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5589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199947.X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江南大学
IPC: B01J20/20 , B01J20/28 , B01D53/02 , C02F1/28 , C01B32/318 , C02F101/34 , C02F101/12
Abstract: 本申请关于一种钾氮共掺杂蓝藻基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涉及生物质活性炭领域。本申请以蓝藻为基质,先炭化,后采用三聚氰胺和碳酸钾共掺杂活化,过程操作简单易控,利用率高,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且对实现蓝藻资源化意义重大;此外,本技术方案在控制碳粉与碳酸钾质量比、以及控制碳粉与三聚氰胺质量比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提升三聚氰胺的添加量使制备的活性炭的微孔数量减少、介孔数量变多,使制备的活性炭的孔径分布由微孔向介孔转变达到调节孔径的目的,能够实现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更大、吸附性能更优良。
-
公开(公告)号:CN11762631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479572.8
申请日:2023-11-0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25B11/043 , C25B11/031 , C25B3/07 , C01B32/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蓝藻为原料制备三维电极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将蓝藻生物质与酚醛树脂液共热解,制备出蓝藻基三维电极,并将其应用到微生物电合成系统。酚醛树脂液中的醛基还与蓝藻蛋白质中的氨基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亚胺结构,减少热解过程中氮元素的流失。充分发挥蓝藻中有机质及氮元素含量高的特点,同时借助酚醛树脂液的交联作用提供骨架支撑,制备出具有高机械强度的三维电极,在制备具有丰富表面官能团与内源氮掺杂结构的炭材料的基础上,并利用有机质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行“自发泡”形成更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的孔道。为蓝藻的资源化处置找到一条经济、有效、可行的全新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16409868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111634969.0
申请日:2021-12-29
Applicant: 江苏中林环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江南大学
IPC: C02F3/00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卤代有机物污染水体原位修复的生物电化学反应器及其修复方法,包括碳刷阳极及与其连接的导线、碳刷阴极及与其连接的导线、钛片电极及与其连接的导线、具有均匀小孔的不锈钢外体、具有实时电流采集功能的恒电位仪及数据显示系统,该装置可置于污染水体中,利用生物电化学脱卤技术,通过生物阴极脱卤微生物和电极的协同作用,促进卤代有机物的降解,完成卤代有机物污染水体的修复,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或带来生态安全威胁,修复成本和能耗较低,适合卤代有机物污染水体的修复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4477691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144558.1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功能型蓝藻生物炭并应用于强化厌氧消化的方法,属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过氧化氢表面氧化的方法定向调控蓝藻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种类及数量,显著提升蓝藻生物炭材料的得失电子能力及氧化还原活性。本发明首次建立了一种基于表面含氧官能团定向调控的功能型蓝藻生物炭制备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强化厌氧消化体系中可实现缩短产甲烷启动期、加快产甲烷速率的同时提升甲烷产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处理处置的整体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620368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1041878.6
申请日:2021-09-07
Applicant: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 江南大学
IPC: C02F1/28 , C02F11/12 , C02F11/122 , B01J20/20 , B01J20/30 , C10B53/00 , C10B57/00 , C02F101/34 , C02F101/36 , C02F101/38 , C02F10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制药污泥生物炭深度处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取制药污泥,经压滤脱水、干燥粉碎后,加入至摩尔浓度为4~6mol/L的ZnCl2水溶液中进行改性预处理,烘干,得到预处理后的制药污泥;将所述预处理后的制药污泥在N2保护下在500~900℃条件下热解1~2.5h,待冷却后经盐酸清洗和去离子水调节pH至7,得到制药污泥生物炭;利用制药污泥生物炭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制药废水进行处理。本发明采用对制药污泥进行改性预处理和热解处理,得到了吸附容量大的制药污泥生物炭,并将其合理应用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制药废水中,有效实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制药废水的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3443812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885225.X
