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控制单元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73239B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310098913.7

    申请日:2013-03-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Y02T10/92 Y02T90/1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充电电流的检测精度提高的动力控制单元。动力控制单元(30)具有将多个电池模块并联连接而成的电池(18)、电力转换模块(40)、充电器(84)及所述快速充电用设备(60)、对上述部件进行连接的连接线,连接线具有第一分支点和第二分支点,该第一分支点从电池(18)向电力转换模块(40)侧和充电器(84)及快速充电用设备(60)侧分支,该第二分支点从第一分支点向充电器(84)侧和快速充电用设备(60)侧分支,第一分支点和第二分支点离开规定的距离,且在第一分支点与第二分支点之间的连接线上设有电流传感器(164)。

    动力控制单元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73241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310098952.7

    申请日:2013-03-26

    Abstract: 一种在将抑制噪声的噪声除去装置设在动力控制单元内时也可实现小型化的动力控制单元。动力控制单元(30)具备一体形成有电容器收容部(124a)和铁芯收容部(124b)的壳体,电容器收容部(124a)对缓冲电容器模块(100)进行收容,铁芯收容部(124b)以使长度方向与缓冲电容器模块(10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对共用铁芯(102)进行收容,电容器收容部(124a)在长度方向的面中与电力转换模块(40)对置的面上设有用于供缓冲电容器模块(100)插入的第一开口部(130),铁芯收容部(124b)在上表面设有用于供共用铁芯(102)插入的第二开口部(134),从第一开口部(130)及第二开口部(134)投入树脂构件(132、136)而将缓冲电容器模块(100)及共用铁芯(102)固定。

    电动汽车
    2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98636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280004341.5

    申请日:2012-11-02

    Abstract: 一种电动汽车,其动力控制单元具备:散热装置,其固定有电气元件,并且与所述电气元件之间进行换热;壳体,其安装于所述散热装置的、固定所述电气元件的面,覆盖所述电气元件,在所述散热装置的前端面,借助托架安装有用于贮存循环液体的储存罐,在所述储存罐的前方,沿车宽方向设有用于保持散热器的隔板框架,所述储存罐配置于前面看与所述隔板框架重叠的位置,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前表面在前面看与所述储存罐及所述隔板框架重叠的位置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

    动力控制单元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73240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310098938.7

    申请日:2013-0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将用于抑制噪声的噪声除去装置设置在动力控制单元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动力控制单元。动力控制单元(30)具备设置在电力转换模块(40)的直流连接端子部(120a、120b)侧的缓冲电容器模块(100)、隔着缓冲电容器模块(100)而设置在电力转换模块(40)的直流连接端子部(120a、120b)侧的共用铁芯(102),共用铁芯(10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缓冲电容器模块(10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短,缓冲电容器模块(100)及共用铁芯(102)以长度方向互相平行的方式设置,并且以缓冲电容器模块(100)和共用铁芯(10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对齐的方式配置,直流连接端子部(120a、120b)设置在共用铁芯(10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

    动力控制单元的保护构造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31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37793.4

    申请日:2012-11-06

    Abstract: 提供一种实现低成本化及轻量化,且可以保护动力控制单元的动力控制单元的保护构造。为此,保护托架(91)和前支承框架(34)的安装部位(94)相对于PCU(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左侧偏置设置,进而安装部位(94)设置于左侧车架(16b)和脚部(41)的固定点即车身侧固定部位(95)与前支承框架(34)和PCU(5)的固定点即安装片(84)之间。

    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26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41613.X

    申请日:2012-11-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将电装单元和驱动电动机沿上下方向接近配置的状态下,能够抑制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的电动机室内部件与电装单元的干涉的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在一对侧框架(5)的根部侧架设副车架(6),在比弯曲部分(5a)靠前方区域架设前梁(7)。驱动电动机(3)的前部侧支承于前梁(7),后部侧支承于副车架(6)。电装单元(11)经由单元框架(12)而支承于侧框架(5)。电装单元(11)设置在前梁(7)和驱动电动机(3)的上方侧。在前梁(7)的上表面设置水加热器(14)。在电装单元(11)的单元壳体(10)的底面中的水加热器(14)的上方位置以切除前缘侧的方式设置凹部(23)。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