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002927B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1010528193.X
申请日:2010-11-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B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式泥石流排导槽。其结构包括用于排泄设计标准下的泥石流体的排导槽主槽,和用于排泄超设计标准的泥石流体的排导槽缓冲区;排导槽缓冲区位于排导槽主槽两侧,排导槽缓冲区的边界设有重力式挡土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充分利用排导槽主槽两侧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超排导槽主槽设计标准时的泥石流泛滥区)与排导槽主槽共同构成复式泥石流排导槽,不但能提高泥石流排导槽的排导能力,增强排导槽对两侧保护对象的防护能力,而且对于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山区城镇和集镇,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缓减人地矛盾,保障山区可持续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01435191B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810147797.2
申请日:2008-12-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粘性泥石流斜墙v型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设计方法及其应用。针对现有技术中斜墙v型排导槽断面形态及尺寸多根据个人经验设计,无法确定水力最佳断面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粘性泥石流斜墙v型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尺寸参量β;再计算水力最佳断面特征参量S;然后计算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相应的水力半径R;最后计算水力最佳断面的边坡深度h1和槽底深度h2。该方法适用于粘性泥石流的防治,且可与其他骨干型拦挡工程配合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合理确定斜墙v型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的形状和尺寸,使其具有最大泄流能力,且计算方法有效快速简便,适应实际工程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1270570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810044556.5
申请日:2008-04-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性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的泥沙拦淤方法及其应用。该泥沙拦淤方法涉及在主沟床内设有稳定主沟床质的若干铅丝笼固床坝,分段固定主沟床;在主沟床上游设有一座用于引流的重力式引流谷坊,在重力式引流谷坊下游的主沟床侧部设置有铅丝笼沉沙池,重力式引流谷坊与铅丝笼沉沙池之间通过排水沟相连;铅丝笼沉沙池与主沟床之间通过溢洪排水管相连,将经过铅丝笼沉沙池沉沙处理后的清水排向主沟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有效拦淤稀性泥石流的细颗粒物质和高含沙洪水的泥沙,避免泥沙淤填下游的水库、风景区内的海子,以及淤埋农田、城镇等;对于建筑用沙短缺的地区,铅丝笼沉沙池内沉积的泥沙还可以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701454A
公开(公告)日:2010-05-05
申请号:CN200910167888.7
申请日:2009-10-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泥石流和堰塞坝防冲刷的人工结构体及其应用。该人工结构体包括四个相同长度的柱体,四个柱体的一端集中固定在一点,另一端在空间上组成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将所述人工结构体单个或串连放置在泥石流沟道内或堰塞坝溢流口段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防止泥石流沟道快速下切,大大降低堰塞湖坝体溢流口快速下切产生溃坝风险,能够满足泥石流沟谷防冲刷排泄泥石流、堰塞坝溢流口防冲刷安全排泄洪水的需求,保护两岸的重要工程设施和居民点安全;本发明比传统实心正四面体结构节省造价15%以上,而且方便施工、防冲刷效果更佳。
-
公开(公告)号:CN101476305A
公开(公告)日:2009-07-08
申请号:CN200910058217.7
申请日:2009-01-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及其应用。所述泥石流排导槽,包括束流侧墙和置于其间、与其相连、配合使用的梯级防冲刷齿槛群,所述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由若干按照一定间距、具有一定埋深的防冲刷齿槛组成;组成所述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防冲刷齿槛在束流侧墙垂直方向上的横向长度B小于所述泥石流排导槽宽度D,且组成所述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防冲刷齿槛在束流侧墙之间呈左右交错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在低成本下充分实现安全、顺畅排泄泥石流的目的,且能够满足流域爆发从粘性泥石流到山区洪水的宽变化流体排泄需求,同时能够充分保持沟床内水生生物的上下联系,有利于沟道生态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01270570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810044556.5
