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58931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0421754.9
申请日:2022-04-2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12P7/6409 , C12P7/6463 , C12N1/12 , C12R1/8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小黄丝藻油脂和棕榈油酸产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由藻种室获得藻种后,转接于装有液体培养基的500mL的培养瓶中,静置培养4~5天,光照为30~40μmol photons m‑2s‑1,然后,将该藻种继续转接至装有上述液体培养基的1000mL的培养瓶中静置培养5~7天;步骤2、将步骤1中的藻株接入光柱状玻璃生物反应器中,光强70~100μmol photons m‑2s‑1,通入含有1%CO2的压缩空气,鼓气培养5~7天;步骤3、将步骤2中获得的藻种通过新鲜的液体培养基洗涤后,按照0.5g/L的初始接种密度转接至800mL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本发明通过绿光培养24小时后转入红光培养来提高小黄丝藻的生物质浓度及油脂和棕榈油酸含量,从而提高其油脂和棕榈油酸产量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5478019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255353.7
申请日:2022-10-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于生产角鲨烯的产烃布朗葡萄藻SC‑1的培养方法,通过本发明所获得的布朗葡萄藻SC‑1其产烃量及角鲨烯含量最高分别可以达到细胞干重的22.13%和1.8%;其次,相比于工程菌及酵母,布朗葡萄藻藻株SC‑1无需生物工程手段改良,培养简单高效,原料成本低,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958931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421754.9
申请日:2022-04-2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12P7/6409 , C12P7/6463 , C12N1/12 , C12R1/8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黄丝藻油脂和棕榈油酸产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由藻种室获得藻种后,转接于装有液体培养基的500mL的培养瓶中,静置培养4~5天,光照为30~40μmol photons m‑2s‑1,然后,将该藻种继续转接至装有上述液体培养基的1000mL的培养瓶中静置培养5~7天;步骤2、将步骤1中的藻株接入光柱状玻璃生物反应器中,光强70~100μmol photons m‑2s‑1,通入含有1%CO2的压缩空气,鼓气培养5~7天;步骤3、将步骤2中获得的藻种通过新鲜的液体培养基洗涤后,按照0.5g/L的初始接种密度转接至800mL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本发明通过绿光培养24小时后转入红光培养来提高小黄丝藻的生物质浓度及油脂和棕榈油酸含量,从而提高其油脂和棕榈油酸产量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9112168A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10970871.4
申请日:2018-08-24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黄丝藻综合炼制生物产品、生物柴油和生物材料的方法。本发明首次提出利用丝状微藻-黄丝藻的同一种生物质原料联合生产棕榈油酸、金藻昆布糖、生物柴油和纳米纤维素。微藻生物质资源的全方位利用使得微藻产业中生物产品、生物能源和生物纳米材料更好的耦合,有效地增加经济效应。本发明首次建立一条高效的、合理的黄丝藻生物质资源的生物炼制技术路线,即先用稀酸处理微藻生物质,提取胞内多糖,且使得细胞壁结构疏松,更有利于下一步的油脂抽提,而最后的剩余藻渣也被充分利用起来。该技术路线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微藻生物质的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补偿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6434354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1109098.X
申请日:2016-12-06
Applicant: 暨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能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低聚物絮凝微藻的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向培养有微藻的培养液中加入低聚物,搅拌使微藻絮凝沉降,静置分层后,分离上层清液,得到絮凝后的培养液和微藻;所述的低聚物指氨基硅烷偶联剂醇溶液水解得到的混合低聚物。本发明方法通过往微藻培养液中加入低聚物,通过低聚物中的质子化氨基与微藻细胞表面由于羟基或硫酸根等集团而带的负电荷发生作用,达到消除细胞间表面斥力的效果,打破微藻在培养液中的平衡状态,同时,由于低聚物的空间位阻作用,使微藻细胞相互桥接而发生团聚沉降,从而达到絮凝采收的效果,采收效率可达90%以上,可广泛应用于分离采收微藻中。
-
公开(公告)号:CN102304462B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110253992.5