申请日:2021-08-03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2F11/143 , C02F11/122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调节蓝藻泥絮凝条件和压滤脱水工艺的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在蓝藻泥相同含水率,添加不同量的絮凝剂的条件下,分别分析测量获得限定滤饼比阻、实验滤饼比阻和生产滤饼比阻的数据。建立模型:经过实验数据与数学模型的拟合分析,建立不同添加量絮凝剂条件下,限定滤饼比阻与实验滤饼比阻之间的数学模型;使用模型:依据数学模型计算所需絮凝剂的添加量,向蓝藻泥中添加絮凝剂并搅拌混合后泵送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脱水。寻求最佳脱水速率和滤饼含水率时往往需要更高的经济成本,因此在实际的压滤过程中,需要依据原料的性质调节和控制絮凝条件,在达到目标脱水性能的前提下,使经济成本最低,寻求脱水性能与经济成本的平衡。
-
公开(公告)号:CN112919728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011496633.8
申请日:2020-12-17
Applicant: 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江南大学
IPC: C02F9/14 , C02F11/122 , C02F11/12 , C02F11/14 , C02F11/143 , C02F11/145 , C02F101/16 , C02F1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蓝藻泥压滤液处理方法,使得蓝藻泥压滤液处理系统更加稳定、高效,并提升蓝藻泥压滤液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一种蓝藻泥压滤液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蓝藻泥压滤液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3:对含水率85‑95%的蓝藻泥进行压滤,由此产生的蓝藻压滤液进行吹脱工艺处理,将蓝藻泥压滤液中的氨氮浓度降低20‑40%;S4:吹脱工艺处理后的蓝藻泥压滤液加入可溶性碳酸盐,沉淀钙离子;S5:钙离子沉淀处理后的蓝藻泥压滤液通入臭氧氧化;S6:臭氧氧化后的蓝藻泥压滤液通过厌氧生物反应器(如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系统处理;S7:蓝藻泥压滤液通过好氧生物反应器系统(如A/O水处理工艺‑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7162314B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710341885.5
申请日:2017-05-16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2F9/14 , C01B25/45 , C02F101/10 , C02F10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污泥液态发酵产酸效果并在线脱氮除磷的方法,属于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领域。本发明将一种脱氮除磷装置与上流式污泥厌氧流化床(UASB)耦合同步,以达到脱氮除磷并提高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率的目的。所述脱氮除磷装置为上流式,接收来自UASB污泥液态发酵的发酵液,按鸟粪石生成比例投加溶解性镁盐,经过脱氮除磷的液体回流至UASB,生成的鸟粪石沉淀从反应器底部移除。本发明方法,相较未同步脱氮除磷装置的UASB发酵液,氨氮和总磷分别降低了78.09±0.30%和94.61±0.51%,同时回收鸟粪石1.52±0.04g/gPO43‑。同时,乙酸和丙酸占比提高到66.76±0.23%和16.54±0.17%,强化了乙酸和丙酸的定向产酸。
-
公开(公告)号:CN107176781B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710362876.4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2F11/147 , C02F11/02 , C12N1/20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蓝状真菌及其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领域。本发明将黄蓝状真菌(Talaromyces flavus)制备成浓度为1.0×106~5.0×108个/mL的真菌孢子悬浮液,再将孢子悬浮液接种至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中培养4‑10天后,形成稳定的菌丝体;投加10‑50%(v/v)的菌丝体到总固体含量(TS)为2‑10%的污泥中,混合均匀后,污泥的脱水性能将得到明显改善(提高30‑70%)。
-
公开(公告)号:CN109810929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910237935.4
申请日:2019-03-2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蓝藻泥制备活性菌剂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蓝藻泥用秸秆、麸皮等辅料混合均匀,制备成含水率为30%-60%的固体培养基,灭菌、冷却至室温后,接种芽孢杆菌,于37℃下进行固体发酵培养。本发明以蓝藻泥为原料,对蓝藻泥进行资源化利用,经过辅料调节含水率、高压蒸汽灭菌后制成蓝藻固体培养基培养芽孢杆菌,可用于饲料添加剂及农业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