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悬架装置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492631B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110267849.5

    申请日:2021-03-12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路面状态的检测结果包含错误也能够将车辆的乘坐感受维持为舒适的电动悬架装置。电动悬架装置具备设于车辆的车身与车轮之间且产生用于使车身的振动衰减的负荷的电磁致动器,具备:摄像头,其检测涉及到车辆的前方路面的预览图像信息;3D陀螺仪传感器,其检测车辆的簧上速度;目标负荷运算部,其基于预览图像信息及簧上速度对目标负荷进行运算;和负荷控制部,其使用作为该运算结果的目标负荷进行电磁致动器的负荷控制。目标负荷运算部即使在基于预览图像信息得到的检测结果为前方路面没有凹凸的情况下,在基于簧上速度得到的检测结果为前方路面存在凹凸时,基于簧上速度进行目标负荷的运算。

    电动悬架装置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400882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0257747.5

    申请日:2021-03-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恰当抑制车辆的举动变化的电动悬架装置。电动悬架装置(11)具备设于车辆(10)的车身与车轮之间、并产生用于使车身的振动衰减的衰减力的电磁致动器(13),还具备:信息获取部(41),其获取车辆的簧上速度(SV)及簧上加速度(SA)的信息;弹起目标值运算部(47),其基于簧上速度运算车辆的弹起姿势控制用的弹起目标值;和驱动控制部(45),其使用基于弹起目标值而获得的控制目标载荷来进行电磁致动器的驱动控制。弹起目标值运算部具有将弹起目标值相对于簧上速度建立关联的弹起目标载荷图(52)。弹起目标值运算部基于簧上速度及簧上加速度的信息来调整弹起目标载荷图中设定的无反应区(77)的宽度。

    电动悬架装置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400882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257747.5

    申请日:2021-03-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恰当抑制车辆的举动变化的电动悬架装置。电动悬架装置(11)具备设于车辆(10)的车身与车轮之间、并产生用于使车身的振动衰减的衰减力的电磁致动器(13),还具备:信息获取部(41),其获取车辆的簧上速度(SV)及簧上加速度(SA)的信息;弹起目标值运算部(47),其基于簧上速度运算车辆的弹起姿势控制用的弹起目标值;和驱动控制部(45),其使用基于弹起目标值而获得的控制目标载荷来进行电磁致动器的驱动控制。弹起目标值运算部具有将弹起目标值相对于簧上速度建立关联的弹起目标载荷图(52)。弹起目标值运算部基于簧上速度及簧上加速度的信息来调整弹起目标载荷图中设定的无反应区(77)的宽度。

    电动悬架装置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400881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256549.7

    申请日:2021-03-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恰当抑制车辆的举动变化的电动悬架装置。电动悬架装置(11)具备设于车辆(10)的车身与车轮之间、并产生用于使车身的振动衰减的衰减力的电磁致动器(13),并具备:信息获取部(41),其获取车辆的簧上速度(SV)、俯仰率(PV)、侧倾率(RV)的信息;弹起目标值运算部(47),其基于簧上速度运算车辆的弹起姿势控制用的弹起目标值;俯仰目标值运算部(48),其基于俯仰率运算车辆的俯仰姿势控制用的俯仰目标值;侧倾目标值运算部(49),其基于侧倾率运算车辆的侧倾姿势控制用的侧倾目标值;和驱动控制部(45),其使用基于弹起目标值、俯仰目标值及侧倾目标值的合计值而得到的控制目标载荷来进行电磁致动器的驱动控制。

    列板结构
    2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198406U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20627122.3

    申请日:2022-03-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列板结构,可在不阻碍车辆行驶时的风的情况下防止列板结构因车辆行驶时的风而变形。所述列板结构包括:列板本体,包括直线部、弯曲部及中间部,其中所述直线部配置于车轮的前方且面对车辆行驶时的风,所述弯曲部从所述直线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往后方弯曲,所述中间部连接于所述直线部与所述弯曲部之间;以及竖直肋,设置于所述列板本体的后表面,其中所述竖直肋在所述中间部的设置面积小于所述竖直肋在所述直线部的设置面积,所述竖直肋在所述弯曲部的设置面积小于所述竖直肋在所述中间部的设置面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