申请日:2011-08-2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微藻规模化培养的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包括主体跑道池、藻液喷淋单元、搅拌系统及藻液循环系统,其中:所述搅拌系统包括电机和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置于所述主体跑道池内,使藻液在所述主体跑道池内流动;所述藻液喷淋单元通过金属支撑架固定在所述主体跑道池内,所述藻液喷淋单元包括喷淋器和透明幕墙,所述喷淋器分散流下的藻液,所述透明幕墙防止藻液喷溅并阻止藻液与外界环境接触;所述藻液循环系统连通所述主体跑道池和所述藻液喷淋单元,并驱动藻液在所述主体跑道池和所述藻液喷淋单元之间循环。本发明提供的新型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方案,可用以实现微藻的低成本高密度培养。
-
公开(公告)号:CN102154093B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110006738.5
申请日:2011-01-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12M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包括多个串联且相互连通的独立反应器单元,且相邻反应器单元之间通过一拉筋组件连接;所述反应器单元由透明前板、后板、侧板及底板粘合而成,形成一生物反应空间;所述拉筋组件包括一拉筋前撑板、一拉筋后撑板及一内置拉筋,该内置拉筋的一端与所述拉筋前撑板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拉筋后撑板固定;相邻反应器单元的前板部分粘合于所述拉筋前撑板的同一侧面,后板部分粘合于所述拉筋后撑板的同一侧面,侧板分别粘合于所述内置拉筋的一个侧面。内置式拉筋组件可将每一反应器单元的前、后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反应器的承载能力,适于进行工业级别培养。
-
公开(公告)号:CN102618445A
公开(公告)日:2012-08-01
申请号:CN201210109771.5
申请日:2012-04-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类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acf.polyphem)生产微藻油脂的方法及其培养方法,类波氏真眼点藻在氮缺乏时会促进微藻生物量和总脂的积累,因此,一步法培养类波氏真眼点藻生产微藻油脂的方法为:选用尿素或硝酸盐为氮源,氮元素浓度为2-6mM,控制培养光强为100-600μE/m2s,培养周期8-12天,可以实现类波氏真眼点藻油脂的高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利用类波氏真眼点藻生产微藻油脂的方法及其培养方法,其生产工艺简单,可以大幅提高类波氏真眼点藻的油脂产量。
-
公开(公告)号:CN102329720A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1110251208.7
申请日:2011-08-2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二氧化碳高效固定的光生物反应器,包括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金属支撑架、藻液喷淋单元、藻液循环系统及工业废气前处理单元,其中:所述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接入所述工业废气前处理单元;所述金属支撑架安装在所述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上表面,用以支撑和固定所述藻液喷淋单元;所述藻液循环系统包括连通所述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和所述藻液喷淋单元的外循环管及驱动藻液循环的动力系统;所述藻液喷淋单元包括用以分散流下藻液的喷淋器和用以防止藻液喷溅并阻止藻液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透明幕墙。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喷淋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方案,可用以实现微藻的高密度培养和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碳的高效吸收。
-
公开(公告)号:CN102154093A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1110006738.5
申请日:2011-01-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12M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包括多个串联且相互连通的独立反应器单元,且相邻反应器单元之间通过一拉筋组件连接;所述反应器单元由透明前板、后板、侧板及底板粘合而成,形成一生物反应空间;所述拉筋组件包括一拉筋前撑板、一拉筋后撑板及一内置拉筋,该内置拉筋的一端与所述拉筋前撑板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拉筋后撑板固定;相邻反应器单元的前板部分粘合于所述拉筋前撑板的同一侧面,后板部分粘合于所述拉筋后撑板的同一侧面,侧板分别粘合于所述内置拉筋的一个侧面。内置式拉筋组件可将每一反应器单元的前、后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反应器的承载能力,适于进行工业级别培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