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067030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0238761.0
申请日:2021-03-04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8 , H01M10/052 , C08F8/44 , C08F8/36 , C08F214/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磺酸锂复合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及制备方法,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与氯磺酸反应,产物洗涤得到磺化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浸泡在氢氧化锂水溶液中,再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得到SPVDF‑HFPLi,再将PVDF‑HFP与所得SPVDF‑HFPLi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一起溶于有机溶剂中,将混合溶液浇筑在模具上,真空干燥得到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磺酸锂复合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室温下固态电解质电导率高达5.7×10‑5S/cm‑1。0.2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2.66%。
-
公开(公告)号:CN109994723B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1910268497.8
申请日:2019-04-04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60 , H01M4/38 , H01M4/4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本一种SiOx‑G/PAA‑PANi/Cu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a)将SiO进行球磨处理;(b)将石墨进行热处理;(c)将处理后的SiO和石墨进行混合,在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球磨得SiOx‑G复合物;(d)将聚丙烯酸溶于碱溶液,随后加入所述SiOx‑G复合物,超声、搅拌得第一混合溶液;(e)向所述第一混合溶液中加入苯胺单体和交联剂,于冰浴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随后加入一水合乙酸铜溶液进行混合,经老化、渗析、干燥即可。选择铜离子进行掺杂,与聚丙烯酸、聚苯胺产生协同效果,提高导电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形成稳定的SEI膜,这样制得的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349909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231996.9
申请日:2020-11-06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4/62 , H01M4/50 , H01M10/054 , C01G45/02 , C01B32/1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锌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锌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包括α‑MnO2/rGO复合材料,以及α‑MnO2/rGO复合材料表面包裹的凝胶层;凝胶层为导电聚吡咯凝胶层;导电聚吡咯与α‑MnO2/rGO复合材料的质量比为0.1‑1:1。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锌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锌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作为离子电池的正极,可以有效抑制Mn的溶解,提高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816590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710033842.0
申请日:2017-01-17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5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极材料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将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加入溶解有表面活性剂的乙醇中,配置成混合溶液;将有机硅水解在上述混合溶液,经水热反应后得到SiO2/GO纳米复合物;将上述纳米复合物焙烧后与镁粉均匀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镁热还原;将还原后的粉末酸洗,经清洗和烘干后得到MR‑Si/G纳米复合材料。本方法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完成二氧化硅的还原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1525186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2010272852.1
申请日:2020-04-09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8 , H01M10/052 , H01M10/42 , C08F8/44 , C08F8/36 , C08F16/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电解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两性离子液体修饰聚乙烯醇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采用特定的结构设计并使得锂离子置换到基膜上,克服了传统基膜难成型的问题,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尤其是两性离子由阴阳离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整个分子呈电中性,在施加电场时,电子不会发生迁移。
-
公开(公告)号:CN104876271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510250112.7
申请日:2015-05-15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C01G45/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硫化锰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团簇花朵γ-MnS微晶的制备方法。将生化试剂L-半胱氨酸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并加入氯化锰溶液,搅拌均匀后转移到水热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产物经过真空抽滤收集,然后洗涤、干燥,得到最终产物团簇花朵状γ-MnS微晶。反应周期短,能耗低,反应在液相中一步完成,不需要后期处理,制得的γ-MnS微晶具有规则的团簇花朵状,大小较为均一。
-
公开(公告)号:CN105514372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510908232.1
申请日:2015-12-10
IPC: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87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4 , H01M4/485 , H01M4/58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制备钛酸锌锂/碳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的方法。首先将乙酸锂、乙酸锌、碳源溶于无水乙醇,再加入纳米二氧化钛,分散均匀制得悬浮液;将悬浮液在油浴中蒸干后,真空干燥,并且在保护气体气氛中热处理充分,得到目标产物钛酸锌锂/碳复合负极材料。本发明制备钛酸锌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工艺简单、安全、成本低廉,所得钛酸锌锂/碳复合负极材料粒径为纳米尺寸,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良好的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428610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673342.4
申请日:2015-10-16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583 , H01M4/136 ,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1397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133 , H01M4/136 , H01M4/1393 , H01M4/1397 , H01M4/58 , H01M4/583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 H01M2220/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先制备硅基前驱体和氧化石墨的混合物;再将混合物先进行热交联然后再进行热还原,得到SiOC/石墨烯复合物。本方法制备的复合物具有插层式结构和纳米尺度,能有效减少SiOC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同时多孔的石墨烯片层提供高效且丰富的锂离子传输通路缩短扩散路径,使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091952B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410357301.X
申请日:2014-07-24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1)制备碳前躯体包覆的SiO2颗粒;(2)制备碳前躯体包覆SiO2/氧化石墨复合物,将复合物在500~700℃,氮气气氛中热处理制备得到碳包覆SiO2/石墨烯复合物。本方法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环境友好,所制备的碳包覆SiO2/石墨烯复合物具有纳米尺度,高分散性,能有效减少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同时材料颗粒表面的碳包覆层和石墨烯层能有效提高电子的传输效率,是一种具有新型的、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5244483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591600.4
申请日:2015-09-16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05 , H01M4/62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505 , H01M4/6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锂离子电池用改性锰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二价锰盐、氨水为原料,与PVP、石墨烯材料进行复合,改善了一般四氧化三锰/石墨烯材料的粒度均匀性和分散均匀性差的问题,颗粒平均直径在20-40nm。再与聚合物进行复合,聚合物对原先制备的四氧化三锰/石墨烯材料进行表面包覆,得到聚合物/四氧化三锰/石墨烯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的四氧化三锰/石墨烯材料具有出色的电化学循环及倍率性能,契合了对新型锂离子电池的需求;而制备所得的聚合物/四氧化三锰/石墨烯复合材料在首次充放电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较为出色的充放电比容量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