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949632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876219.6
申请日:2018-08-02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具有广谱抗病促生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YH‑20及其应用,该菌株分类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YH‑20,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8361,保藏地址为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日期为2018年06月11日。本发明的解淀粉芽孢杆菌YH‑20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且对植物本身没有危害,可以明显的促进植物的生长。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YH‑20可以代替部分农药及化肥的施用。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护林业树木的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7950497A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810027645.2
申请日:2018-01-11
IPC: A01M1/00 , A01M1/20 , A01K67/03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M1/00 , A01K67/033 , A01M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樟齿喙象成虫环柱形收集桶及其收集方法,包括环柱形桶体,在所述的环柱形桶体的侧面上设有开口,所述的开口用小扣活动扣接;所述的环柱形桶体的上、下面均用盖过桶体边缘的中空盖体密封,在中空盖体的孔口设有可伸缩的弹性拉绳;在中空盖体上设有开口,采用拉链连接开口;在环柱形桶体的侧面上设有害虫收集杯;其中,环柱形桶体的侧面上的开口位置与中空盖体上的开口位置相统一。该环柱形收集桶,具有害虫成虫标本易收集、保证害虫成虫标本活性且防止逃逸等特点,使用起来极其简便,非常适用于香樟蛀干害虫香樟齿喙象成虫的收集。
-
公开(公告)号:CN101983580A
公开(公告)日:2011-03-09
申请号:CN201010518092.4
申请日:2010-10-25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人工饲养松墨天牛的饲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饲料包括以下组分:90~110g松树木屑、18~22g蔗糖、10~15g酵母粉、35~45g琼脂、1.8~2.1g安息香酸钠、0.9~1.2g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mL1NH2SO4、15~25g麦胚粉、1.2~1.5g胆固醇、3~4.5g抗坏血酸、18~21g酪蛋白、0.7~1.1g氯化胆碱和750~850mL水。本发明的用于人工饲养松墨天牛的饲料,原料来源广,制作方便,成本低廉,该制备方法简单,步骤少,可操作性强。饲料饲育的幼虫发育时间短,卵发育至蛹羽化的发育历期约为100d,与林间自然环境下的发育时间相比明显缩短,有利于大规模饲养天牛幼虫,可以实现人工控温下的续代饲养,保证不同虫态、不同虫龄以及活性稳定的实验种群的供应。
-
公开(公告)号:CN113563445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110755249.3
申请日:2021-07-02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K14/435 , C12N15/70 , C12N15/12 , C12N1/21 , A01N63/50 , A01N27/00 , A01N31/06 , A01N31/02 , A01P19/00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樟齿喙象成虫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7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属于分子生化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香樟齿喙象成虫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7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和基因可用于反向验证寄主植物香樟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活性组分鉴定;也为解析香樟齿喙象为害香樟的嗅觉分子机制奠定分子基础;同时也为开发以害虫嗅觉关键基因为靶点的害虫防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本发明还通过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筛选获得与香樟齿喙象成虫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7结合力强的几种挥发性物质,可用于制备引诱剂以监测防治香樟齿喙象。
-
公开(公告)号:CN113549138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0830221.1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香樟齿喙象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11、编码基因、引诱剂及其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香樟齿喙象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11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其编码基因如SEQIDNO.2所示。PtsuOBP11对香樟齿喙象寄主植物香樟中罗勒烯与芳樟醇具有较强结合能力,对右旋龙脑以及樟脑具有较弱结合能力。所述蛋白和基因可用于反向验证香樟挥发性化合物的关键组分,为解析香樟齿喙象的嗅觉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开发以害虫嗅觉关键基因为靶点的害虫防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本发明筛选出的能与所述蛋白特异性结合的香樟挥发性化合物制备引诱剂,为监测和防控香樟齿喙象提供了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3563449B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110831507.1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源于香樟齿喙象成虫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24及监测防治香樟齿喙象引诱剂和应用,属于分子生化技术领域。源于香樟齿喙象成虫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24为SEQIDNO:1,其编码基因为SEQIDNO:2。PtsuOBP24对香樟齿喙象寄主植物香樟中樟脑、罗勒烯、桉叶油素、α水芹烯和β石竹烯等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所述蛋白和基因可用于反向验证寄主植物香樟挥发性化合物的关键组分鉴定,为解析香樟齿喙象的嗅觉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为开发以害虫嗅觉关键基因为靶点的害虫防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本发明筛选的能与所述蛋白特异性结合的香樟挥发性化合物制备引诱剂,为监测防治香樟齿喙象提供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3563448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110830248.0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香樟挥发性化合物和虫体信息素结合的蛋白PtsuOBP39、引诱剂及其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气味结合蛋白为PtsuOBP39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其编码基因如SEQIDNO:2所示。所述蛋白和基因可用于反向验证害虫香樟齿喙象引诱剂的关键组分的筛选,为解析香樟齿喙象的嗅觉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开发以害虫嗅觉关键基因为靶点的害虫防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本发明筛选的能够与所述蛋白特异性结合的1α,3α,4α,6α)‑4,7,7‑三甲基双环[4.1.0]庚烷‑3‑醇及香樟挥发性化合物可制备引诱剂,为监测和防控香樟齿喙象提供了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3563448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30248.0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香樟挥发性化合物和虫体信息素结合的蛋白PtsuOBP39、引诱剂及其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气味结合蛋白为PtsuOBP39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其编码基因如SEQIDNO:2所示。所述蛋白和基因可用于反向验证害虫香樟齿喙象引诱剂的关键组分的筛选,为解析香樟齿喙象的嗅觉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开发以害虫嗅觉关键基因为靶点的害虫防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本发明筛选的能够与所述蛋白特异性结合的1α,3α,4α,6α)‑4,7,7‑三甲基双环[4.1.0]庚烷‑3‑醇及香樟挥发性化合物可制备引诱剂,为监测和防控香樟齿喙象提供了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04630371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510078255.4
申请日:2015-02-1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榆树枯萎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以待测样品DNA为模板,以通用引物ITS1-F/ITS4-B进行巢式PCR的第一轮反应,以第一轮反应产物为模板,以引物OpF和引物OpR为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的第二轮反应,反应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电泳图中出现304bp条带即为检测出榆树枯萎病菌,否则未检出;其中,引物OpF序列为:5'-GCCCGCCACTGGTTTTGA-3';引物OpR序列为:5'-CCGCCCGAACCTTTTCCA-3'。该方法为榆树枯萎病菌的检测和评估提供一种准确、快速的途径,引物OpF和引物OpR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本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能够达到常规PCR的10倍。
-
公开(公告)号:CN207897758U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820046074.2
申请日:2018-01-11
IPC: A01M1/00 , A01M1/20 , A01K67/03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香樟齿喙象成虫收集桶,包括环柱形桶体,在所述的环柱形桶体的侧面上设有开口,所述的开口用小扣活动扣接;所述的环柱形桶体的上、下面均用盖过桶体边缘的中空盖体密封,在中空盖体的孔口设有可伸缩的弹性拉绳;在中空盖体上设有开口,采用拉链连接开口;在环柱形桶体的侧面上设有害虫收集杯;其中,环柱形桶体的侧面上的开口位置与中空盖体上的开口位置相统一。该环柱形收集桶,具有害虫成虫标本易收集、保证害虫成虫标本活性且防止逃逸等特点,使用起来极其简便,非常适用于香樟蛀干害虫香樟齿喙象成虫的收集。(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