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993909A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申请号:CN201010567097.6
申请日:2010-12-0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451
Abstract: 一种用于城市剩余污泥中沙门氏菌的定量检测方法,属于生物技术中城市剩余污泥的病原菌检测技术领域。检测步骤如下:①污泥样品的梯度稀释以及前增菌培养;②选择性增菌培养;③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别;④用MPN计数软件计算得出结果。本发明结合了MPN方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既实现了城市剩余污泥中沙门氏菌检测的需要,又由于选择性效果明显,避免了污泥中大量杂菌的干扰,有利于沙门氏菌的快速定量。本发明为制定和改进城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以及应用标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1168752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710134828.6
申请日:2007-10-2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P7/40
Abstract: 一种采用分批补料方式提高将废弃生物质转化为乙酸产量的方法,属于废物资源化领域。本发明是在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中,产氢产酸相的投料方式设定为分批补料方式,降低产氢产酸相有机负荷冲击,降低产氢速度峰值,均化整个发酵过程中的产氢速度,产氢产酸相产生的氢气和二氧化碳进入同型产乙酸相进行同型乙酸化作用转化为乙酸;产氢产酸相和同型产乙酸相最高乙酸浓度可分别达到32g/L和14g/L,分别比耦合系统分批发酵最高乙酸浓度提高约1.9倍和1.4倍。本发明可以解决废弃生物质中易降解物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可回收高附加值产品乙酸;由分批发酵向分批补料发酵方式的转变,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168752A
公开(公告)日:2008-04-30
申请号:CN200710134828.6
申请日:2007-10-2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P7/40
Abstract: 一种采用分批补料方式提高将废弃生物质转化为乙酸产量的方法,属于废物资源化领域。本发明是在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中,产氢产酸相的投料方式设定为分批补料方式,降低产氢产酸相有机负荷冲击,降低产氢速度峰值,均化整个发酵过程中的产氢速度,产氢产酸相产生的氢气和二氧化碳进入同型产乙酸相进行同型乙酸化作用转化为乙酸;产氢产酸相和同型产乙酸相最高乙酸浓度可分别达到32g/L和14g/L,分别比耦合系统分批发酵最高乙酸浓度提高约1.9倍和1.4倍。本发明可以解决废弃生物质中易降解物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可回收高附加值产品乙酸;由分批发酵向分批补料发酵方式的转变,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318583C
公开(公告)日:2007-05-30
申请号:CN200510040489.6
申请日:2005-06-0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抑制谷氨酰胺转胺酶发酵法制酶制剂中蛋白酶的方法,属于酶制剂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谷氨酰胺转胺酶发酵液制备酶制剂,在酶制剂的制备过程中或应用过程中通过添加金属离子鳌合剂抑制其中的蛋白酶活性,避免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对谷氨酰胺转胺酶的交联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本发明方法操作简便、高效,省去了分离纯化等工序带来的繁琐,极易在工业生产中运用。
-
公开(公告)号:CN1928099A
公开(公告)日:2007-03-14
申请号:CN200610041457.2
申请日:2006-09-0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P7/40
Abstract: 一种用产氢产酸与耗氢产酸二相耦合工艺将废弃生物质转化为乙酸的方法,属于废弃生物质资源化领域。本发明用经加热处理过的厌氧消化活性污泥作种泥,在产氢产酸相中用废弃生物质以葡萄糖作模式底物计进行厌氧发酵,产生主要包含乙酸的液相以及氢气和二氧化碳,在耗氢产酸相中以产氢产酸相产生的生物气作底物进行同型乙酸化作用,产生主要包含乙酸的产品。乙酸产率最高可达0.39g乙酸/g葡萄糖,比单用产氢产酸相的乙酸产率提高40-100%。本发明可解决废弃生物质中易降解物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使产氢产酸相产生的生物气被耗氢产酸相迅速吸收,增加了乙酸的产率;在一般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只需加设一块隔板,即可形成二相反应器,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43050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89020.7
