(NH4)2TiOF4转变为不含铵离子和氟离子的TiO2前驱体,得到偏钛酸沉淀,向其中加入氧化锌作为晶型转化促进剂,并搅拌混匀,然后经过两段煅烧,有效的解决了脱铵、脱氟以及煅烧转型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097557A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810877601.9
申请日:2018-08-0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nventor: 陈凤 , 郭宇峰 , 姜涛 , 邱冠周 , 郑富强 , 王帅 , 杨凌志 , 刘旭东 , 王超 , 谢泽强 , 张林林 , 范晓慧 , 李光辉 , 杨永斌 , 黄柱成 , 张元波 , 李骞 , 陈许玲 , 甘敏 , 徐斌 , 景建发 , 杨泽世 , 王峰 , 谢鑫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硅锌矿资源中回收锌的方法,属于矿物加工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原矿进行破碎处理,得到预定细度的硅锌矿;(2)向硅锌矿中加入钠化剂,充分混匀后制粒,将混合料在氧化气氛下进行钠化焙烧,冷却后得到钠化焙烧产物;(3)将钠化焙烧产物破碎处理,通过水浸处理,得到锌浸出液。本发明采用矿相重构-水浸法提取锌,硅锌矿钠化焙烧使硅酸锌矿相转化为氧化锌,转化效果好,易于后续水浸提取,采用碳酸钠作为钠化剂,廉价易得,与火法碳化还原相比,不需添加焦炭为还原剂,能耗低,且反应速率快,锌浸出率可达90%以上;本发明锌提取效果好,浸出成本低,选择性好,与酸法浸出相比,不会产生硅胶,易于后续浸出过滤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15261608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210841467.3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承德燕北冶金材料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提钒尾渣球团强度强化还原脱碱的方法与系统,包括以下步骤:S1.将提钒尾渣、添加剂、粘结剂、水按一定比例配矿、混匀后造球,获得提钒尾渣球团;所述的添加剂为石灰石、消石灰、生石灰中的一种或几种;S2.将提钒尾渣球团置于温度可控的箱式储存炉中,再通入CO2进行碳酸化固结,得到固结后的提钒尾渣球团;S3.将固结后的提钒尾渣球团、固体还原剂送入回转窑中进行还原焙烧,碱金属和还原过程中产生的CO2进入到烟尘中,冷却后分离混合物料中的还原剂返回还原焙烧工序,获得的脱碱渣作为烧结‑高炉流程的炼铁原料。本发明工艺流程设计合理,设备操作简单,无废弃物产生,环境友好。
-
公开(公告)号:CN115305362B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210842263.1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承德燕北冶金材料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钒尾渣还原挥发脱除碱金属的方法,包括:S1.将提钒尾渣、还原剂、粘结剂、水按一定比例混匀,混匀物料进行制粒;S2.将制粒产物与还原剂混匀,然后置于还原气氛下进行还原焙烧,冷却后分离混合物料中的残留的还原剂和脱碱渣。本发明采用内配还原剂与外配还原剂结合的方式对提钒尾渣进行还原焙烧,细粒级的内配还原剂与提钒尾渣充分混匀和接触,显著改善了提钒尾渣在还原过程中的还原反应动力学条件,外配还原剂在还原过程中反应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提钒尾渣发生充分的间接还原反应,二者协同强化了提钒尾渣中赤铁矿和含碱金属固溶体的还原,含碱金属固溶体中还原挥发出的钠通过金属铁颗粒间的孔隙挥发脱除。
-
公开(公告)号:CN115216635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841471.X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承德燕北冶金材料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提钒尾渣钙化焙烧‑浸出脱除碱金属的方法,包括:S1.将提钒尾渣与添加剂混合后,进行湿式磨矿,得到混合物矿浆,所述添加剂为石灰石、消石灰、生石灰中的一种或多种;S2.将混合物矿浆进行磁选分离、过滤、干燥,获得磁性精矿、非磁性尾矿和滤液;S3.将非磁性尾矿、粘结剂和水充分混匀后进行制粒,得到制粒产物,然后将制粒产物依次进行干燥、氧化焙烧、冷却,获得焙烧产物;S4.将焙烧产物破碎磨矿,然后进行浸出,将浸出后的料浆进行固液分离,并洗涤滤渣,获得脱碱终渣和浸出液。本发明工艺流程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试剂可循环,脱碱终渣可作烧结原料返回炼铁流程,实现其余铁、钒、钛等资源的回收利用,无环境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9738443B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1910094136.6
申请日:2019-01-3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nventor: 杨凌志 , 郭宇峰 , 陈凤 , 李光辉 , 姜涛 , 郑富强 , 王峰 , 王帅 , 范晓慧 , 杨永斌 , 张元波 , 李骞 , 黄柱成 , 陈许玲 , 彭志伟 , 徐斌 , 饶明军 , 甘敏 , 易凌云 , 谢泽强 , 王超 , 杨泽世
IPC: G01N21/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烧结杯试验的红火层迁移速度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设置摄像机并使摄像机的视域覆盖烧结杯的玻璃条侧壁区域;测量摄像机的视域的实际高度;按照图像采集周期分次采集依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多张图像,并记录每张图像的时刻点;根据实际高度与多张图像的尺寸的比值确定图像中像素点的实际位置;循环扫描多张图像的每个像素点的色彩,判断像素点是否符合红火层颜色特征,得到多张图像的红火层上部位置和下沿位置与时刻点对应的时序数组;计算每个时刻点与上一个时刻点间的上沿迁移速度与下沿迁移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当前周期的红火层的迁移速度,得到红火层的迁移速度的时序数组。本发明方便快捷且测量结果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356729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45893.X
申请日:2021-07-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1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链篦机‑回转窑生产氧化球团粉末结圈特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回转窑窑衬耐火砖在加热炉中预先高温焙烧后取出冷却,将焙烧冷却后的耐火砖切割成具有某一平整表面的规则块状,保持表面平整,称取每块的质量m1;选取预热球团粉末与煤灰按比例充分混合后,称取混合物质量m2;将混合物放置于切割好的耐火砖表面,固定两者接触面积S;将耐火砖与砖上混合物放入加热炉中,保持一定加热温度及时间后取出冷却;对冷却后的耐火砖及砖上混合物进行辊压处理后,将耐火砖倒置,让粘附的混合物自然脱落后,称取耐火砖及残留粘附物的质量m3。根据公式计算结圈指数K=(m3‑m1)/m2×100%以及粘附指数P=(m3‑m1)/S可评价氧化球团回转窑结圈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446134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2011143172.6
申请日:2020-10-2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6F30/20 , C21C5/52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弧炉炼钢过程中炉体区分区域的热损失计算方法,将电弧炉炉体区划分为上炉壳部分、下炉壳部分、炉底部分和炉盖部分,分别计算上炉壳部分热损失Q1、下炉壳部分热损失Q2、炉底部分热损失Q3、炉盖部分热损失Q4和炉体区辐射传热热损失Q5,然后计算总的热损失Q。本发明基于对电弧炉本体的划分,同时根据电弧炉炉体区不同部分区域温度特性、几何参数和相对位置,分别计算各区域的热损失,可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并且最终计算式中的参数都是可以直接测量获取的,减少了繁琐的测量步骤。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