申请日:2008-04-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性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的泥沙拦淤方法及其应用。该泥沙拦淤方法涉及在主沟床内设有稳定主沟床质的若干铅丝笼固床坝,分段固定主沟床;在主沟床上游设有一座用于引流的重力式引流谷坊,在重力式引流谷坊下游的主沟床侧部设置有铅丝笼沉沙池,重力式引流谷坊与铅丝笼沉沙池之间通过排水沟相连;铅丝笼沉沙池与主沟床之间通过溢洪排水管相连,将经过铅丝笼沉沙池沉沙处理后的清水排向主沟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有效拦淤稀性泥石流的细颗粒物质和高含沙洪水的泥沙,避免泥沙淤填下游的水库、风景区内的海子,以及淤埋农田、城镇等;对于建筑用沙短缺的地区,铅丝笼沉沙池内沉积的泥沙还可以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265699A
公开(公告)日:2008-09-17
申请号:CN200810044388.X
申请日:2008-05-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粘性泥石流三角形底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设计方法及其应用。针对现有技术中三角形底排导槽设计中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的计算方法烦琐,且无法得到唯一的确定值等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粘性泥石流三角形底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尺寸参量F和水力最佳断面特征参量S;然后计算排导槽水力半径R;最后计算水力最佳断面的宽度W、深度H。该方法适用于粘性泥石流的防治,且可与其他骨干型拦挡工程配合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合理确定三角形底排导槽水力最佳断面的形状和尺寸,且计算结果为唯一确定解,计算方法有效快速简便,适应实际工程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1833279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30216.5
申请日:2024-04-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泥石流补给性漂木危害预控规划方法。针对现有技术“拦挡分离”方案的缺陷,本发明方法划定两岸补给性漂木灾害的物料源头区,并预先清除其内潜在漂木的地上部分,在沟岸上开设隔离带,消除补给性漂木危害发生的源头因素,从而实现对继发性漂木危害的预控。本发明解决基于弯矩变量的潜在漂木筛选问题,提供泥石流对活立木冲击施加弯矩的数学计算模型。解决考虑沟岸不同位点泥石流冲击力递减效应的精细预控问题。解决沟岸上泥石流运动特征主要参数测算问题。本发明逆转了现有常规漂木危害预控方案的技术方向,以可控有限损失替代连锁放大性破坏,能够平衡沟岸植被保护与防灾减灾需要,提供了特定区域泥石流漂木防治的崭新技术构思。
-
公开(公告)号:CN117705626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000020.2
申请日:2024-01-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1N3/56 , G01N3/02 , G06F30/2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泥石流磨蚀测试装置、磨蚀测试及防治工程磨蚀量评估方法。本发明泥石流磨蚀测试装置是自身专利产品的改进,其试块盒组件包括试块盒,盒外侧开孔并对中固定环形件,环形件分别与固定件、占位件螺纹连接,前者固定试块,后者遮挡取样操作孔保证盒内底平整。试块盒组件还包括止头件或者拆样件。本发明泥石流磨蚀测试方法,根据磨蚀测试实验的相关设计参数加工混凝土试块、配制泥石流磨蚀料、调节装置运行,进行泥石流磨蚀破坏力测试。本发明泥石流防治工程磨蚀量评估方法,建立野外现场与室内测试两套数据之间由关键参数连接,解决从室内测试到现场工程特征评估之间的转换问题。本发明能够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及维护提供科学参考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6822221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0799223.8
申请日:2023-06-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30/10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使用软件建立离散岩块的初始几何模型,并计算指定参数;S2、根据初始几何模型和指定参数判断接触类型;S3、对不同接触类型的离散岩块,基于接触重叠域计算相互侵入势;S4、根据相互侵入势计算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S5、根据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得到外部荷载作用在相互接触的岩块上的接触力,完成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本发明比以往的分布式接触力模型具有更加严格的几何学基础,其计算相互侵入势与岩块的形状和岩块的形心无关。
-
-
-
-
-
-
-
-
-