申请日:2024-11-0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2F3/34 , C02F1/32 , C02F3/30 , C02F101/16 , C02F101/34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流光催化‑生物耦合反应器强化废水处理装置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包括石英管、LED灯带和反应型载体;LED灯带缠绕在石英管外壁;反应型载体设在石英管内腔;反应型载体由光催化材料、载体和生物膜组成;载体呈中空状,光催化材料设在载体外侧,生物膜设在载体的内侧。进水装置通过进水泵将废水泵入反应器中;同时启动LED灯带,促使废水在反应器中反应,取样口监测废水处理情况,当废水处理不满足排放标准时,通过循环泵将废水重回反应器中循环处理,当废水处理满足排放标准时,废水通过出水装置排放。本发明的反应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废水深度处理,光催化和反硝化过程的效率均有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016286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753053.6
申请日:2023-12-1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G16H50/30 , G06Q50/12 , G06Q10/063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人类疾病筛查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失稳预警方法,属于有机废弃物厌氧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借鉴人类疾病预防与筛查过程,提出了三层次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失稳预警方法,将功能微生物群落分析、综合性指标表征和单预警指标快查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可同时实现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失稳的本质原因解析、潜在风险预警和应急策略制定。不仅避免了单一或简单组合指标检测结果的偶然性,还做到了更为精确的定量化分析,适用范围更广、预警时机更加提前且精准,提高了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20180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653719.0
申请日:2023-12-05
Applicant: 江苏中林环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江南大学
IPC: C02F1/469 , C02F1/461 , C02F1/28 , B01J20/20 , B01J20/30 , B01J20/28 , C02F101/10 , C02F101/16
Abstract: 本申请具体公开了一种负载型蓝藻生物炭制备方法及负载型蓝藻生物炭流动电极。负载型蓝藻生物炭制备方法中先使用含钾碱液碱化处理再炭化处理得到蓝藻生物炭,再分别将蓝藻生物炭、纳米氧化锌置于乙醇中超声分散,再将超声分散后的溶液共混,进行二次超声分散,使得纳米氧化锌能原位负载在蓝藻生物炭中。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原料易得,制备后的材料比表面积、总孔容增大,应用于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工艺时对废水中的氮磷有优异的电吸附脱除效果。将纳米ZnO负载到蓝藻生物炭上作为流动电极材料,制得的材料既具有可吸附氮磷的优异电化学性能,又可解决蓝藻难回收再利用的困难,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414911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210996097.0
申请日:2022-08-1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B01J20/20 , B01J20/30 , C02F11/122 , C02F11/10 , C02F1/72 , C02F101/34 , C02F101/36 , C02F101/38 , C02F103/02
Abstract: 一种富含FexN结构的制药污泥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制药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取含芬顿铁泥的制药污泥,经压滤脱水、干燥粉碎后,加入ZnCl2进行活化预处理,烘干,得到预处理后的制药污泥;将所述预处理后的制药污泥与3倍质量的尿素固体均匀混合,在N2保护下在750~850℃条件下热解1~2h,待冷却后经盐酸清洗和去离子水调节pH至7,得到制药污泥生物炭;利用制药污泥生物炭激活过一硫酸盐对抗生素制药废水进行降解处理。本发明采用对制药污泥进行铁氮共掺杂改性热解处理,得到了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制药污泥生物炭,并将其合理应用于抗生素制药废水中,有效实现抗生素制药废水的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6730483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640778.8
申请日:2023-06-0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关于一种基于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废水的生物反应器,涉及生物反应器领域。包括反应容器,反应容器内具有:进水分布单元,其位于反应容器内的底部,用于将外部废水输送至反应容器的内部并与颗粒污泥进行充分接触和反应;出水堰单元,其位于反应容器内靠近顶部的位置,用于出水;循环单元,其位于出水堰单元的下方,用于将反应容器顶部的废水回流至反应容器的底部;絮状泥排出单元,其位于循环单元的下方,用于控制反应容器中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将反应容器内的絮状泥排出;曝气单元,其位于进水分布单元的上方,用于将外部的压缩空气引入反应容器内进行曝气。实现了在生物反应器结构上保障进水、出水和排泥过程中的均匀性和准确控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